APP下载

老海棠树

2024-05-22史铁生

现代阅读 2024年9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开篇紧扣题目,总起全文,以老海棠树作为奶奶的象征,通过“不能分开”和“一生一世都在张望”这样的表述,将奶奶与老海棠树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以海棠树为线索引出下文。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中间部分,回忆往事,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写奶奶糊纸袋、补花、扫院子、灯下学习等事例,来表现奶奶勤劳、执着、好学上进等特点,以及“我”对奶奶的深切思念。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我与地坛》,有改动)

结尾回到现在,梦中重现老海棠树与奶奶相伴的情境,抒发情感。结构上照应开头、呼应中间,再次强调“奶奶的张望”,并通过回忆奶奶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奶奶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痛悔。

结构锦囊

根据以上两篇名家情感散文,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较为“万能”的情感作文结构模型,即“现在—过去—现在”。

现在 : 睹物思人念过去

可以选择一些意蕴丰富的物,可以是食物,比如一碗米粉、一块月饼、一碟酱菜等;也可以是器物,比如一把蒲扇、一张藤椅、一个手工弹弓;也可以是景物,比如一潭湖水、一树梨花等。

过去 : 回忆往昔现画面

再现过去人物为“我”做某事或者和某人一起做某事的画面,可以围绕一两件事详细展开,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多件事展开。重点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体现“我”的内心感受。此部分应占笔墨最多。

现在 : 拉回现在抒感慨

由过去回到现在,再提某物,引发“我”的内心感慨,以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对过往的怀念、对家人的爱,以及对家乡、童年的情感,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将此部分分为两段,倒数第二段追忆过去,抒发当下的感慨;最后一段再点某物,扣题收尾,使文章线索连贯、结构巧妙。

仿写目标

参考名家作品,结合“结构锦囊”提出的情感作文结构模型,进行作文练笔。

一朵小小的、浅黄色的桂花,承载了作家琦君挥之不去的乡情;一份红笔添改、连语法错误也一一纠正的讲义,寄托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期望和鼓励;一抹蓝色的荧光,倾注了居里夫妇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几只争落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喜爱西湖的情思……不起眼的桂花,寻常的讲义,易被忽略的荧光,小小的莺鸟……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

★ 请以“物微情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 要求:勿抄袭,勿套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