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上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2024-05-22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力量现代化上海

吴 艳 赵 勇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何为”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汇激荡之地,上海的文化实践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海担当和上海作为的明确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何为”的上海答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力量的理论阐释

(一)文化力量的内涵

文化力量指的是文化的作用与功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中的体现。尽管人们对文化的理解难以达成共识,但并不否认文化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独特作用。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文化早已被纳入国际竞争的视野之中。1929年,利德尔·哈特提出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概念,强调精神因素在所有军事活动中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作用;1948年,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Politicsamong Nations)一书中对“国力”要素的划分大部分都与文化发展状况相关;1973年,约翰·柯林斯在其著作《大战略》中提出的国家力量文化因素占比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等等。21世纪以来,文化全球化不断展开,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国、各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凸显。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视野和话语中,文化始终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毛泽东指出:“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系统,既有经济的力量、政治的力量,更有文化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力量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演绎,而是生产方式影响下人类认识的发展演进和螺旋上升,其中就包含着解构旧文化和建构新文化的意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恩格斯在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也强调:“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4页。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来说明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化从根本上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而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同样十分明显。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这都揭示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化力量是多种因素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整体合力。从构成要素来看,文化力量主要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等,既有客观要素又有主观要素,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文化合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表现特征来看,文化力量既可以是一种柔性的力量,也可以转变为一种刚性力量;既可以是一种精神力量,也可以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从影响来看,影响文化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化力量的影响范围也是宽领域、深层次的。不同文化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在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⑤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6页。文化力量积极与否,取决于文化和其他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有新旧之分,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所作的讲演中曾说:“解放区的文化已经有了它的进步的方面,但是还有它的落后的方面。解放区已有人民的新文化,但是还有广大的封建遗迹。”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1页。这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文化的力量都是积极的、正面的,落后的、腐朽堕落的文化所蕴含的力量不仅会对人民生活产生不良导向,也会对人类文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需要仔细甄别并加以防范。

(二)文化力量的呈现样态

一是以理论思维为前提的文化创造力。理论思维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力量,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不论是民族、国家还是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接受科学理论思维的指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37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61页。作为人类理性能力的最高表现,理论思维贯穿于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而文化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理论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化创造力的核心及其得以发挥的前提。

二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的文化感召力。“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06页。不同民族、国家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文化力量的作用方式和价值指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决定了民族、国家的文化性质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03—204、124页。“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03—204、124页。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的文化感召力,是民族、国家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及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国家发展的精气神。

三是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伫立于世界舞台的根基所在,体现在人民的奋斗实践中,体现在人民的精神世界中,蕴含于创作实践及优秀文艺作品中;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反映着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反映着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价值追求,是时代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97页。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凝聚力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能够使本民族、本国家成员或者说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形成一致的思想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致的理想信念,为民族、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

(三)影响文化力量的主要因素

一是劳动对文化力量的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因为孤立的劳动(假定它的物质条件是具备的)即使能创造使用价值,也既不能创造财富,又不能创造文化。”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30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而文化尤其是作为科学技术的文化又极大提升了人类劳动的效率。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也带来了文化的异化。因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30页。换言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在进行文化创造活动的劳动者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二是资本对文化力量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已经成为文化创造的重要力量,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在资本的参与下,文化力量运作的唯一指向就是推动实现文化的同质化,即:迫使一切民族、国家“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继续创造资本主义文化,催生资本主义的文化产业。但也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并不完全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6页。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对于社会生产力解放的意义,肯定资本主义促进人的解放与人性觉醒的积极意义,认为资本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

三是科学技术对文化力量的推动。一方面,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文化,必须借助技术手段才能不断扩大影响。而科技的深度参与,又会不断消解文化的固有属性和原则。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5页。1894年,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就深刻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力量的认识维度

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视角出发探讨新时代的文化力量,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上海的战略定位、使命任务、价值追求等维度。

(一)战略定位: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谋划发展时,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放在”,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经历了“重要工业基础和财政支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明确了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方向。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进一步明确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这一战略定位具体到上海的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当前,基于对自身战略定位的科学认识,上海深刻把握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着力推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有助于推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广大人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凝聚文化建设的文化力量,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提供动力支撑。

(二)使命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从使命任务来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新期待,凸显了上海的特殊使命。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始终以“首创”和“引领”著称,肩负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要使命;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持续推动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经验。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头和示范的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继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也是上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上海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信心继续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征程上,上海坚持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推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同发展;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导向,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之路,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城市文化现代化。

(三)价值追求:“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94页。这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属性,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价值追求来看,“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是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目标和追求。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界定未来社会形态时明确表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1页。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首先就要达到“人自身的解放”,就是要通过人的本质和价值的重塑,让人成为人本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7、129—130页。“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7、129—130页。这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明确了文艺创作的根本立场、基本导向和价值诉求。上海以“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作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文化力量加快推动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三、增强文化力量的基本路径

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是上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谋划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造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城市文化新样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文化力量。

(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党和人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展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辩证运用,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力量的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不是一时之举动,而是需要长期努力。这也决定了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并以自身文化实践为推动这一科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支撑。怎样才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实践地?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回答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必须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切实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大使命任务,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之路,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具象表达,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建设成效。既要从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内涵,又要在实践中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载体,以上海文化实践不断赋予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新的内涵与外延,以人民群众可感可知的高质量人文生活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可感可及,不断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在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美好愿景的过程中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二)充分挖掘上海文化资源,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文化肌理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是上海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到城市发展建设上来的生动体现,“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以及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上海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与区位优势。坚持“两个结合”,要求上海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鼓励各地自主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形式,更好发挥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首发”与“先发”效应。一方面,立足上海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实际,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打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新高地。以上海实践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的文化力量,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辐射力,是上海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题中之义。这要求上海深刻把握文化自信自强的逻辑要求,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支撑,在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文化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协同发展,更好发挥龙头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的文化脉络,拓展文化空间。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上海在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中构建起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具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征,同时也蕴含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中国地方特色文化的因子。从文化建设方面来看,上海继续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种文化资源,以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不断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互动中推动上海文化实现新发展,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文化滋养和支撑。

(三)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夯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群众基础

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诠释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邓小平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9页。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坚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坚持“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生动范例。

上海在文化激荡与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鲜明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成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内核,能够为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引领。新征程上,上海以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落实“五个人人”的要求,统筹兼顾人民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和更加多彩的精神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城市成为人们彰显个性、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空间,在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中不断凝聚向上、向善、向美力量。一方面,以城市文化软实力助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上海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文化摆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和各环节之中,将人民城市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文化标识,并推动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品牌,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风貌。另一方面,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精华,不断以自身实践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结合自身优势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上海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提供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总结提炼以文化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例,以人民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力量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四)深刻把握时代特征,造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城市文化新样态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数字文化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社会文化的新样态,成为推动人们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最为重要的是,数字文化的发展,也能为社会形态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向“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演进奠定文化基础,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世界意义。从生产力变革的视角来看,数字文化正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治理方式的深刻转变,极大拓宽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赋能发展空间,也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年,习近平在上海考察强调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从经济、金融、贸易“三个中心”到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科技在上海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凸显,这也使数字参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上海在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的文化体验,积极运用文化的力量塑造人民精神世界。如,静安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以构建“10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圈”为目标,形成了“1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26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5个特色阵地”的宣传网;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积极打造村民文娱活动阵地,通过建设“众文空间”更新村民文化休闲方式,以开展活动、创新服务等形式推动村民参与文化活动,构建基层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金山区着力推进村史村志编撰,已经在全区实现了“村村有志”,以村史馆建设宣传展示村情村貌、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闵行聚焦人文之城建设,以区域战略为牵引,着力推进“七宝文化公园”“虹桥前湾”等重点板块,加快推进建设一批与闵行气质相匹配的,高颜值、高能级、标志性、影响力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文化体现;虹口围绕“文化三地”(“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打造虹口文化品牌,形成了虹口文化品牌“6大板块、33个重点工作、60项具体任务”的“四梁八柱”,等等。这些都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独特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一方面要深刻把握建设“五个中心”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这些地区性探索系统化、组织化,提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生动范例;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AI、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率先在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方面作出成绩,为新时代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当前,人类文明在交流与互鉴中不断实现新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鸿沟扩大、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恐怖主义蔓延肆虐,等等。如果仅仅依靠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科技力量,是无法应对这些难题和严峻挑战的,这就呼唤着文化的力量。这不仅仅是某一民族、国家的文化的力量,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力量,但现实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排斥、打压以及文化制裁等现象在国际社会频繁发生。而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文化建设形势严峻而复杂,必须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中坚定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阵地。就上海而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文化建设形势更为复杂。这要求上海深刻把握新的文化使命,以排头兵、先行者的胆识和气魄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上海文化资源,展现上海文化特色和优势,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不断巩固中华文明的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文化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绕不开的元素,对现代化进程具有深刻影响。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提出的:“‘现代化’从来不能孤立地进行。如果说现代化是人民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适应,那就总是和本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倾向相交织地进行。”①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10页。上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文化建设的高地,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上海的文化力量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面向未来,上海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不断深化“两个结合”,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实践地,以上海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实践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动力支持。

猜你喜欢

力量现代化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怀疑一切的力量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