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复原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探讨
2024-05-20刘宇林桂宇陈重凯
刘宇,林桂宇,陈重凯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福建福州 350003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表现为腕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好发于60 岁以上的老年人[1]。临床实践证实,腕关节活动量大,骨折发生后对其功能影响明显,若治疗方案不合理,可能造成腕关节僵硬、慢性疼痛,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夹板固定是主要治疗方案,能缓解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处愈合,但该治疗方法的周期长、恢复慢,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相关研究称,联用中药发挥出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的作用,能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进一步改善腕关节功能[2-3]。为探究中医汤药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简单随机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1023008)。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考《中国成人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指南》[4]和《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指南》[5],患者经X 线或CT 等检查确诊;②为伸直型骨折,具有手法复位和外固定指征;③个人信息完整真实,自愿参与本研究;④入组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心脏、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开放性、陈旧性、屈曲型骨折者;③合并免疫缺陷、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者;④有精神病史或沟通障碍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转院等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指导患者平卧,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手法复位由医者和助手共同完成,操作要点:①助手双手握住患者肘部,医者面对患者,双手拇指并列放在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放在腕掌侧,医者与助手对抗牵引3~5 min。②医者触摸骨折短缩及移位纠正后,对掌屈尺偏进行复位,掌屈同时双手拇指从近端向远端及掌侧按压。③医者一手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另一手沿前臂的掌背侧、尺桡侧,从远端向近端触摸检查,确保复位满意。④复位结束后,选择4 块尺寸合适的小夹板固定在骨折端,其中桡侧和背侧夹板超过腕关节,背侧从腕关节至掌指关节处。⑤将腕关节固定在掌屈尺偏位,限制腕关节背伸及桡偏活动,对小夹板进行捆绑固定,合理控制绑扎松紧度,既保证手腕血液循环,又不会影响手指活动。⑥前臂处于中立位,悬挂在胸前,注意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小夹板固定6 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骨伤复原汤治疗。组方包括骨碎补、续断各30 g,当归、红花、炒杜仲、赤芍各20 g,桂枝、黄芪、川芎、三七各15 g,制龟甲、土鳖虫、桃仁各10 g,甘草5 g,加水500 mL 煎煮,取汁分早、晚2 次服用。连续用药2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X 线示骨折处愈合,腕关节可正常活动,不影响日常生活为显效;X 线示骨折线模糊、骨痂明显增加,腕关节活动功能改善,偶有影响日常生活为好转;X 线示骨折线清晰,仅有少量骨痂,腕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无效[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手腕活动度。以旋前度、背伸度、掌曲度为代表,使用量角仪进行测定。③腕关节功能评分。选择治疗前、治疗后、随访6 个月时间节点,采用Cooney量表进行评定。该量表分为疼痛、功能状态、活动度、握力4 个维度,分值0~100 分,最终得分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恢复越好[7]。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手腕活动度、腕关节功能评分)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腕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手腕旋前度、背伸度、掌曲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手腕旋前度、背伸度、掌曲度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腕活动度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手腕活动度比较[(±s),°]
注:和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旋前度背伸度掌曲度治疗后(42.83±6.20)#(39.50±5.78)#2.151 0.035治疗前38.25±4.35 37.96±4.47 0.254 0.799治疗后(70.33±8.15)#(65.28±7.46)#2.503 0.015治疗前24.63±3.22 25.11±3.45 0.557 0.579治疗后(44.59±6.48)#(38.67±5.96)#3.682 0.001治疗前17.35±2.77 17.68±2.43 0.490 0.625
2.3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和随访6 个月,两组患者的Cooney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和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随访6 个月(84.75±6.94)#(81.06±6.37)#2.145 0.036治疗前46.38±3.59 47.25±3.70 0.924 0.359治疗后(73.40±4.88)#(69.55±4.23)#3.265 0.001
3 讨论
从解剖角度看,桡骨远端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是骨骼的松质与密质相交界的部位,整个解剖结构较为薄弱,因此遭受外力后容易骨折[7]。数据调查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以上,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是低能量损伤(如摔伤)所致;年轻患者则是高能量损伤(如运动损伤、交通事故)所致[8-9]。该疾病的治疗,以闭合复位后固定为主,恢复正常的骨解剖结构,促进骨折处愈合,避免留下畸形、慢性疼痛、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李晓春等[10]采用正骨手法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12 周后的优良率为66.4%,不仅并发症少,而且能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腕关节功能。李高伟[11]则在手法复位和外固定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口服治疗,结果显示桡骨短缩长度更小,尺偏角、掌倾角更大,且疼痛和肿胀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是有效治疗方案。分析可知:手法复位是在X线的指导下,对骨折处进行复位,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小夹板固定则是通过约束患肢运动,达到骨性愈合的目标[12-13]。当然,也可能是入组样本量少,部分统计数据存在误差,因此有效率差异不明显。观察组治疗后的手腕旋前度、背伸度、掌曲度优于对照组,且Cooney 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联用骨伤复原汤能促进腕部功能恢复。徐圣杰等[14]研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旋前(70.42±8.56)°,背伸(47.36±5.31)°,掌曲(47.25±5.64)°,以上3 个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本研究结果接近。在中医领域,桡骨远端骨折属于“骨折病”的范畴,是局部骨断筋折后造成的气滞血瘀、关节屈伸不利,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舒筋强骨[15]。骨伤复原汤中,三七、当归、桃仁等可活血化瘀止痛,川芎、红花可祛瘀通络;制龟甲养血强骨,桂枝温经通脉,赤芍散瘀止痛,黄芪补气固表;骨碎补、续断、杜仲等合用,可强健筋骨;甘草既能止痛、又能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证实,骨伤复原汤可促进血液循环和骨细胞增殖,提升骨密度,产生抗炎、镇痛效果[16-18]。桡骨远端骨折后,单纯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的治疗周期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限。联用骨伤复原汤则弥补了这一弊端,在减轻疼痛、肿胀的同时,可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因此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骨伤复原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能改善手腕活动度、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有较高临床价值。未来可继续收集此类患者的资料,一方面进行大样本量分析,另一方面延长随访时间,从而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结果,促进诊疗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