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有痛,人间值得

2024-05-22梁开喜

现代阅读 2024年9期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运思高妙、结构玲珑、情味绵长的散文。文章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始,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止,首尾圆合,文脉清晰,笔调明丽,通过虚实、悲喜的转换,展现了生活的可爱和生命的永恒。

作者对紫藤萝的描摹是从形、声、色、味多角度展开的。紫藤萝之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盛”“辉煌”,它的宏大与壮观,完全当得起“瀑布”这一称呼。远看,紫藤萝“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是一张“大条幅”;近观,则可见“点点银光”“像迸溅的水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不仅如此,紫藤萝因其“从空中垂下”,并且不知其源,不知所止,“仿佛在流动”,使得“瀑布”的比喻更加恰如其分。紫藤萝之声,是在客观所见中融入主观感受,幻化的“我在开花”的叫嚷,宛如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嬉闹。关于紫藤萝之色,紫固然是整体的色调,但同时又颇具层次感。“深深浅浅的紫”“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虽然深浅不一,却是浓淡相宜。在表现紫藤萝之味(香)时,则是采用通感手法将嗅觉诉诸视觉,“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别样的感受和别开生面的笔触,带给人的是玄妙空灵和惝恍迷离之感。

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在景与情、景与理的过渡中,在从赏花到忆花再到悟花的情感推移中,“流动”一词是值得留意和品味的。正是紫藤萝瀑布的“流动”之感,牵动了作者思绪的流动,才成就了文章的物我交融和象外之致。课后练习积累拓展四中说:“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是对文章景、情、理相互交织的阐明,也是对文章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境界的概括。

那么,在对紫藤萝情态与精神的描绘与礼赞中,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情思与志趣呢?

从“生死谜”“手足情”理解作者的情思

对家庭变故似乎毫不经意的一笔,是作者全部感触的源头,也是“我”与物连接的起点。课文(现行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对此是用“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句话约略提及,然而,如果想要深掘作者的写作动因,就必须对这句话作出背景追问。在原版文章中(作者初发表于1982年第7期《福建文学》的版本),这句话是这样表述的:“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痛楚”是与“生死谜”和“手足情”相关的,或者说,是与“生死”和“疾

病”同时相关的,表达更加真切而具体。课文中的改动增加了朦胧、隐晦的意蕴,更能体现作者面对生命之脆弱的茫然感和无力感。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时日无多,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陷入无法排解的忧郁和哀痛之中。1982年10月,小弟去世,年仅五十岁。之后作者写了悼念性散文《哭小弟》,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自1974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1979年作者母亲去世)可见,亲人的离去不仅给作者带来巨大的打击,也给她带来了关于生命的疑惑和迷惘。

从“小我”中振拔,置于时代的“大我”

就漫长的人生而言,悲伤和坎坷是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作者完全可以就此大发感慨,但她的情思并未止步于家庭的惨痛,而是推延到了时代影响和社会更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人和家庭的变迁很多时候也受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作者由紫藤萝的繁盛,很自然地忆起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它“稀落”“伶仃”,“好像在察言观色”,最后销声匿迹了。这里,作者穿越时空,借紫藤萝花隐喻了几乎所有在社会中与世沉浮的人们。“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时代的局限带来了草木的枯萎,也带来了心灵的荒芜。紫藤萝的情状不过是人们生存境况的一种映射,好在我们又看到了盛开的紫藤萝。紫藤萝的衰与盛,见证着历史的进步,也见证着人性永不磨灭的光芒。在紫藤萝瀑布的流动中,作者从“小我”中振拔出来,将个人置于整个人类绵延不绝的背景之下,并由此获取了昂然前行的力量。

当人们遭逢现实的痛苦,特别是猝不及防的变故的时候,都希望在叩问中寻找答案。作者也是如此,所以,文章由花及人,由实转虚,由对紫藤萝的由衷赞美到哲学意义上对生命的感喟,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也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常见思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终将带走所有的不幸,每个生灵也会因此而得到解脱。那条紫藤萝瀑布在眼前流过,也在心上流过,家庭的变故在“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被暂时冲淡了、忘却了,留下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生活步入了正轨,繁密的紫藤萝重新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与希望。每个人再次成为“万花中的一朵”,纵使这一朵凋零,生命的长河仍然会奔流不息。

作者就这样从个人际遇折射出社会变迁,再落到哲学思考——尽管这些或许是点到为止的,或许是若隐若现的——在深情的联想和辽阔的追索中,超越了生命的疼痛,完成了精神的升华。

课堂指引

在热烈活泼、生趣盎然的自然美景面前,人们难免受到感染和激发,或者说,在一种移情作用的抚慰之下,人们的疼痛感会减轻,内心的郁结会散开,甚至发现“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了,这应该也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但为什么把自己放在历史之流和生命之河中,人们便会超越哀痛和忧伤呢?最起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只有把个人置于宏大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轻”与“小”吧。人类个体终究渺小,这种想法或许会让人感到悲观,然而同时也会让人释然。

(同步链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