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05-21林毅夫

中欧商业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优势现代化

林毅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想这不仅是全党的中心任务,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

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一方面,要提高我们的收入水平,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另一方面,要继续追赶前面的这些发达国家,同时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会面临很多挑战;我们不仅要克服这些挑战,还要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不靠殖民掠夺而是和平地发展。

这些年我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败经验,总结出了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是以具有物质第一性特征的生产要素的结构为分析基础,来研究现代化的生产结构、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新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以一个地区在某一个给定时点、随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和结构为切入点,依照每个地区的物质基础及其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帮助企业家在市场当中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使之形成竞争优势。如果能做到各个地方不管在何种状况下,都一定有比较优势,把其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使其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它就能够发展起来。

如果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每个地区乃至其所在的整个国家,就都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在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时候,它可以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按照比较优势形成了竞争优势,它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那当然就是有效率的。重要的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比,收入水平越低的地方资本越短缺,劳动力则相对越丰富。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就是要在这个地方发展能多用劳动力的产业,并在这个产业中多用使用劳动力的技术。这样的发展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富人跟穷人的最大差异是什么?穷人靠劳动就业来获取收入,富人靠资本雇佣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如果发展的方式能够最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它就可以让那些以劳动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群体分享发展的果实。这在发展经济学里面叫作“有利于穷人的发展方式”。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可以发展得很快。经济发展快,资本积累得就很快,资本积累快了以后,劳动力就会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当劳动力变成相对短缺的时候,工资水平会上涨得非常快。

深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那时的工资每月也就几百块钱。80年代的时候家里雇保姆无非就是每个月付二三十块的工资,进入90年代涨到了一两百块。现在家里雇保姆已经要每个月付七八千元或上万元了,工资上涨得非常快。资本回报主要以利率衡量,利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下降,尤其相比于快速上涨的工资。工资相对于资本的比例越来越高,穷人所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要素越来越值钱,反过来讲,富人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越来越贬值。在这种状况下,收入差距就越来越小,这是新结构经济学提出来的一个理论——新结构收入分配理论。

对这个理论,我在2007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做马歇尔讲座的时候,曾经用跨国的数据来检验,发现越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经济体,它的基尼系数越小,越是违反比较优势发展的经济体,国民收入差距越大。不仅跨国的数据是这样,在国内跨省的数据也是这样。越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省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违反比较优势发展的地方,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就越大。要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可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而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发展会很快,政府的财政、税收就会增加得非常多。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企业有自生能力,不需要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来生存;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就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用来投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照顾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这样在二次分配上就可以进一步缩小由先天能力差距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也就能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有句话说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大家的物质水平都提高了,就会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文明礼节、荣辱,物质和精神是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大家收入水平提高了,人们就会不断地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其中自然包括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政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有这方面的期望,政府就会使环境政策更加完善。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是什么含义?如果一个产业有比较优势,发展好了,它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竞争力,这是比较优势的含义。这就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反过来讲,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要善用国际的资源、国际的技术等,也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就要求开放——这个开放过程是和平、互利、双赢的。中国的发展不仅提高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也会扩大中国的市场,会给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这也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当然是和平的发展。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具备这五个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按照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是一种经济学家的语言。企业怎样才会自发地选择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新结构经济学提出,这就必须有有效的市場和有为的政府。因为比较优势是由要素结构的相对稀缺性决定的:劳动力多、资本短缺的时候,劳动力相对便宜、资本相对昂贵;当资本变得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时候,资本就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如果有这样的价格信号,企业家为了自己的利润,就会在劳动力便宜的时候多用劳动力要素,进入更多使用劳动力的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反,在资本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贵的时候,企业家为了自己的利润,就会投入多用廉价资本的产业,那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且多用资本来替代劳动(用机器代替人),这就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必须有这样的价格信号,市场才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这样的价格信号到现在为止只有一种办法才能获得,那就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然,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不断积累,比较优势会不断变化,因此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变迁,也要有政府来应对在结构变迁中出现的市场失灵状况(包括对现行者的补偿,此外还有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这是比较优势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之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在重工业方面我们是没有比较优势的,因为当时资本比较短缺。由于违反比较优势,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就只能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当时我们的经济是封闭经济。为什么是封闭经济?因为不得不这样。发展的重工业违反比较优势,企业没有自生能力,而且重工业、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当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一旦开放,很容易就全垮了。所以只能是封闭经济,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资源,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起来。

1978 年开始改革开放,当时市场基本不存在,是政府用计划代替市场来配置资源,那我们是怎样走向现代改革的呢?当时我们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所讲的,一次性地把政府的干预全部取消,推行市场化、自由化。我们运用的是一种渐进双轨的方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原来那些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国有企业,继续给予转型期的保护补贴。对于那些符合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制造业,实行开放的政策。不仅开放,中国政府还积极地因势利导、招商引资,设立工业区、加工出口区、工业园,以及像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政府也集中力量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营商环境。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好处是:一方面,维持了稳定,因为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能继续得到保护补贴,所以企业还能活,不像苏联、东欧,它们把保护、补贴取消之后国有企业就全垮了;另一方面,让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快速发展起来。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道理。

改革是以渐进双轨的方式进行的,开放其实也是。当时国家对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劳动密集型的,实行低关税,而且积极招商引资,关税降得非常低。比如说在加入WTO之前,我们很多产业的关税已经降到5%甚至更低,而且政府还积极招商引资,给予其各种优惠。但是,对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当时在贸易上是有很多限制的,有些根本就不允许进口;有些允许进口,但有数量上的限制或者加高关税。比如汽车,当时是可以进口的,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其进口关税税率是200%。因为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违反我们的比较优势,所以在贸易上就实行这样的限制。在投资方面,对于符合比较优势的,积极欢迎,还给予政策优惠;对于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基本都限制投资。如果允许投资,就是以市场换资本、换技术的方式进行。汽车产业也是可以投资的,但是必须和中国的企业合资。当时,我们的开放也是双轨制的,这个双轨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让中国经济得以稳定和快速地發展起来。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资本积累得非常迅速,人均GDP已经达到1.3万美元左右,中国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所以,我们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资本极端短缺到现在资本越来越丰富,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现在除了少数关系到国防和军事安全的产业,其他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基本上都符合比较优势,比如钢铁产业、造船业,这些中国的传统重工业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竞争力,既然符合比较优势,就不需要保护补贴,就可以把渐进双轨的“老人老办法”——为了保护国有企业所采取的各种干预措施——取消,可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少数关系到国防安全,或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可能被“卡脖子”的技术则采取不同做法。这些产业数量不多,既然不多,就应该用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而不是像计划经济时代用扭曲市场或干预市场的方式来进行“暗补”,应该从“暗补”变成“明补”。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现在还要探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从双轨制走向市场单轨的改革,这样我们才会有完善的市场,在完善市场中发挥政府的有为作用。

在开放上同样要由双轨制变成单轨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原来对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商品的贸易上有很多数量限制,或者是高关税保护。现在既然已经符合比较优势,数量限制就要取消,关税就要降低,这也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探索自由贸易区,从上海开始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的原因。现在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要推广到全国,我们已经加入了RCEP,和RCEP的国家是自由贸易的,并且我们也在积极申请加入CPTPP,在这个伙伴关系里面,商品是自由贸易的。在资金流动上,除了短期流动的热钱需要管制,对于长期的资金流动,像外国直接投资,也要使投资者享受中国的国民待遇,允许资金自由进出。这也是自由贸易区试点的重要意义。另外,要素流动里面的人才流动应该是来去自由,欢迎外国人到中国工作,发挥其才能贡献于中国,中国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大的发挥能力的平台。

总的来讲,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发展中国家过去在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普遍不成功,是因为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把西方的宪政民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上层建筑作为追求目标,但没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所以普遍失败。当然,我们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也不是很成功,原因是我们要建立的产业违反了我们的要素禀赋的物质基础。

我们现在推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的现代化。而这个市场经济体制要完善,就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我们的发展除了少数涉及国防安全和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都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方式。现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除涉及国防和经济安全的产业政府要直接补贴之外,其他产业都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既要有效市场,也要有为政府,这样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这也给其他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当然,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太一样,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必须有这个结合。现代经济学也必须马克思主义化,新结构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化的现代经济学。我相信它既可以解释中国的发展,也会给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参考。

猜你喜欢

劳动力优势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矮的优势
画与话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