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化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4-05-22陈凌云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院上海思想

陈凌云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23年11月27日,“城市文化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基地共同承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曾峻在致辞中指出,有关城市文化的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委始终坚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聚焦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宣传部部长吴雪明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立足上海,聚焦城市文化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深入研讨交流如何把上海建设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实践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讨会上半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文化的新论断和新理念、城市和文化的关系、城市文化与城市品格、打造文化自信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城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梳理和理论思考等主题做了主旨发言。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指出,文化指向人类精神价值观,“人民城市”和“以人为本”思想应包含社会关系和生态环境的内容。城市是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最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产出机器,城市应以此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原主任黄力之教授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在于崛起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契合了当今时代的需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守正创新”的内涵进行了明确阐释,“创新”即勇于探索、开辟新境,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彰显了上海的文化自信。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对上海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的保护,以此打造文化自信的上海样本。上海要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已经建成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的基础上,考虑容纳更多元的亚文化形态,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和素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研究员指出,学习习近平城市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它既是对中国四十年来城市建设的高度概括和深刻归纳,也是对当代西方城市文化思想理论的有机创新;实践价值在于,它对目前城市更新中存在的“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等问题,做出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指导性的纠偏。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表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本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要承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要求,即建设“人民城市”,避免泛化和庸俗化;要和“人文城市”紧密结合,着力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陈祥勤研究员围绕习近平关于城市文化的新论断和新理念指出,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城市精神彰显了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打造具有自身独特历史和文化标志的形神合一的城市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文化历史遗产,保留中华文化基因。

研讨会下半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生态文明思想的关系、城市文明形态、上海的城市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繁荣、人文元素与城市肌理、文化营城的海派实践等主题展开研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学明教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密不可分,将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将敬畏文化和敬畏生态相结合。一方面要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中来认识,另一方面要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拓展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强调,习总书记关于城市文化的重要论述,应和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和把握。探索人类发展的新形态,要落实于如何发展新的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上海的城市发展道路无需复制国外超大型城市的模式,应突破单一化,探索新形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指出,建筑是一个时段内人类思想状态的体现,是文化景观和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在于,拥有优秀的工业遗产资源和海派文化品牌。在城市更新中要留存里弄建筑等本地社区生活脉络,在保留建筑肌理特征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使其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万勇指出,城市应实现形式和内容、物质和人文的统一,见物、见人、见精神。塑造富有想象力、美学追求、人性光芒和精神境界的城市,更能吸引和凝聚产业人才和财富。要建立城市文化自信,每座城市各美其美;吸收和整合人文研究成果,挖掘和提炼城市历史人文元素,并在城市的物理空间合理呈现与展示人文环境要素。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副处长邓智团研究员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分享了思南公馆的历史风貌保护和街区改造案例。思南公馆的改造集中体现了文化和城市的嫁接,从单体建筑的保护拓展到整个区域的修缮,从重现风貌到重塑功能,以公益性推动区域发展,通过组织思南读书会、空间艺术节、思南赏艺会等活动,将思南公馆打造成为上海文化艺术新地标、新名片。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院上海思想
上海电力大学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