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
2024-05-20孙茹程琼琼吴卉
孙茹,程琼琼,吴卉
1.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宿迁 223900;2.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镇江 212000
埋伏阻生是指牙齿不能正常萌出,处于阻生状态,无法正常暴露在口腔内的情况,常见于上颌尖牙、下颌前磨牙或智齿等部位[1]。上前牙埋伏阻生由于位置特殊,较之普通埋伏阻生,不仅影响口腔咬合与咀嚼,还可影响面容美观[2]。外科导萌手术是将在颌骨内无法正常萌出的牙齿通过手术方法牵引出来的治疗手段,虽有一定解除埋伏阻生症状的治疗效果,但此术式中,患牙牙槽骨暴露时间过长,不仅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治疗效果,且延长患者创口愈合时间,增加患者痛苦[3]。故而,需寻求更佳的手术方案。口腔正畸是通过一系列精密医疗器械,对牙齿施以适当牵引力,促使牙齿向特定方向移动的治疗手段,常用于牙齿矫正治疗[4]。但随着对此治疗措施的深入研究发现,此治疗手段对于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而言,可通过最大程度保留牙槽嵴顶的颊侧缘牙槽骨,避免外科手术对牙槽骨损伤的应用局限,还可促使患牙解除埋伏阻生状态后正常萌出,并与周围牙体建立正常咬合关系[5]。基于此,为进一步明确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方便选取2022 年1 月—2023年9 月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内收治的62 例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取本院口腔科收治的62 例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治疗措施分为外科组和正畸组,每组31 例。外科组中男16 例,女15 例;年龄7~20 岁,平均(13.15±1.01)岁;中切牙17 例,侧切牙14 例。正畸组中男17 例,女14 例;年龄6~18 岁,平均(12.20±0.95)岁;中切牙18 例,侧切牙1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自愿签相关协议,并经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KY-07)。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锥形束CT 确诊为上前牙埋伏阻生,且均为单牙发病;②入组前3 个月内无活血药物治疗史,且阻生牙周围邻牙无严重牙体牙周疾病(如龋齿、严重牙槽骨吸收等);③既往无系统治疗史(如口腔正畸);④既往病史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张口受限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认知障碍者;③术后失联、转院者。
1.3 方法
外科组行常规外科导萌手术治疗:即患者入室常规麻醉后,将患牙周围骨组织、粘膜组织、病变组织进行相应处理,充分暴露患牙牙面后采取骨阻挡去除操作,操作完成后,常规缝合,再以无菌棉球压迫止血。
正畸组给予口腔正畸治疗:即患者入室常规麻醉后,以翻瓣操作去除埋伏牙附近的骨组织、黏膜组织,同时对正畸导萌路径中的其他障碍(如多生牙、牙瘤及纤维化增厚的牙龈组织)一同去除,充分暴露埋伏牙牙冠,并止血,再根据实际病情应用镍钛丝、橡皮圈等进行正畸牵引(若患者存在缺少骨组织的情况,可另实施补骨的措施)。操作完成后,常规缝合,再以无菌棉球压迫止血。
1.4 观察指标
于术后第2 周复诊时评价手术疗效:①显效:牙冠长度、牙龈形态正常,牙髓活力正常,牙齿稳固性好;②有效:牙冠长度、牙龈形态与对侧牙有差别,牙髓活力正常,牙齿稳固性好;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邻牙松动、咬合错位、面颊肿胀、干槽症)的发生率。
对比两组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术后1、3、5 d 的口腔疼痛程度,由患者自行将疼痛分为0~10 级,根据级别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的原则,表达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即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强)。
对比两组牙槽骨骨密度:于术前、术后3 d、术后10 d 以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提供的AKDX-09W-I 双能量X 射线骨密度仪检测牙槽骨密度,范围0~10 分,10 分标志骨密度最高,0 分标志骨密度最低。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牙槽骨骨密度、疼痛程度)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疗效)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对比
正畸组总有效率高于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正畸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低于外科组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 评分对比
术后1 d,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正畸组术后3 d、5 d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 d、5 d 与同组术后1 d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 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术后1 d 对比,P<0.05。
组别外科组(n=31)正畸组(n=31)t 值P 值术后5 d(2.54±0.43)*(2.01±0.21)*6.167<0.001术后1 d 5.32±1.26 5.29±1.31 0.092 0.927术后3 d(3.21±0.72)*(2.74±0.51)*2.966 0.004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牙槽骨密度对比
术前,两组牙槽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畸组术后3、10 d 牙槽骨密显著高于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牙槽骨密度对比[(±s),kg/m2]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牙槽骨密度对比[(±s),kg/m2]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P<0.05;*与同组术后3 d 对比,P<0.05。
组别外科组(n=31)正畸组(n=31)t 值P 值术后10 d(3.56±0.84)#(4.95±1.01)#5.891<0.001术前2.61±0.51 2.59±0.48 0.159 0.874术后3 d(1.74±0.35)*(2.02±0.28)*3.478 0.001
3 讨论
上前牙埋伏阻生是指上前牙萌生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牙列不整齐或牙颌畸形,如果阻生牙与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管等重要器官距离较近时,会引起疼痛、不适,长期埋伏的阻生牙有形成颌骨囊肿或肿瘤的危险[6]。外科导萌手术是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虽有较佳导萌疗效,但对牙槽骨损伤较大,且手术时间长,术中创伤暴露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风险高[7]。
口腔正畸使牙齿牙槽骨及颌骨经高精密矫治器械的牵引力方向而缓慢移动,并通过对牙齿根部置钉,使牙齿向特定方向移动,同时,此缓慢移动的生物力,可在相应部位持续缓慢地生成新的牙槽骨,使移动到位的牙齿牢固、稳定地长在新的位置上[8-9]。目前常用的托槽分为金属、透明陶瓷和隐形等种类,此多种矫正工具,来进行颌面部、神经、肌肉、牙齿等功能之间的协调性矫正,可以达到平衡咬合系统,恢复面部美观,从而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口腔要求[10-11]。随着口腔正畸治疗的持续发展,当前口腔正畸的矫治器主要由无色透明的高弹性分子材料支撑,可紧密贴附牙体,还可灵活取下,几乎不影响面部外观度,患者接受度较高[12-13]。
对于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而言,口腔正畸治疗可通过各种精密的矫正装置矫治因错、面部畸形等原因导致埋伏阻生,并通过合适的牵引力,调整口腔内各个结构之间的关系,尤其通过纠正牙齿与相关肌肉的不正常关系,可恢复口腔结构的平衡与稳定,再加上口腔正畸的灵活性,便于患者术后自行对牙周健康实施定期维护[1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正畸组总有效率高于外科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组(P均<0.05)。在左常艳等[15]的研究中也表明,以口腔正畸治疗的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71.43%,牙齿异常情况为2.04%,低于对照组的18.37%(P均<0.05),可见,口腔正畸对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具有更佳临床效果,牙齿异常情况发生率也更低。分析原因,对于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而言,较之常规的外科导萌手术,口腔正畸疗法对牙槽骨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风险更低。且其牵引力疗法,可使口腔内牙齿整齐,不仅后期清洁方便,从而有效预防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等),还可促使牙齿咬合力量均衡,避免因咬合异常影响咀嚼功能、发音异常以及增加口腔黏膜损伤等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正畸组术后3、5 d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外科组,而正畸组术后3、10 d 牙槽骨密显著高于外科组(P均<0.05)。分析原因,口腔正畸疗法对口腔牙齿、邻近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不仅疼痛程度相对较低,且对牙槽骨的损伤也相对较小,这对进一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也有积极作用。在胡莲[16]的研究中也证实,口腔正畸具有缓解患者疼痛感的作用。
综上所述,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以口腔正畸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佳疗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低,对上前牙槽骨密度影响小。但本研究开展时间较短,且纳入患者数量较少,未考虑患者年龄、免疫、病因、既往口腔疾病等影响因素,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