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展为媒、跨圈互联,讲好艺术故事

2024-05-21徐元

传媒评论 2024年3期
关键词:赵无极中国美术学院特展

文_徐元

2023年9月19日至2024年2月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展出了赵无极重要油画作品及水墨、水彩、版画、瓷绘和相关文献共计23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展期内线下观展人数累计超25万人次,不乏从世界各地专程赶至杭州看展的艺术爱好者。展览也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大新闻媒体从不同角度报道展览看点、解读作品和赵无极其人,让特展成为“现象级”的事件,成为一个城市的话题。

美术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地标,既是群众休闲学习的公共空间,更是大众文化客厅,是城市文明形象和居民文化依赖的所在。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艺术高校专业的科研教育平台,集合艺术教育、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为一体,在提升文化影响力、提高美育社区传播力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将以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为例,讨论如何通过利用美术馆资源优势,搭建多层传播渠道,让艺术与城市互促共融,更好地激发观众参与一项文化事件的意愿,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讲好中国和世界的艺术故事。

一、中西文化的交流场

对于观众来说,内容是决定特展是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在20 世纪下半叶世界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赵无极无疑是屈指可数的享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起源于杭州西湖之畔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他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诠释,带着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意韵活跃于欧洲的现代艺坛,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自成面貌。中国美术学院以“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作为高校和高校美术馆进行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积极实践。

有专业性才有普及性。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资源,特展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策展团队和美术史、油画专业的教授和博士生,全力参与展品选择的全过程,在受到各种限制的借展前提下,历时五年,争取了全球重要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家的大力支持,汇聚了来自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香港艺术馆、中国香港M+博物馆、中华艺术宫、苏州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和世界各地重要收藏家的藏品。展品中有赵无极15 岁刚考入国立杭州艺专时创作的《有苹果的静物》,可以初窥他在造型、空间、色彩处理中对塞尚、对西方绘画的直接模仿和学习;有在遇到保罗·克利的绘画之后,开始将西方的色彩、形式和东方的线条、精神联系后创作出的《锡耶纳城堡》《大教堂及其周边》《修复旧城堡》《马戏团》等作品,让人得以感受他对中国汉字的精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有“狂草时期”的大开大合、强烈冲突、浓烈色彩,亦有“水墨长廊”的全新探索,体认赵无极对中国绘画独特智慧和价值的回归,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他带来的艺术前进的动力和新路径。

特展通过“两个传统”“融会共生”“如镜他山”“无限生机”“如诗如画”五个板块,以及众多的文献、纪录片,沿着赵无极的艺术人生,较为完整地再现了这位华人艺术家一生的绘画探索之路,展现了赵无极的艺术在中法文化交流及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价值和贡献,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赵无极艺术展。

5 个月的展期内,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师生、广大艺术爱好者们纷至沓来,有看了16次展览的医学家老先生,有经历数次高铁改签也要听完专家导览的爱好者,有的观众甚至辗转坐了26个小时飞机……他们或静静地欣赏感受,或与同行好友讨论一二,或携家小观展并合影留念,或现场临摹写生,观众们通过这场展览,认识了一个更丰沛、更立体的赵无极,也共同品味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包容。

二、社会美育的教学场

“赵无极的画看不懂!”“赵无极的画为什么可以卖得这么贵?”这是很多普通观众心中的疑惑。因此,主办方把如何系统呈现赵无极的艺术和艺术史之间的关联作为展览传播过程中的重点,通过展品本身和展品后面的策展线索两个方面,来呈现东西对话的艺术史和赵无极本人。

解读作品。展览邀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包括油画家、中国画家、电影编剧、艺术史论家、策展人等,从不同角度对赵无极的作品进行多种角度、多重视野的深度阐释与科普,与观众一道赏画、解画,将赵无极的艺术人生全面、立体、具象地展示出来,引导观众能读懂、看懂、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独特的魅力与背后的深意。

解读人生。艺评家皮埃尔·施耐德(Pierre Schneider)曾这样评价赵无极:“西方将他从东方解放,东方将他从西方拯救,在这两者之间,他建立起自己的‘中国’。”围绕其艺术人生的轨迹,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以不同角度挖掘赵无极和国立杭州艺专的往事,比如初到法国时与西方绘画大师的相遇,赴美旅行对绘画产生的新认知,对中国和东方传统的重新发现,对亲情、爱情、友情和自身情感的直率表达等,回溯如何在杭州生发艺术的萌芽,又怎样穿行于东西方的艺术传统之间,并最终成为中国古典与西方现代的文化摆渡者,来引起观众的兴趣与期待。

揭秘展览。一个大型展览是如何运转的?价值连城的作品是如何运送的?这些展览背后的故事也是大众的兴趣点。中国美术学院联合潮新闻客户端推出“揭秘”系列,邀请媒体记者从借展阶段就介入,讲述策展人的心路历程、借展所遇到的艰辛、展厅布置的“小心机”、展览专业灯光系统的匠心等,记录展品点交、运输、布展、撤展全过程,普及展览、展陈相关的专业知识。

研讨会是对展览最有益的补充。在展期内,主办方围绕展览先后举行了三次研讨会,深入解读赵无极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深厚渊源,更加全面、深入、真实地展现赵无极的艺术世界。开幕论坛以“大道无极——赵无极的艺术世界”为主题,解析赵无极的世界旅程;“学院与博物馆视角中的赵无极”研讨会邀请国内重要美术馆的馆长、学者探讨赵无极的艺术价值;“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学术研讨会上,20 余位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赵无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的独特意义。研讨会均对公众开放,现场一票难求、座无虚席。很多观众表示,看完展览、听完研讨会,再对展览进行“二刷”,会对赵无极的作品有全新的认识与感受。

此外,主办方还设置了全展的线上展厅,策展团队成员、专家、艺术专业老师、研究生志愿者等在展期内还进行了近1000 场的导览和数十场导览直播,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进行不同侧重的讲解,让线上线下的观众都能以更近距离走进展览。2024 年2 月20日,展览的最后两小时,特展策展人、中国美院美术馆馆长余旭鸿进行直播导览,总观看量逾50万。

三、跨圈互联的传播场

社会媒体、专业媒体、海外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跨域联动,成功地让更多人群深入了解并欣赏赵无极的绘画创作与艺术成就,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和辐射圈。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级媒体进行专题深度报道。《光明日报》在展览开幕前刊登了展览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的署名文章《无极之风》,为展览预热;新华社系列报道《中国故事|大道“无极”归去来》发出后4小时内即突破155万阅读量,另一篇报道《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杭州开幕》单条阅读量破43万。

省内媒体持续跟踪报道,“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以《无极之道》为题,从赵无极的求学之道、追求之道、艺术之道来解读他的艺术人生,阅读量破10万;《浙江日报》连续刊发题为《走,看展去》《透过人文之窗,爱上中国和浙江:精品大展,让文化更亲民》《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杭启幕》《第二次看赵无极,我懂了》等报道推介展览;潮新闻客户端中,赵无极展览相关文章累计阅读量逾百万,其中《赵无极,来了》单篇全网传播量突破34 万,扩大了在地传播力,放大了主流媒体舆论的声量。

海外传播以赵无极一生的海外轨迹为出发点,推进法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和赵无极人生旅途密切相关国家的报道,总计落地近600家媒体。新华网法文报道以Lagrandevoiesanslimitesdupeintre sino-françaisZaoWou-ki(中法画家赵无极的无界之道)为题,叙述了赵无极作为文化使者在中法之间“搭建桥梁”以及赵无极与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之间的不解之缘。2024 年1 月27 日,在中法建交60 周年之际,法国主流媒体《费加罗报》以《赵无极:中法文化领军艺术家》为题,整版刊登展览相关内容,亦称“赵无极的艺术是连接东西方的又一座桥梁,是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用广袤的国际视野搭建的桥梁”。

学校自媒体矩阵联动全网新媒体平台,形成立体化传播声势。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各社交媒体账号根据平台特性生产相关内容,将最新的展览动态传递至潜在受众,阅读量突破60 万,吸引观众纷纷来杭看展打卡,也为社会媒体的二次传播提供了前端一手的传播素材。同时,积极开展艺术垂类自媒体的专项合作,打造高质量、传播广的新媒体产品,结合各重要节点进行全媒体推送,如联动“一条”视频号推出《赵无极亚洲史上最大规模回顾展西湖边开幕》《筹备5 年,200余件作品见证赵无极一生》两篇采访视频,总观看量超30万,点赞量过万。

同时,我们在小红书、微博抖音、B 站等青年人集聚的网络平台上打造话题,吸引带动观众“打卡”展览、分享对赵无极作品的理解和观展感受,让赵无极特展在社交媒体上成为颇具流量的话题,把赵无极直面自然、直绘人生、直抵人心的艺术作品传递给国内外的观众、青年的观众及艺术院校的师生,形成话语场,实现倍增效应。

四、对展览传播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巨大的社会文化消费势能得以形成,看展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作为文化生活的内容、标志性文化成果的集合,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直观显示和重要输出途径。而呈现展览主体的美术馆,不但是一个展示的空间,还是一个建构意义的空间。在美术馆里,陈列静态的“物”与活动着的“人”对话,观众在这个空间里凝视作品、对话作者,同时也对话自我和内心。

1928 年,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之时的办学宗旨是“培养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国美美术馆是中国美术学院对外展示的窗口,是国美的学术品牌,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国美美术馆要发挥学术的凝聚力和专业的能量,让美术馆中的文化符号“活”起来,在社会美育这个更宽广的领域发挥积极的能量。

传播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互动。中国美术学院围绕赵无极特展,联动社会媒体、专业媒体和自媒体,专业性和普及性相结合,通过强化对展览的传播、跨圈层的叙事,解读策展意识、展览和作品本身,深挖展览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了解文化,感受艺术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专业圈内互通、公众跨圈互联,让历史与当下、观众与作品互动交流,将“人与人”的个体层面和“文化与文化”的群体层面进行了连接。同时,展览作为一次社会美育行动,也是努力找寻与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共鸣点的良好契机。坚持专业、创新角度、丰富手段、强化互动、形成品牌,特展的成功举办,为以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猜你喜欢

赵无极中国美术学院特展
看特展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中国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赵无极 《21.04.59》:墨龙腾天 甲骨巨献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文化部的动漫奖公布《大鱼海棠》、中国美术学院等获奖
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
缅怀、尊重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