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曲艺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2024-05-22贾振鑫
贾振鑫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理论。这一文化思想是今后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对曲艺传承与创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正视的是,清末民初,曲艺实现了古代曲艺向现代曲艺的转化,出现了曲艺流派,并在民国期间得到了曲种丰富的进一步发展。当代曲艺的绝大部分曲种、传统书目都是从当时继承而来。曲艺在当时社会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得到发展,说明曲艺的表现形式、内容是与当时社会语境相融相生、同频共振的。当时的农耕文化背景是人们劳动生产方式、思想情感、价值欲望的主要反映;而男权社会背景下,曲艺又要满足以男性化观众为主要受众主体的审美情趣。这些要素对传统曲艺节目的形成构成了极大影响。而就今天的曲艺而言,曲艺所处的是信息社会、工业化社会的文化背景,人们劳动生产方式、情感诉求、价值标准已经与传统曲艺节目的背景千差万别。就曲艺反映百姓身边事,反映人们关注点、追求与演出语境的高契合度的艺术规律而言,传统节目反映的是节目形成时人们的生产劳动方式、情感欲望、价值追求,而今天的人们又有着当代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价值标准,曲艺要与当代社会携手前行,就必须进行适应性的改良与创新,来寻求与观众生活、审美的同步。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这是进一步明确了曲艺会通过传承与创新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曲艺向来讲究“一遍拆洗一遍新”,也就是说曲艺并不强调“原须原尾”的继承,而是强调适应时代、适应观众的拆洗之后的“新”。当然,“生书熟戏,听不够的老曲艺”,这里也有对传统艺术的强调。要说明的是,新之美、奇之美,都是对日常思维的超越之美,是曲艺征服观众最惯用的艺术手法,身高一丈二的武二郎,能使八百多斤擂鼓甕金锤的李元霸,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等,都是用这种手法创造出来并深受喜爱的艺术形象,所以“说书”强调说“生书”。以说、诵为主的曲艺形式,也讲究曲种的风味、流派的滋味、表演的韵味,如快板书大师李润杰演出的《劫刑车》就有着音乐一般的美,每次欣赏都给人全新的审美境界,让人不知不觉间去品味其中的美。但相对而言,以唱为主的曲种更注重“味”的审美体验,所以,一些京韵大鼓艺术家往往凭借着某个经典的短篇作品就能为观众喜爱,如骆玉笙先生最为著名的还是让人久听不厌的《剑阁闻铃》《丑末寅初》,而音乐可以重复欣赏的特点,也是“老曲艺”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还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老曲艺”的内涵并不等同于今天的“曲艺”内涵,而是专指“唱口”的曲种。以上两句艺谚,也恰恰说明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对传统曲艺的继承不仅是老一辈的精湛技艺,更需要传承的是他们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创新思维。
实际上,演讲长篇故事的唱口曲种,或者说以讲故事为主的曲种都有着对内容进行创新的必要。如河南坠子《吹牛》的胡大侃与胡侃砖,两人吹嘘的对象是自家的豆子、高粱粒有多大多大,骡马有多少多少,金银有多少多少等,反正都是与农耕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追求息息相关。这个节目也运用了超越思维来制造“奇”之美,来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作品创意可取。但是,这类节目的内容距离现在人们的生活着实太远,如此也就远离了人们的欣赏视野,反映了创新的必要性。还有由于节目形成时期的曲艺商业化原因,观众定位基于有钱、有闲的成年人,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曲艺的社会效益,反映童真童趣的曲艺节目,或者说适合儿童欣赏的曲艺作品严重不足,也是曲艺需要创新文化形态的方向。以制造笑声为艺术追求的曲种,同样也需要创新内容,采用“老瓶装新酒”的模式,进行继承传统作品结构而增加新内容的做法是最为可取的。然后,像山东快书等曲种,如何创演更多适合女演员的作品,也是实现创新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们曲艺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曲艺的精湛技艺、艺术思维、艺术手法,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同时也需要通过借鉴吸收姊妹艺术的编演手法、艺术元素做到创新,最终实现曲艺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变。
(作者: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