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高荡村 千年布依古寨的石头之谜

2024-05-22王成

城市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布依蜡染布依族

王成

在贵州黄果树大瀑布上游梭罗河畔,坐落着贵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布依族村寨——高荡村。在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寨,古物、古桥、古堡,均以石筑建,被誉为布依文化“活化石”。高荡村宛如一本记录了悠远历史的古书,一砖一瓦、一门一树,都静静诉说着历史兴衰和悲欢离合。

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出发,溯白水河而上约3 公里,一条名叫梭罗河的支流正缓缓流淌。继续沿河而上,可见群山耸峙,起伏的喀斯特峰丛间形成一处盆地,高荡村便坐落其中。

高荡村由原高荡、旧苑、元总、贡寨四个村寨合并而成。因村子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犹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锅,在布依语中称为“瓮座”,汉语意为“高荡”。这座以石为基的古村,是中国目前格局保留最为完善的布依族村寨。现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423间,占地22000 余平方米,千年建筑几乎从未被破坏,历史原貌犹存。

贵州八大怪,石头当瓦盖

贵州“八大怪”之“石头当瓦盖”,说的就是布依族的建筑。作为布依族古寨,高荡村的建筑多以石头为原料,遍地可见石门、石桥、石房,步入其中,有走进“石器时代”之感。因村内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至清代渐成规模,是研究布依族历史的实证,所以随处可见的古井、古碑、古堡,又令人仿佛置身于“明朝军营”。

沿着石板路拐入村中巷道,用手指触摸那些饱含岁月积淀的石块,在数不清的时日里,阳光无数次洒在它们身上的温度似乎仍然留存。石头砌成的物件总带着些强硬且不近人情之感,但给人冷硬印象的石头在高荡村却并不存在。整个村子里,矮墙头、石阶边、屋后的排水处都摆放着“陶罐花”,甚至石墙缝里都能见到盎然迸发的生机。

石头建房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高荡村的后代最懂得如何与石头相处。村内房屋建筑为石木结构的干栏式石板房,均“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建造,冬暖夏凉,隔热驱湿,还不惧火灾。房子由低到高纵深为三层,底层为牲畜圈舍,二层为居室,三层可作居室兼仓库。房屋两边的山墙和后廊墙也由石块砌成,前廊下半段用木方凿槽夹住厚石板作墙面,俗称“板壁”或“挡风”,上半段则为木质“板壁”和“花窗”,称为“四落腔”。这种独特的布依族石板房干栏建筑,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还显示出当地族人无与伦比的灵巧和智慧。

高荡村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薄厚基本均匀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石板房就以这种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筑成的石头民居不仅可挡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石板房的结构坚固且排列规则,石片虽厚却不会从屋顶掉落,而怎样去衡量石片作瓦的大小,是居住在“石头王国”里人们的秘密。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块堆垒而成的屋子,在漫长的岁月里竟没有发生过一起倒塌事件,其物理受力原理连专家也称赞不已。更有意思的是,高荡村里每个姑娘的床头,都有一个神秘的石箱子用来放置物品。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由石头凿的。

旧时梭罗河,流入百姓家

高荡村在史料中鲜有记载,但村寨历史为村民所熟知,并世代口耳相传。据村民口述,高荡村有新、旧址各一处。旧址位于梭罗河一岸,因河得名,舊时称梭罗寨。到目前,迁寨已有大约200 年历史。

迁寨之前,杨姓祖先居住在稍远的一个村寨,伍姓村民居于梭罗寨旧址,并长期在河边耕种放牧。一日,伍姓祖先在山间放羊时,几只山羊脱离羊群,向高荡新址方向跑去,伍姓祖先只得跟在山羊之后,设法将其赶回。在绕过一座山峰后,山羊便停在一处泉水边饮水,此泉水源源不绝,清凉甘甜,泉水周围地势平坦,环境优美。伍姓祖先认为,这是山羊显灵,回寨后便将这一发现告知乡亲。随后,伍姓村民由梭罗寨搬迁到了如今的位置。

因伍姓一族势单力薄,为了防止外族攻击和土匪抢夺,伍姓祖先便邀姻亲杨姓一族同居于高荡村。千年过去,寻羊山泉仍在此地日夜流淌,时光却仿佛从未流动,那村、那桥、那井、那树、那水车、那乡亲,都还是最初的样子。如今,古寨广场那口天然的四方形寻羊井,成了村子里最重要的一处景点。

有清一朝,贵州少数民族反抗中央政权的事件不少,斗争的主要目的是“夺还苗地”,以求生存。这些少数民族起义被朝廷通称为“苗乱”,其中比较突出的四次分别是:“雍乾苗乱”“乾嘉苗乱”“嘉庆南笼苗乱”和“咸同苗乱”。《清史稿》多处对四次苗乱进行记载,如“(同治)十二年,古州苗叛,扰清江,旁寨响应”等。高荡村中的老人至今仍清晰记得,祖辈告诉他们迁寨发生在“黄大苗闹事”的时候,这实际上是指“咸同苗乱”,即1855 年到1868年前后。

由此推测,伍姓祖先也极有可能是因时局混乱,而迁往环境封闭、易守难攻的高荡村居住。除了苗乱,威胁全村安全的还有匪患问题。高荡村现在还保存着3 处明朝时期的军事防御古堡。寨子东边的小山上建有小屯堡,寨后大山上建有大屯堡,与之遥相呼应。它们都是古代守寨拒敌的攻防设施。寨后的大山顶上有30 余间简易民居遗迹,称为营盘,是古时供寨上老弱妇幼避兵、躲避匪患的场所,也是村寨最后的坚固防卫所在。古堡作瞭望、防御之用,大屯作练兵之用,营盘作避敌之用,无一不凸显村庄当时的警备状态。所以,高荡村民迁至这个天然军事屏障之处也就有据可依。

想要欣赏高荡村古朴的田园画韵,需要登高才能尽收眼底。顺着指示牌,走到一座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石堡,此堡外墙为石质,碉楼为石木结构,高6.8 米,围墙平均高度3 米,厚度60 厘米。碉楼、围墙处凿有大小不等的射击孔和瞭望孔,守望着脚下的高荡村。从垛口眺望出去,高荡村整体景观浑然天成,峰丛上森林茂密,洼地里农田层叠,鳞次栉比的石质民居犹如大地上自然生长的风物,依山就势铺开,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

有句流传甚广的贵州民谚:“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客家住街头”,这里所说的“仲家”,即布依族先民。事实上,导致村民定居高荡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旧梭罗寨环境炎热潮湿,人们易患瘴疠,而高荡村气候环境更适宜居住;其次,高荡村的土地、林地、水源能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有战事祸乱之时,既可隔绝外界联系,又能保证全村安全与生计;最后,高荡村的地形地势是天然的护寨屏障,此地四面环山,寨门开于南面山峰西麓,既是天然的“照壁”,又成为有利的“瞭望台”。南山与住宅区隔田相望,田地成为外人进攻时的缓冲地带,使村民有充足的时间躲藏或转移;北面靠山的林木高大,于上修有营盘,可供老弱妇孺躲避战祸,也可供战时与敌人周旋;北山阴面的梭罗河水流湍急,可防止外人从北面进攻;东面山脚是通向旧址梭罗寨的小路,沿梭罗河岸向西北、东南又可通往别的村寨。故而,高荡的天然环境使其在军事战略上成了一个可进可退、易守难攻之地。

布依苍山远,蜡染传千年

在高荡村,布依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悠久而丰富,且民族母语地位牢固,是感受和研究布依族语言和文化难得的样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造就了高荡村崇学尚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这里人才辈出,也是远近闻名的“儒林村”和“文化村”。

每逢村里有盛事时,古朴庄严的古寨寨门口,就有一群布依族妇女穿着民族盛装,敲打木鼓、吹奏着布依族长号,倒上米酒喜迎远方的客人。布依族的服装不像苗族那样艳丽,但那些精美的刺绣和蜡染图案,无时不显露出布依人的智慧。

布依族民间自古就沿袭精湛的蜡染技艺,所做的蜡染制品古朴雅致,远近闻名。而作为布依族群居的村落,蜡染技艺和文化也在高荡村得到了完整保存和长久传承。据悉,布依族蜡染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蜡染还曾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新中国成立之初,村民曾制作巨幅蜡染送给中央民族慰问团,此作品后被陈列于北京民族文化宫。

伍文芬就是高蕩村执着留住“老手艺”的人。她从8 岁开始和母亲学做蜡染,无数个挑灯的夜晚,造就了她的精湛技艺与出类拔萃。

伍文芬介绍说,蜡染所用的白布需使用纺车制成,织成一段30 厘米宽、50 厘米长的布,大约需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可谓丝丝缕缕皆辛苦。蜡染绘制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铜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铜制的画刀便于保温。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之融化成蜡汁,便可以用铜刀蘸蜡汁作画。之后把白布平贴在木板或桌面上点蜡花,在不需要染色的地方涂上蜡。蜡要涂得均匀,如果涂得太厚,蜡与布中间会产生空隙,染料会从空隙中浸入,如果涂得太薄,就起不到涂蜡的作用。最后,把布放进装满植物蓝靛的染缸里上色。染好后还要将布放在热水中煮,使蜡汁熔化脱落,这样一来,用蜡绘制的地方就会呈现出白色图案,最后再经过清水漂洗晾干,一件精致的蜡染工艺品就诞生了。在染制过程中,出现的不规则蜡染冰纹,堪称蜡染一绝。

高荡村属于布依族第三土语区,其民族文化元素的传承,很好地保留和诠释着布依人的生活方式。村内建设的布依民族文化广场,由布依民俗陈列馆、村史馆、民族歌舞露天表演场、游客接待中心组成,民俗陈列馆内还收藏了3000 多件布依民俗物品。布依族的节日也是丰富多元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日子都是其民族的固有特色。其中最为隆重的要数“六月六”,每到这时,田里的秧苗已长壮实,忙碌一季的乡亲终于可以短暂地歇息,孃孃们会身着盛装艳服,打糍粑、做剪粉,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祈求五谷丰登。

岁月长流,来到高荡村就像误入一片桃花源,在这片天地里,你会发现生活原来还有另一面的呈现:身着布依族服饰的老人坐在路边,为这座千年古寨平添几分岁月的气息;笑意盈盈准备出门的孃孃们,总能将她的快乐因子传递给你;河边戏水的布依少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仿佛在等待与她的神明相遇;日落西山,赶牛归家的大叔,总能唤起你儿时生活的回忆……漫步村内,石头建成的房屋混合着黑白灰三种颜色,一如千年前建成时的静默不语。

编辑+胡家密

猜你喜欢

布依蜡染布依族
苗族蜡染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山水布依
蜡染的纹饰探讨
布依少女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蜡染手绢寄深情
布依八音坐唱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