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探索

2024-05-21党小娟刘冬

公关世界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建设

党小娟 刘冬

摘要:新时代、新背景下,工科的概念和范畴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傳统工业学科实现了与新科技和新产业的深度结合,新科技和新产业也推动着我国传统工科的升级和改造。自2017年以来,国家教育部积极倡导新工科建设。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成为新工科背景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阐述了新工科的概念,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了新工科背景下推进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和措施,希望以此助力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推动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路径

引言

未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将更大程度上依赖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新的信息技术已经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新的活力。教育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倡导新工科,国内的各大高校也积极响应全面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但部分高校在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当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重形式轻效用”,创新实践基地功能相对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创新指导教师能力和价值贡献有限等等方面的问题,阻碍着创新实践基地的作用发挥,影响着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一、关于新工科的解读和内涵

为积极主动地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支撑服务,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互联网+”等重要的战略决策。自2017年以来,我国的教育部就在积极地推进新工科建设,也先后达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力求逐渐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助力教育强国。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加强调专业学科的实用价值以及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更突出新科技、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融合和结合。在高校校内进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依靠新工科将中国的高等教育工程做大做强,助力高校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的、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助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腾飞[1]

二、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当一部分现有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实用性不强

为进一步推动新工科的发展,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我国的各大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院校也在积极地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整体创新实践基地的数量是在不断上升的。但是,很多高校在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宣传效果,社会影响力,对实践基地实效和应用重视度并不高。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挂牌、讲话、剪彩,但实际后期实践基地的功能性和应用效率并不高。对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了对创新实践基地实用性的追求。例如:对外宣称某创新实践基地是几所高校和社会层面的几家公司联合成立建设,但实际上创新实践基地的应用设备和器材少之又少,甚至还有部分设备和材料已经比较滞后,不足以支撑创新研究和创新实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新实践基地的“名气很大”,但是实用性却不足,利用率并不高。这种重形式而轻实效的创新实践基地在国内还是大量存在的。各大高校应该集一切可以汇集的资源将精力和重点放在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上。

(一)实践开始被重视,但创新仍不足

相对而言,我国各大高校的工科类课程的主要实践路径就是“实验”,各种形式实验的存在是工科课程与文科课程最突出的区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工科课程当中所涉及的实验项目都是跟随课本或者是教材的安排进行。一方面,部分实验内容长期未进行更新,固化,老旧。另一方面,机械式的实验形式,研究深度不够,说服力不足。再加上,很多课程内部分别涉及的很多实验内容有效性不足,关联性不足,很难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概念和认识。部分实验的步骤设计也存在问题,很多内容都是教材原有理论内容或者是已经验证内容部分的复刻,探索性不足,更难提创新,与创新和创造的差距还很远。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实践兴趣,也会逐渐让学生对高校安排的实践和探索性课程信心不足。所以,当下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打通各工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系统化的联系,提升课程的连贯性和创新性,让实践性的课程能够真正地满足高校学生的探索需求和创新意志[2]

(二)缺乏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基地

新工科是一个科技术语。新一代工科人需要研究、接触和了解新一代的智能技术、通讯技术、软件技术、信息技术等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才能向新工科的领域迈进,才能引领世界工科的最前沿。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新工科的建设,我国的各大高校加快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步伐。但是,在现有的创新实践基地当中,绝大多数创新实践基地的功能性较为单一,多以专业对应设置。也因为专业间显示存在的“壁垒”导致各创新实践基地的交叉性不足,彼此相对独立,在跨专业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和创新方面功能性不足。这也成为阻碍新工科发展的一大重点问题。现阶段,如果以推进新工科建设为核心,将分散的实践场地、设备、人员等等方面的资源实现整合和利用,推进创新和发展成了如今快速打造高校校内实践创新基地的突破点。

(三)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

新工科背景下,在高校校内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教师队伍是基础也是保障。高校大学生需要在有专业、有能力、有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指导和辅助下完成实践和创新。但是,现阶段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在高校的实践创新活动当中,学生的指导教师不仅肩负着指导学生的重任,还可能肩负着其他的研究项目和科研任务,这也直接导致指导教师能够用于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能够接受到的指导教育的水平也是有限的。由于指导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甚至可能部分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不足,不能胜任学生的创新指导工作,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起到一定的反作用。由于人才资源有限,在一些高校会选择“海选”的形式从各大二级学院当中“选”出部分教师来担任学生的创新指导教师。这种选择导师的形式有两方面明显的弊端。第一,创新指导教师群体存在明显的不固定性。第二,不能给予学生连贯的、系统的创新指导建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在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3]

(四)与之相配套的激励和鼓励机制不健全

自2017年教育部倡導进行新工科建设到如今已经有几年的时间,各大高校也在积极地响应和建设创新实践基地,但是,在各大高校的创新实践基地当中创新性不足、管理不到位、实效性较差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很多高校当中,创新指导教师的创新指导项目与该教师的教学课程设计往往被“同日而语”。在我国的高校学术界本身就存在着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创新实践项目需要创新指导教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现实是在创新指导项目当中指导教师的价值体现得并不明显,创新指导也不能够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薪资、项目申请等等方面挂钩,这也影响着创新指导教师参与创新指导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一)切实提升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实用性

1.强化现有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管理与维护。高校实践基地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实践教学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实践基地还应该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更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实用性。

2.在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既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又能够开展理论教学和研究,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目标。

3.实践基地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实践基地还可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实践基地方面应该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基地的兼职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5.高校可以与优秀的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将企业的技术、设备和行业经验引入到实践基地中来,提高实践基地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教学工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4]

(二)引进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创新实践

实践教学是指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从实践指导上,应把基础实践和创新实践分开,并做好从基础实践到创新实践的衔接。基础实践主要针对各门课程设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要求的验证性、设计性环节。创新实践,可以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实践内容不仅可以综合所学的各门课程,还可以引入其他学科与本专业结合的内容,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因此,这就对创新实践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院校当中,低年级以基础实践为主,中高年级逐渐向创新实践过渡,专门开设一些综合性的实践课程,除了重点涉及本专业的研究内容之外,还要积极引入科技创新资源,如将企业的技术、设备和行业经验引入到实践基地中来,或者与优秀的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实践基地。这样可以使实践基地的科技创新资源更加丰富,也可以使实践基地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或者在实践基地中设立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可以促进实践基地的创新发展。

(三)促成创新实践基地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1.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可以建立多学科交叉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设立多学科交叉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等,为不同学科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2.高校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例如,开设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等,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3.高校可以实施开展多学科联合项目,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来。例如,可以设立多学科联合科研项目、多学科联合实践活动等,让不同学科的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从而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4.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的功能,将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例如,设立多学科实践平台、开展多学科实践教学活动等,让不同学科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同一个实践基地中共同学习和交流,从而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5]

(四)全方位提升指导教师创新与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实践离不开创新实践指导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创新实践教师的思想高度、专业能力和指导能力都将影响学生创新实践的进度和程度。为了优选出更多的创新实践指导教师,部分国内的高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学院。还有一部分高校为了满足本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师资需求制定了专门的招聘计划。例如:某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教师招聘门槛就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应聘者具备博士及以上学历,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大学生创业指导经验,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当中从事过两年及以上的创新创业管理工作,有过创业经历,且取得过一定的创业成果等等方面的要求。在专业学院里的专科教师,也要以新工科的标准进行严格要求,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且有各自的优势,懂得合作,能够取长补短,能够一定程度上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在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当中发挥解决相应问题的价值。打造一支高专业、高素质的综合型创新指导教师队伍能够为高校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保驾护航。全方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技能,可以通过三方面进行:第一,以政策为引导,激励教师加强自身工程实践技能提升。第二,建立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第三,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教师工程实践技能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各大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建设起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创新实践基地将成为可操作性强、见效快、受众广,能够助力新工科发展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高校内部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给出相应的建议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地为高校学生提供能够推进新工科建设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平台。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需要从现有资源和基地的整合与利用、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推进、高专业、高素质的创新指导教师队伍打造、基础配套的完善、刺激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创新热情等几个方面全力打造符合新工科需求的创新实践基地,助力创新型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本文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2023年教学管理改革项目《PDCA循环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课题编号:2023JGZX0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4):7-9.

[2]毛超,严薇,刘贵文等.智能建造专业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01):1-7.

[3]黄平,杨启贵.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08):15-19.

[4]靳鸿,赵正杰,石晨宇.校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5):86-87.

[5]]李欣等.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的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J].科教导刊,2021,(14):13-15+38.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新工科高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