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心报国存浩气

2024-05-22罗莹

现代阅读 2024年9期

导语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繁盛的时期,家国情怀始终深植于国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亦将家国情怀融于诗词中,形成“爱国忧民”这一重要的诗歌题材。中考将近,对爱国忧民主题诗词进行深度阅读,有助读者锁定考点,抓住解题要领,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考点锁定

1.品析诗词内容,理清爱国忧民之因。

2.理解诗词意象或艺术手法,感受画面和意境。

3.注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读要旨

1 判定诗词主题

鉴赏诗词时,首先要通过关键字词判定诗词主题类型,确定大方向后进行细化分析。爱国忧民类诗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判定。

朝代:爱国忧民类诗词尤以战国、中晚唐、南宋等时期的作品流传最多、最广。这些时代的共同点是社会形势复杂,朝廷面临内忧外患,百姓疾苦,因此爱国忧民诗词频出。

作者:屈原、杜甫、陆游、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爱国文人,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情感,坚定反抗外来势力。在遇到他们的诗词时,可以优先考虑是否为爱国忧民类诗词。

意象:山河、烽火、铠甲、玉门关、马、弓、兵等与边关战争、动荡生活相关的意象常常出现在爱国忧民类诗词中。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都可以通过“山河”“马”“弓”等意象初步确定其为爱国忧民类诗词。

2 分析艺术手法

在中考诗词鉴赏类题目中,艺术手法不仅是一大考点,也是理解诗词的关键,下列几种艺术手法常在爱国忧民类诗词中出现。

3 体悟思想情感

近年来,体悟分析作品思想情感是中考诗词鉴赏题中的高频考点,这类试题需要在全面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作答。爱国忧民诗词的常见情感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豪放悲壮的思想情感。面对破碎的山河,文人们怀揣着家国一统的愿望,抒发希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抒杀敌报国的豪迈气概。然而,仅凭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社会大局势,因此一些爱国忧民诗词往往也伴随着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就抒发了“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遗憾。

二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许多文人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现实,以诗词的形式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社会的离乱以及人民的疾苦,如唐代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中借陈后主荒淫享乐导致亡国的历史,讽刺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杜甫则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借自己困苦的处境抒发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此外,一些诗词还蕴含着对和平统一的深切渴望,陆游《关山月》中的“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贴士

在解读分析爱国忧民类诗词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只有结合具体句子仔细揣摩,才能准确把握情感要旨。

诗词例析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鉴赏点拨

一判:通过诗人、 朝代以及“甲光”“金鳞”“角声”等意象可以初步判断该诗为爱国忧民诗。

二析: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个“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的情形,渲染出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开”字则突出了守军将士们虽然面临艰难处境,但士气高昂,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气势。

后四句化用两个典故。“半卷红旗临易水”借用荆轲刺秦的典故,通过描绘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的场景,既点明交战地点,也体现了将士们慷慨赴死的壮怀豪情。“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上面放置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作者引用这个典故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悟:前四句侧重于描写,用斑驳的色彩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后四句侧重于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效忠的爱国激情。

真题呈现

2022年中考湖北十堰卷

下列选项中,对《雁门太守行》一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参考答案(请倒置查看):

1. A

2.角度一,意境雄浑。用黑云和甲光金鳞营造意境,色彩对比强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使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实时训练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①

[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①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请从寄情于景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片。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的“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

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请倒置查看):

1.上片寄情于景。倚栏观看这秋天的景色,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苍凉、沉郁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2.①“簪缨”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②本意为古代贵族的帽饰,这里代指达官贵人。③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感到十分沉痛,同时蕴含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以及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