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动力、特征与世界意义

2024-05-21刘为坤鲁梦梦律海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个体

刘为坤,鲁梦梦,律海涛,何 叙

(1.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2.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2023 年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10 周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科学回应“人类向何处去”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被盛赞为人类文明的“唯一未来”[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视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62。该理念指向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合作、绿色低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3]。显然,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各领域均面临着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使命。由此延伸,体育肩负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使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4]19。

面对中国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宏大时代议题,聚焦体育发展背后的深层思想认知——体育价值转向,无疑构成该议题回应的理论切入点[5]139。原因在于,从观念与行为两者关系而言,不管是基于马克思式的观念是行为的反应(结果),抑或马克思·韦伯式的观念作为社会行动的原因,均肯定了思想观念(价值认知)解析对社会行为的阐释意义[6]。简言之,体育价值解析提供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本质原因在于,价值是客体之于主体需求满足的体现,产生于人与外物的关系互动,体育价值映射人的需要,体现为体育对人的意义[7]。由此延伸,人的主体性存在形态隐含解析体育价值的具体维度[8]117——个体、社会(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国家(群体特定“团结”状态的呈现)。尤为需要指出的是,从事物发展角度而言,对中国当代体育价值转向动力基础的审视、特征的呈现与世界意义的阐释,有利于对体育价值转向的整体性把握。

1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探索蕴含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动力基础

社会结构与体育发展间的互动关系深层决定体育价值取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必然重塑体育之于个体、社会及国家层面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体育发展道路探索蕴含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深层动力[4]12-13。具体而言,中国当代体育价值转向聚焦对个体多元体育需求的满足、对社会体育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故此,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动力源于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探索,即满足个体多元体育需求、提升体育治理效能、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1.1 体育价值个体层面转向动力——满足多元体育需求

于体育价值内涵而言,个体体育需求满足与否深刻决定着以体育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基础的广泛性。个体体育价值是体育价值的核心或基础[8]113,不同角度的个体价值解析为个体体育价值提供了多维的呈现角度。如个体健康维度的生理健身价值、心理调适价值、社会适应价值;自然、社会、人文维度的健身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不同需求层级维度的生存需求价值、享受需求价值、发展需求价值等。此外,时间维度上体育价值具有动态的演变性[9]。肩负体育强国建设并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使命的当代体育,其个体价值必然不同于以往仅对个体基本体育需求满足的简单回应。显然,当代个体体育需求的多元化——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10]286,构成中国体育发展的客观社会事实,并决定中国体育个体价值的未来走向。

首先,国人体育需求的多样性与庞大体量深刻影响着当代体育价值转向的未来。在现代国家,体育关乎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其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爱好或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当代中国体育个体价值的精准定位。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来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22提供了当代体育价值转向的基础性前提。其次,国人体育需求的多层次化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价值的当代选择。随着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体育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完善,个体在体育内容、参与形式、水平质量等维度呈现出多层次化的需求趋向。生产方式、年龄层次、社会阶层分布、体育兴趣爱好与锻炼阶段等因素将深层影响体育需求差异。此外,体育参与的环境差异,如地域性、项目分布、锻炼氛围、体育组织、体育产品服务供给等因素也会深刻塑造个体的需求差异。加之多元社会个体差异性日渐凸显,个体对体育需求的层次化趋向愈发明显,也为当代个体体育价值转向提供了演进动力。

1.2 体育价值社会层面转向动力——提升体育治理效能

体育社会价值即体育活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体现体育对社会群体需求的满足状态[8]117。体育作为一种几乎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形态,具有多重社会功能,深层决定着体育社会价值实现对体育治理体系具有较高依赖性[12]1。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不断提升体育治理效能是体育社会价值有效实现的制度性保障,构成体育改革实践的思想动力[13]127。过去10 年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所确立的由管理向治理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观念转变,其在厚植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体育在我国教育、经济、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如体教融合模式探索、体育产业创新驱动、体医(卫)融合路径优化等,均体现体育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不断深化与体育社会价值的不断延伸。显然,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体育价值善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体育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持续优化。

首先,推进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时代之需。治理体系现代化即政府、社会、市场之间所构建的一种理性规范关系——权力分享、责任分担、资源共享、合作共治的稳定关系模式[14]。当前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存在以政府主体路径依赖为代表的诸多问题,致使多元主体的资源观、权力观、责任观等滞后于体育实践。故此,构建新发展阶段的体育治理体系,塑造各治理主体间的新型治理关系,激发“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构筑稳定、合理、可持续的治理关系,是保障体育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选择。其次,推动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我国体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各体育治理主体对治理体系运行的高效化、公开化、公平化的体现[12]5。当前我国体育治理体系虽在逐步走向完善,但短时间内的体育治理能力(效能)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各参与主体积极性尚未得到全面激发、各主体诉求满足水平不高、信息公开仍需进一步提升、资源调配与布局的公平性尚需优化等问题,均显示出我国体育治理效能短板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体育改革进程中的社会要素参与积极性不高,基层体育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不透明等。显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迫发展诉求驱动着我国当前体育社会价值的动态演进。换言之,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蕴含推进体育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治理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着力点。

1.3 体育价值国家层面转向动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及对国家命运的反思,促使国人重视体育之于国家价值的理性考察[15]。过去百年间,体育之于国家层面的价值各有侧重,如由强军、救国、保种、国族构建价值,渐向文化倡导、教育改革、民族认同等价值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则更为侧重运动普及、精神凝聚、爱国奉献等价值[5]136。而自20 世纪80 年代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提出后,体育日渐成为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平台[16]1。显然,当代中国体育发展日渐成为中华文明回应“人类向何处去”时代之问的重要实践维度,承担着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肩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模式示范人类新型体育文明发展样态的历史重任,折射出当代中国体育在国家层面价值转向的内在动力。

首先,体育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决定了当代体育价值转向的内在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均与体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16]4。体育强国建设亟须推进当代体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综合价值提升与潜能释放。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不断明确,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对体育强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要求更加具体化。这标志着以往体育仅在国家建设的有限领域发挥相对单一价值的情形将会被扭转,同时也意味着体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定位亟须重新定位——经济带动价值的增益、政治文明价值的强化、文化繁荣价值的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优化、生态价值的倡导[13]126。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探索深层驱动当代体育价值转向。其一,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24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理应承担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使命,以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契合。其二,与“全球化时代的任何文化形态都无法离开人类文明的其他成果而单独发展”[17]相类似,当代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正以自身发展推进并完善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进程。故此,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育强国道路实践必然驱动体育价值观念的当代重构与转向。

2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观念的文明自觉塑造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向度特征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文明自觉正重塑当今世界的价值理想[18]。该价值理想向体育领域渗透的直接表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悄然引领体育之于个体、社会及国家层面的价值转向[5]139。由此延伸,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宏观体现为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观念的文明自觉,具体呈现为满足个体多元体育现实需求的生活化,提升社会体育治理效能的秩序化,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性化。

2.1 体育个体价值的转向——满足个体多元体育现实需求的生活化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构成个体层面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环境[10]284。故此,人民群众(由社会个体组成)体育需求的满足直接驱动着当代体育价值的生活化转向[19]5。体育价值的生活化转向意味着体育将成为当代社会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体育对人的完满性塑造的现实基础将得到极大的强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体育产业及居民体育意识与素养的不断优化等,均体现出体育个体价值实现从对体育需求的基本满足向更高层次的个人生活化融入转向的内在逻辑。

首先,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优化是体育个体价值转向的重要体现。面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主体单一、对象有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方式简单、制度缺位等现实问题,积极采取政府购买、供给优化、立法保障、机制创新、效绩评估、创新治理理念等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与效率,极大地推动了体育对社会个体生活的嵌入深度,并为个体体育价值的生活化转向营造了整体环境。其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个体对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在2014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之后,体育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快速跃升,产业规模体量发展目标日渐达成,产业体系、产业环境、产业基础显著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显。如在以体育健身、教育、娱乐、旅游、康养、器材、服装、食品等为代表的产品与服务门类不断丰富的同时,体育产业政策环境、经营环境、科技基础、产业链配套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方面持续优化,均在深层水平上提升了体育与社会个体生活的互动强度。最后,中国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剧了个体层面体育价值的生活化转向[19]5。长久以来,农业文明社会中的个体与自然界保持着高强度、高频率、长时间的体力互动关系。然而,伴随中国高速城镇化而来的信息化脑力劳动生产方式与工业化轻体力劳动生产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界的长期强体力交互的稳定性。显然,当代体育需承担起维系“人的自然化”的价值使命,以摆脱因生产方式巨变而引发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维度上的发展异化。如当代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诸多“文明病”、人际关系失衡等问题均可从体育的生活化嵌入层面得到有效的阐释与应对。

2.2 体育社会价值的转向——提升体育治理效能的秩序化

体育社会价值直观体现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反映了体育社会治理领域“满足群众需求责任”这一善治秩序目标的有效达成[20]51。体育社会学研究历来重视体育的社会善治效能,不同社会对体育治理效能优化的追求引领体育社会价值的变迁[2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深刻影响着体育社会价值选择的时代方向,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更加聚焦人的全面发展[22]。换言之,“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3],这构成了当前体育社会价值转向的整体背景。故此,构建新时代新征程体育社会治理新秩序,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参与社会性需求,推动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中国体育社会价值实践的核心着力点。

首先,对人民群众体育参与的社会性需求满足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的体现,也是推进体育内生秩序向社会领域渗透、助力良性社会秩序生成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体育发展始终处于政府主导下的“赶超型” 治理模式之中[19]3,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社会价值潜能的深层释放,弱化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力度,侧重对社会群体的生理价值的关照,而对体育在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融入、促进社会价值传播等方面的价值聚焦偏弱。而过去的10 年间,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关系得到优化,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水平与活力不断提升,全社会参与体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体育参与广度与深度增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不断改善,促进了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从而为引领良性社会秩序创造了基础。如广场舞的迅速崛起,社区体育组织(体育团体)在疫情防控期间“网格化”参与发挥的治理效能,农村体育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体育对扶贫与防止返贫工作的有效参与,再如“村BA”“村超”等现象兴起,均说明体育在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引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当代中国体育产业效能的激发为社会良性运行秩序的建立提供物质保障。体育产业有利于对不同社会群体体育需求的精准供给与满足,提升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效率,其与公共属性的体育事业发展的优势互补,能有效推动社会整合,并激发中国体育发展的治理模式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从政策推动向需求拉动演进,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体转变,从产业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跃升。公共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体育在社会结构中的镶嵌力度加深,社会体育参与水平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体育组织治理效能得到强化,体育规则意识引领社会秩序的作用明显增强。就本质而言,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内生秩序不断向社会领域渗透,通过对多元群体体育需求的满足,将体育内部秩序逐渐延伸至整个社会发展领域,从而实现良好社会秩序的营造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整合。如体育小镇旅游产业兴起对所在区域乡风文明的塑造,基层体育工作者对邻里关系纠纷的有效化解,体育协会(俱乐部)成员间的互助、资源共享、矛盾消解等。故此,体育社会价值的秩序化转向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3 体育国家价值的转向——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性化

体育与政治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羁绊使体育与国家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互动。虽然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特征,但始终与之伴随的是渐进性的理性化跃升。如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为民”的体育发展实践,从根本上调试了体育发展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失衡[24],“体育-国家”的互动模式也从工具理性的单线驱动转向兼顾价值理性的“体育-人民-国家”的多元驱动。显然,当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政理念下的国家体育价值观更趋理性化。

首先,中国当代体育国家价值的理性化转向突出表现为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选择与目标实践。自1983 年国家体委提出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目标以来,“体育强国”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之中,并逐渐指向多维发展目标——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人才、体育科技、场地设施、精神文化等,整体表现为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高质量发展。整体而言,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与实践实现了对过度依赖竞技体育并追求金牌数量的工具性体育国家价值认知的突破。而当代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指向为“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2]45。显然,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育逐渐摆脱了“赶超型”的工具性发展倾向,体现出更加注重对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的回归,更加重视对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有效供给。

其次,当代体育国家价值的理性化转向也体现为体育发展中人民性的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赶超型”发展模式在创造了中国体育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为中国体育的改革预留了充足的空间,让体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构成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思路[16]7。一方面,从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微观角度看,坚持人民性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从国家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全民性的体育参与为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显然,全民体育是“体育-国家”互动的理想模式。以往受多种历史条件限制,在体育全民参与、体育服务产品供给、人民群众体育需求满足等方面呈现出滞后性。推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体育强国发展策略实践,是当代体育国家价值转向的重要体现。

3 “一起向未来”的中国实践方案映射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世界意义

中国问题研究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人类可选择讨论自身问题的智库和博大实验室[25]。中国文化思想中包含“一种高瞻远瞩的超越性”,有利于把握人类普遍意义的文化本质[26]。显然,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中华文明,理应肩负起以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时代重任,此亦映射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世界意义。概言之,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世界意义在于为世界体育发展提供“一起向未来”的中国实践方案,保障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性,达成社会善治目标的示范性,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真实性。其在确立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特色的同时,亦为世界体育“一起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之路指明了具体实践路向。

3.1 体育个体价值转向意义——保障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性

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建立了体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间的内在契合性牢固联结[4]。社会进步集中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和整体推进[27]。保障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性,是衡量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效的核心体现。面对全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体育发展需求,探索体育惠及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具体发展路径,保障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性,成为中国体育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要前提。就本质而言,中国体育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的有效性构成其他文明考量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可欲性”[28](是否值得追求)的关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10 年来,中国体育在成为社会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要素的同时,也为全生命周期内的个体全面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支撑。这不仅从国家战略部署层面,也从体育实践与效果目标达成层面验证了中国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决心。

首先,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跳出了单纯从个体和局部角度看待体育价值的局限,开启了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挖掘全民健身价值和作用的国家战略实践[16]112。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虽已在2010 年前夕基本建成,但群众体育场地、组织建设及体育活动层面的发展水平依然不高,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间的关系仍需优化,经常性体育锻炼参与人口比例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29]。体育发展所涉及的健康中国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综合性议题亟须突破体育系统的“单线作战”模式。而“以人民为中心”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实践,在政府职能转变、体制与发展模式转变,全民健身创新驱动、科技助力全民健身、《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性成效[30]。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及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升至37.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2 m2。其次,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从体育起源与发展史来看,体育与阶层间的关系密切,长时间内体育仅属于少数特殊社会阶层的专利[13]125-126。而新中国体育发展致力于充分发挥体育促进所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作用,以自身发展实践,尤其是通过对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视,切实保障体育发展成果全民共建共享。与2014 年数据相比,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67.5%,增长18.5%)、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37.2%,增长3.4%)、健康理念认可度比例(92.7%,增长17.9%)、体育公共活动场所作用发挥(15 分钟健身圈初步建成)、获得体育健身指导比例(成年人群为68.5%,老年人群为44.5%,分别增长13%和3.7%)均取得了长足提升和进步[31]。由此可见,过去10 年间中国体育发展以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成效验证了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可行性。

3.2 体育社会价值转向意义——达成社会善治目标的示范性

体育是社会关联度极高的社会现象,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多重价值。从社会运行角度看,善治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而社会善治的核心体现为各治理主体能否实现对群众需求意愿的满足[20]51。显然,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中华文明,其自身体育治理成效关乎该理念社会运行层面的可行性。过去10 年间,中国体育治理的成效为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示范性发展方案。中国体育治理在发展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组织运行效率、道德价值体系塑造等层面实现了对群众需求满足的有效应对[32]11。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当代体育治理的诸多举措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体育治理难题应对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借鉴。概言之,追求善治目标的中国体育正通过自身治理实践,提供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示范性。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厘清了我国体育事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宏观思路,保障了改革的成效性。体育发展模式需要时代性、持续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体育管理向体育治理的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引领了当代中国体育发展机制的理念创新。政府、体育组织(协会)、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在形成“以人民为中心”体育事业发展合力的同时奠定了中国体育治理实践的基础。其次,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体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同时,强化了体育对社会的嵌入深度,深层体现了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成效。再次,体育组织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各类体育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效能得以有效激发,则是中国体育治理善治目标的直观体现。如体育组织在乡村振兴、疫情互助、邻里关系调解、区域产业带动等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效用日渐突出。最后,体育规则与道德意识的社会空间“外溢”,对民众道德规则意识的熏陶、乡风文明的促进等,也体现出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善治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整体而言,我国体育事业有国家战略高度的统一部署,有多元主体的联动参与,有全民参与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度保障,有体育组织高效运行的扎实推进,有公民伦理道德意识的主动构建,其共同保障了体育治理的明显成效。概言之,中国体育正以达成社会善治目标的示范性,推进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模式探索。

3.3 体育国家价值转向意义——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真实性

作为当代中国文明发展观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能否为世界其他文明(或国家)所理解、接受并被赞同,关键在于当代中国对该文明发展观的真实实践。换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2]62的真实性,亟需中国各领域事业发展的实践来证明。纵观过去10 年间的国家体育对外交往与实践,其在“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2]62-63方面的突出成就,验证了中国体育正以自身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真实性。

首先,坚持对话协商,切实推进与世界多种体育组织的相互了解、协作与信任,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在外交与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得到凸显,在元首外交及促进地区事务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日渐显现。中国体育正积极肩负起向世界推介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重要使命[33]109。其次,中国体育发展正在以自身的责任担当推动全球体育治理体系的共建共享。体育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世界性的广泛参与,这对旧有世界体育治理秩序改革难题,诸如部门僵化、非人性化、各自为政、本位主义、腐败滋生、效率低下、模式不足、话语权集中等[32]18,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例如:中国体育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主动承担促进体育世界性发展的国家责任。夏奥会、冬奥会、青奥会、亚运会、亚青会、大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相继举办,其办赛理念、运营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开创之举,在破解诸多当今全球体育治理难题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全球体育治理的“引领者”[34]。再次,积极推进体育对外合作与援助,中国体育发展实践正积极推进全球体育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尤其针对非洲国家的合作与援助,其援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2023 年9 月26 日,中国奥委会与非洲奥协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非体育合作迈入了新阶段[35]。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体育援建的内容不断丰富,援建模式、效率、理念持续优化,促使援建走向合作发展的共赢局面[33]110-111。最后,过去10 年的体育对外交往活跃度说明中国体育发展中的文明互鉴深度超越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此外,中国体育发展注重绿色低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此亦为世界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借鉴。“绿色奥运”“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等奥运理念,尤其是2022 年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及对卓越“疫情防控成效”背后人类健康问题的关注,均体现出中国体育发展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

整体而言,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逐渐崛起,中国体育在世界体育发展中的价值选择实现了不断超越。当代中国体育在全球体育发展的治理理念、治理方案、责任承担、治理成效等方面,正在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有效地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真实性,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4 结语

过去10 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中国体育价值逐步实现了对工具理性价值认知的突破。在此进程中,中国体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驱动了体育价值之于个体、社会与国家层面的“生活化、秩序化、理性化”三重转向。其世界性意义在于中国体育以自身发展实践保障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性,达成社会善治目标的示范性,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真实性,并有效验证了体育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欲性与可行性。显然,当前研究仅对过去10 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当代体育价值转向动力、特征与世界意义作出了基本的厘定,而对体育深度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选择、制度应对及实践路向的聚焦则是后续研究推进的根本方向。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个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