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理课的设计问题及对策
2024-05-20冯余
冯余
摘 要 单元整理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更好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本文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整理课为例,从大概念整理主题提取、进阶式任务设计、评价量表运用等方面探讨单元整理课设计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探索相关对策。
关键词 单元整理课 大概念 进阶式 评价量表
单元整理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特殊课型,许多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会有所忽视,以至把它完全等同于单元复习课。其实它是一种对教材单元所选文章和语文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的课程形态,并非简单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巩固。它有助于语文教师通过精准设计把教材中孤立零碎的知识点统摄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知识的梳理整合来抽象建构学习方法,再进行迁移运用,实现素养立意的学习目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设计方能生成一节有效的单元整理课呢?笔者将结合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下简称为“第二单元”)整理课的教学经验,通过前后两稿比较,分析单元整理课初稿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立足单元要素提取学习大概念,确立单元整理的学习目标
站在语文学科角度,大概念更多表现为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原理、方法,是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联系整合作用的概括性知识,它具有生活价值,能够被广泛迁移和运用,因此是素养形成的关键。
在设计初稿时,笔者缺乏理论思考,导致整理课的学习主题失去大概念引领。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有散文、散文诗、文言小说等不同文体,笔者一开始确定的主题是“抒情散文的阅读策略”,单从文体上看就无法统一,达不到统整单元知识的目的。那么,如何提取学习大概念并确立适切的学习目标呢?
1.分析教材,寻找统整点
这里的教材信息囊括了单元引语、文本、课后习题、写作训练等内容,其中单元引语和写作训练需要重点关注。单元引语是这样表述的: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单元引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由此可以提炼出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二是学习要求中提到要感知内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提炼出整理的重要知识为作者表达亲情的方法。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再关联第二单元的写作要求“学会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注意锤炼语言,写出感情”,笔者提炼出大概念的学习主题为“叙写亲情”,正好可以把阅读与写作打通,统整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回归文本,从叙写亲情的片段切入,梳理出表达亲情的方法策略,再把系统化的知识运用于写作。
2.调研学情,细化目标
所要设计的教学方向虽然明晰了,但目标的确立还要结合学生的情况,思考他们完成这个任务会遇到什么困难,进而制定精确具体可实践的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主题已确定为“叙写亲情”,初一学生在完整叙事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亲情”内容方面的作文他们在小学也写过,但对于“写什么内容?如何来写?”他们是困惑的。美国林恩·埃里克森博士指出,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需要教师清晰地表述他们希望学生们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1]。
基于学情,笔者从以下三个维度细化“叙写亲情”整理课的学习目标。
1.“将知道什么”:这些叙事类的亲情文本分别写了什么亲情内容?如何来表现亲情?采用了什么方法?融进了什么情感?
2.“将理解什么”:在叙事中运用多种手法锤炼语言,在记事中融入情感,抒发真情。
3.“将能做什么”:学生能够在课堂梳理制作亲情写作评价量表,以量表为支架,叙写亲情片段,完成亲情记录卡。
细化单元整理课的学习目标,用好梳理与探究等方法,聚焦学生对大概念的迁移和运用,能让学生从“知道”走向“理解”,再走向“迁移运用”,最终达成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真实情境创设进阶式任务,建构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笔者在初稿设计时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创设任务,却忽略了任务之间的关联,导致子任务的设计脱离核心任务。笔者设计的前两个子任务为从选材特点、思想内容、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五个维度比较几篇课文的写法;在此基础上制作记事抒情散文的评价量表。这两个子任务与“叙写亲情”这个核心任务缺少关联点,阅读方法、量表、写作三者之间也缺少清晰的线索串联,以致阅读归阅读,写作归写作,课堂活动不能有序推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動。”这里所说的“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理解为循序渐进、步步进阶。也就是说,基于真实情境的单元整理课,应通过进阶式的任务设置,促使学生梳理知识、探究知识、积累经验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创设真实情境下的进阶式任务呢?
1.分析核心任务,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就是要把握课时的整体性,课时内的任务设计和语文实践活动安排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围绕大概念和学习目标设计核心学习任务及相关子任务时,要遵循系统设计原则,即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下设计核心任务后再确定子任务,子任务须紧扣并回应核心任务。
本次整理课修改后的学习任务如下:
核心任务:制作一张亲情记录卡(明信片),把我们生活中或温暖、或感动、或遗憾的细节写下来、读出来,传达情意,送给家人。
子任务一:回顾经典,寻找亲情(写什么?)
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去找找作家们写的亲情内容,完成下面的小诗。
亲情在哪里,亲情在 ;
亲情在哪里,亲情在 ;
亲情在哪里,亲情在 。
子任务二:回顾经典,表现亲情(怎么写?)
品读课文的几个片段,看看作家们是如何在叙事中表现亲情的,任选一个角度作赏析式批注。
子任务三:经典回顾,制作量表(写得怎么样?)
子任务四:学习经典,记录亲情(写作实践)
教师围绕学习大概念设计好核心任务后,应先分析核心任务,即分析学生要完成这个学习实践任务有哪些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确定困难点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之后围绕这两个困难点,安排层次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即子任务一和子任务二,并依次解决它们。子任务三是通过制作评价量表,把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所梳理出来的方法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子任务四则是通过写作实践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所以,在设计进阶式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同时思考学生是如何完成任务的,教给、教会学生与完成任务相匹配的学习路径和方法,即系列学习任务的进阶要体现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
2.坚持目标导向,对应设计
所有语文实践活动的安排,都是为学习目标的落实服务的。课时学习的几个目标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具有进阶性的;每一个具体学习目标的落实也离不开层层深入的學习过程,而这一学习过程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定然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这节“叙写亲情”单元整理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1.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记叙文选材真实、注重语言锤炼等传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2.通过制作写作评价量表,学习在叙事中运用多种手法锤炼语言,在记事中融入情感,抒发真情。
3.通过制作亲情记录卡,学会从平常生活中感受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目标一的学习维度是“将知道什么”,即这些叙事类文本主要写了有关亲情的什么内容,为落实完成这一目标,笔者设置了“创写小诗来寻找名家亲情”的任务;目标二的学习维度是“将理解什么”,即梳理叙事中如何运用多种手法锤炼语言,并在记事中融入情感、抒发真情,笔者设置了自选角度对名段作赏析批注及在此基础上制作评价量表两个任务,将第二单元语文核心知识系统化;目标三的学习维度是“将能做什么”,即学生以课堂梳理制作的亲情写作评价量表为支架,叙写亲情片段,完成亲情记录卡,笔者设置了当堂叙写亲情片段并运用量表进行自评和互评任务。
几个进阶的任务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相互关联又逐步推进。“梳理知识,将知识结构化——建构策略与运用——运用语文知识”,这样的教学逻辑由学到用,层层推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逐步加深。这才是真正入心的整理复习步骤。
三、发挥评价量表的多元化应用作用,实现单元知识的运用迁移
一个好的评价量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助于学生分析评价学习成果,提升思维能力。形成性评价量表是促进学习的工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单元整理课应充分发挥评价量表的作用。设计初稿时,笔者有这个意识,因此设计了制作评价量表任务。
一篇好的记事抒情作文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你试着制作一份评价量表,之后进行小组合作,整合修改评价量表(见表1)。
这个写作评价量表的制作任务只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而没有基于学生立场去思考他们完成任务有什么困难,需要学习什么。评价量表成了教师完成自己课堂教学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发挥它在帮助学生学习及知识建构方面的价值。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评价量表在单元整理课上的作用呢?
1.形成评价量表,构建知识体系
整理的目标应指向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通过评价量表,我们可以把零碎的知识转化为一般性的、可迁移的方法和策略。修改后的整理课,其子任务一和子任务二的重点是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归纳出亲情“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知识要点,但这些知识依旧是零碎的,由此笔者设计了子任务三,要求学生整理完善课堂所学,制定评价量表(见表2)。
表2 整理制定评价量表
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 评价分值
选材
语言
这个任务驱动学生探究和梳理子任务一和子任务二的知识内容,把叙写亲情的方法与策略通过选材和语言两个维度整合起来,形成写作评价量表,以此来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系统化的写作知识体系。
2.借助评价量表,为实践任务提供支架
在整理课中,评价量表可发挥课堂写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为实践任务提供支架。这节课学生整理制定的评价量表如下。(见表3)
表3 评价标准
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 评价分值
选材 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情,发自内心的话
语言 运用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神态、动作等)、想象、联想等手法
学生在制作评价量表过程中,参与了写作关键点的遴选,将这些写作关键点内化为写作的提示,有针对性地完成叙写任务,并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对这些要点予以关注。此活动设计体现出评价为支架的导学作用。
3.利用评价量表,诊断修正学习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推进学生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反馈的及时性。形成性评价量表既包含自评又包含互评,能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效。由此,本节课的子任务四如下:
写作实践:学习经典,记录亲情
1.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请回顾你的生活,调出温暖的记忆,结合量表,运用本单元所学,在亲情记录卡上叙写一个片段(150字)。
2.根据量表,自评亲情片段。
3.同学互评,提出修改意见。
在此任务中,学生完成写作后开展自评、互评。首先,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自评叙写内容;然后,其他学生阅读后作评价,并填写评量表,评价同学习作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最后,学生根据自评和互评结果修改自己的习作。
可见,以多元评价角色为主体的评价量表能有效激发学生反思总结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语文知识的高通路迁移。因此评价量表须有效应用于单元整理课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单元整理课,能有效建构学生对单元的系统认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与策略自主探究,深化思维品质,从而获得迁移运用、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目前,对大单元教学的探索正在语文教学领域开展得如火如荼,单元整理课作为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不可被忽视。在单元整理课的探索与研究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明晰单元整理课的目标与方向,提炼单元整理课的一般路径。
参考文献
[1]卢立银.单元整理课的设计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26):75-77.
[作者通联:浙江嘉兴市桐乡市石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