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安全性及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05-20吴爽沈丽娟丁家利
吴爽,沈丽娟,丁家利
泗洪中信医院麻醉科,江苏宿迁 223900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为诊断和治疗胰胆管相关疾病的介入性内镜技术[1]。气管插管可确保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无意识状态,以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全身麻醉可使患者进入深度麻醉状态,从而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2]。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通过插入内镜和导管,可帮助临床医务人员直观地观察胰胆管系统的情况,并进行取石、扩张狭窄部位、引流等必要的治疗措施。然而,该技术亦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心血管抑制等麻醉相关的并发症[3]。本文旨在探析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安全性和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泗洪中信医院收治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术后不良事件进行分组,将出现术后不良事件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共20例;未出现术后不良事件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共20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2~70岁;体质量20.1~26.0 kg/m2,平均(23.58±1.06)kg/m2。观察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5~73岁;体质量20.3~26.5 kg/m2,平均(23.65±1.18)kg/m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血生化检验、肝脏病理学检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梗阻性黄疸者;符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适应证者;病历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对研究中所涉及相关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近3个月有多次手术治疗史者;术中更换麻醉方案者。
1.3 方法
收集所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的相关资料,包含性别、年龄、病史、手术情况、术中所用镇静药物以及手术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式,评估患者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包含性别(男、女)、年龄(≥65岁、<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级、Ⅱ级、Ⅲ级)、病史(慢阻肺、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手术时间延长(是、否)、术中出血量增加(是、否)、镇静药物(七氟烷、丙泊酚、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分析导致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所有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变量均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单因素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中年龄≥65岁、ASAⅢ级、高血压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的占比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性别、慢阻肺、哮喘、七氟烷、丙泊酚及七氟烷联合丙泊酚的占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单因素分析[n(%)]
2.2 导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年龄≥65岁、ASA Ⅲ级、高血压史、手术时间延长、手术出血量增加为导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导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该技术通过插入气管插管,以全身麻醉的方式对胰胆管进行造影,帮助临床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4]。然而,由于该技术的复杂性和侵入性,其安全性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5]。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同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联,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为危险因素(OR=1.865、95%CI:1.129~3.079,P<0.05),此研究结果同姜涛[6]研究中的“年龄是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2.042、95%CI:1.039~4.016,P<0.05)”相似。提示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患者年龄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分析原因,伴随年龄增长,患者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免疫力减弱,代谢能力降低,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气管插管全麻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其可能导致患者的呼吸道、声带受损,且可能诱发误吸等并发症,加之全麻过程中所用的药物和麻醉技术亦可能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7]。年龄≥65岁患者的生理功能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极可能出现药物过敏、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年龄≥65岁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8]。为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医务人员应对该类人群开展更为细致的评估和监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注意术后的护理和康复,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9]。
本研究中,ASA Ⅲ级和高血压史为导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ASA Ⅲ级患者由于其存在严重系统性疾病,其生理状态可能较差,对于麻醉药物的耐受性较低,为此在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极易出现不良事件;气管插管可能导致气道损伤、声带损伤等问题,加之全麻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使得ASA Ⅲ级患者更容易发生系列不良事件,主要同其身体状况较差、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弱等因素有关[10]。为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对ASA Ⅲ级患者开展全面评估,制订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并在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11]。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较硬,极易出现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等情况,从而增加气管插管全麻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12];术中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增加等情况,进而引发术后不良事件;此外,气管插管可能导致气道刺激和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为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术前的评估、手术过程的监测和护理以及术后的恢复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其可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延长以及术中出血量增加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有密切关联。分析其原因,手术时间延长可增加全麻的持续时间,促使患者暴露于全麻药物作用下的时间更长,药物对患者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功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长时间的全麻可能导致心血管功能的抑制、呼吸功能的受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4]。同时手术时间延长可能增加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次数和难度,增加手术操作的风险,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术中出血、器官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手术时间,减少全麻的持续时间和气管插管的时间,以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5];同时,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6]。
综上所述,患者年龄、病史、ASA分级、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为导致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本研究的样本量少,临床变量不充足,还需在今后临床中开展更为深入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