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利用及校本课程开发分析
2024-05-22张珊
【摘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资源,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下,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是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思想观念的重要路径。本文从红色资源特征出发,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例研究了红色资源价值,结合当前教育机制提出了红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推动教育理念更新,丰富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式,做好红色教育、爱国教育。
【关键词】红色资源|东北抗联精神|校本课程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基于各地红色基因,做好红色资源挖掘,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成长特征和接受能力,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引导我国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着力培养具有红色精神的新一代。
一、红色资源特征分析
(一)饱含历史底蕴,彰显民族底色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资源,是中国近代史各个民族奋力抵抗外敌的见证,饱含历史底蕴,展现了中华儿女在孤立无援的恶劣环境中,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前仆后继,奋勇斗争,不言败、不抛弃、不放弃的革命精神。在抗战爆发后,各族人民同心一体,誓死抗敌,一致站在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守护国家人民的前线,彰显着民族底色。
(二)资源分布广泛,呈现形式多样
红色资源遍布中华大地,分布广泛,具有地域性特征,呈现形式多样。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如遗迹遗物、书籍史料等,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史实、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还包括基于红色资源转化创作的衍生资源,如红色歌曲以及影视作品等。伴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要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涵,引领社会群众,激励中国人民牢记历史,奋勇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健扎实迈向新的征程[1]。
(三)引领思想意识,孕育价值发展
红色资源以“红色”为时代精神特征,在坚定信念、寻求正义、奋起革命中发挥了极大的凝聚作用,能够引领思想意识,基于新时代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还会孕育出新的价值。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展现国家近代前进路程的艰辛,使其以史为鉴,坚定政治信仰,不断培育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在新时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武装头脑、提升本领,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二、红色资源价值分析——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例
(一)历史价值
东北抗联精神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地区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在艰难的十四年抗战期间所形成的重要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东北地区军民一心展现出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抗敌御辱精神。“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在党的号召下,自觉行动,不分阶层、不分职业、不分民族全力抵抗外敌,用血肉之躯抵抗敌人侵略的炮火,将热血洒满在东北的土地之上,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正气,无论在什么时代这种精神将始终作为一种激励鼓舞全国上下铭记历史,振兴中华[2]。
(二)社会价值
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让世界众人见证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敢于抗争、誓死卫国、保卫国家的无畏精神和坚定决心。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东北抗联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得到细化和完善,伴随着校园课程体系改革,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形成了重大影响。
(三)文化价值
2021年9月,党中央把东北抗联精神列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第一批伟大精神。2022年6月将东北抗联精神凝练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和人民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证明,在校园教育中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就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引领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其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为国家复兴、民族富强奉献终身。
(四)教育价值
东北抗联红色资源是与我国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紧密关联的红色资源,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革命品格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新时期校本课程开发中继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做好红色精神的弘扬,对于丰富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现新时代中国风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红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
(一)明确红色资源课程定位,构建红色活动课程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教育,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各大院校应明确红色资源课程定位,基于学生本位构建红色活动课程,做好红色资源传承,為国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新青年。在校园课程开发的内容规划上,按照抗日战争的时间线,要做好红色资源的梳理,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不能出现史实错误问题。教师基于红色资源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严肃的态度,为学生讲述革命事迹、革命英雄。为增加教育感染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与革命战士取得共鸣,在构建共色活动课程时还应对革命事件精雕细琢,从史实论述升华到精神层面。
(二)利用区域优势,创新红色资源课程开发路径
我国红色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要想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要利用区域优势,进一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潜在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创新红色资源课程开发路径,既要利用好各地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以及文博馆藏等物质文化资源,如抗联密战营遗址、烈士纪念馆;又要做好众多革命事迹、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等非物质形态红色资源的传承,如杨靖宇、冷云、赵一曼、高志航等革命英雄事迹。这既是潮流趋势,也是特色所在,有利于提升学生政治修养,对于学生终身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三)打造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做好红色教育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做好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传承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在校本课程红色资源开发中,应打造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做好红色教育普及,进一步拓宽红色文化教育范围,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学校应广泛收集红色资源,邀请革命研究学者为打造数字化平台提供建议,并自觉去慰问抗战老兵,对其进行采访,将收集到的信息上传到数字平台上,从而做好红色教育。还可通过VR技术实现对各地抗战遗址、文博资源的还原,在宣传教育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见证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熏陶,不仅为红色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也有利于革新红色资源传承方式[3]。
(四)推动家校社合作,提高红色校本教育有效性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做好青少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红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在学期末反思红色资源教育情况,确保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引领青少年爱国爱党。家庭要与学校形成积极配合,跟随校本教育步伐,做好红色文化的利用,例如,学校在讲述淞沪战役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要求家长在课后普及黄梅兴、蔡炳炎、杨杰等英雄人物的抗战事迹,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肩负起民族富强、国家建设的新使命。同样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国家宣传机关可以入驻多媒体平台,更新红色资源文化,与学校建立协同教育机制,带领学生观看红色视频,促使红色资源的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确保红色校本教育有效性。
四、结语
在新时期利用红色资源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了教学影响力,能够引领学生回顾历史,坚定政治立場,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红色资源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着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和社会状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艰苦抗战的实践产物,在历史洪流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新时期这种资源可以转化为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黄志高,张博.“双高”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87-89,95.
[2]王美琦.东北抗联精神区域红色资源课程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3]彭辉.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与应用——来自湖南省韶山市基础教育的探索[J].新课程评论,2021(Z1):25-30.
(作者简介:张珊,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