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历史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2024-05-22柏沐青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摘要】现代化并非某个单一国家转变的过程,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无法摆脱世界历史发展而单独存在,世界历史进程也少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创新。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于世界现代生产力的进步,也紧握这一核心任务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与世界历史的互动中实现了“追赶—超越”。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世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历史、实践逻辑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考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水源头

(一)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历史的转变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理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代化问题的考察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明确揭示了由蒸汽机和机器引起的工业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现代时期。这个新时期以现代大工业及其创造的世界市场为基本特征,在世界市场中各国展开世界交往,这让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状态被消灭,让原本封闭的各民族纳入世界历史进程中,采用机器生产并实行最广泛的分工。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2],并在《资本论》中提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3]

通过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探索可以看到,现代化进程是以现代生产力的进步为中轴线,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源起而辐射范围波及全球的必然性历史趋势。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不想与世界脱钩,它的生产生活就必然要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说,各民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与现代化进程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性催生中国式现代化

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演进,“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4]在推动世界历史做出巨大贡献之际,也暴露了其历史容量的局限性。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性进行了剖析。

一方面,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生产力发展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变革转型的巨大影响和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催化效应,以此来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的文明面。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生产过剩也使得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马克思将其概括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最终使得“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5]。为了克服这种危机,资产阶级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在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下,滋生出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虚伪的民主自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也进一步印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用辩证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双重性的同时,进一步看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世界性扩张过程中给非欧洲国家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6]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一方面在批判西方殖民行径对别国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又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巨大能量持有乐观估计,并寄希望于这种现代生产力能够为非欧洲国家帶来社会发展与变革。因此,在马克思晚年研究俄国、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情况时,指出学习西方国家现代化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在马克思看来,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业公社”这种原始的公有制,并且与资本主义生产处于同一时代,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7]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正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深刻考察和天才般的设想,为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现代生产力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并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昂首阔步地走出了一条独属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与世界历史互动中实现“追赶—超越”

(一)世界工业化萌芽发育时期: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工业化进程推动历史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萌芽在欧洲发育。到19世纪下半叶,世界现代化浪潮从发源地欧洲向周围扩散,逐渐形成多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帝制的压迫和北洋军阀腐朽的统治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中国被迫沦为受现代化中心国家支配的边缘地区。尽管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民运动等现代化探索,但均以失败告终。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力促进了科技进步,这一时期的世界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但中国碍于自身政治结构、社会习俗、法治规章、锁国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在盘根错节的因素中贻误发展良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一声声炮火中艰难前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艰难找寻现代化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沦为被宰割的对象,“公理能够战胜强权”的幻想在这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上彻底破灭,国内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就此被拉开。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就此成立。面对积贫积弱、充满内忧外患的旧中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未有过的难题。中国共产党起初盲目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但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人从失误中总结经验,分析国情,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之后,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找到了属于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雏形

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明为启动器,开启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启动,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大批发展中国家涌入现代化潮流。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国内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在确保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政治前提后,中国也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路。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总路线,并通过模仿苏联现代化模式而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集中力量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将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具体化。之后,我们党又提出“两步走”战略,明确了现代化的时间安排。随着国防工业任务的巩固,中国摆脱了沦为资本附属国的命运,给世界上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全新的样本,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对推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在与世界历史的互动努力赶上时代

到20世纪下半叶,西欧、北美、日本等国家相继进入现代化的高级阶段,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成为这一阶段新的发展特点。中国则将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努力“大踏步”赶上时代进程。区别于起初的闭关锁国,也不再一味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开始立足本土特色,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制定“三步走”计划,从中国实际出发,将实现“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的阶段性战略目标。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搞活国内经济,建立约束资本的配套监管制度,激发资本的文明面,引导资本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对全世界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了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互动,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消费大国、出口大国、工业大国,在自身的经济建设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更多活力。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逐渐向世界舞台中心靠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国内外局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不断推进。在任务安排上,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四个现代化”内涵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上,将原定的“本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并补充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的战略目标。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西方资本至上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使得“东升西降”态势愈加明显,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悄然巨变。与此同时,中国牢牢抓住新一轮的核心主导技术,大力发展新兴现代化生产力,以智能化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支撑,与世界先进现代化国家共同开启了新阶段现代化进程引领地位的角逐。由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历经了半个世纪的追赶,逐渐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靠拢。

三、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从来都不是偏安一隅的地域性样本,而是站在全世界和全人类高度的带有未来文明指向性的现代化。中国对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之路给世界现代化进程带来深刻影响,在国际影响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科技发展等重要指标的发展成效显著。

第一,在国际影响力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世界第1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可以看出,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奋斗,早已不再是受制于先发国家的“边缘性”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在人均GDP上,中國以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94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分别只有123亿美元和23美元,同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 分别为 2673 亿美元和 1882 美元,中国这两项指标分别为美国指标的4.6%和1.2%。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分别已达14.73万亿美元和1.13万美元,这两项指标已分别达到同年美国指标的70.3%和17.8%。较高的增速已大大缩短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三,在科技发展上,中国的部分产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工信部表示,“目前中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115万个,占全球70%以上。” 同时,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智能化已经在新的科技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国逐渐走上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地位。

近百年来,我们不断发展本国生产力、建设与生产力相匹配的政治经济制度、吸收先进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化组织、环保组织等,以开放的胸襟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并与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平等交流。在融入世界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愿意共享自身的发展理念与成果,向全世界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成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帮扶和带领欠发达国家共同发展。可以看到,中国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地位逐渐走上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国际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借助世界大环境完成了自身独立自主的发展历程,也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一个文明古国社会深刻变革的生动历史过程,在世界上发出了独属于中国的声音,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

[3]《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4]《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8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8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7.

(作者简介:柏沐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