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思辨写作:可为、必为与何为

2024-05-20纪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议论文

纪顺

摘 要 议论文思辨写作具有思维与说理的多重价值,不但能提升写作者的思维品质,而且能使其观点表达更有说服力。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入“隐含假设”能将思辨写作落到实处,其对深入理解所给材料的意图、发现论证中的潜在漏洞和弱点均有益处。在立意的切入阶段充分挖掘因果型假设、规范型假设和范式型假设,在立意的深入阶段具体分析填空项和支撑项,补充相应的隐含假设,能促进议论文思想的深刻性。

关键词 议论文  思辨写作  隐含假设

议论文思辨写作是一种强调逻辑推理、观点阐述和说理方式的写作形式。在议论文中,写作者需要就某一主题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证、反驳、比较等方式来说服读者接受这一观点。立场坚定、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结论明确是其基本要点。进行议论文思辨写作的重要目的是将思考引向深入,浅表化的立意或论证应当且必然被议论文写作拒之千里。作为批判性思维重要概念的隐含假设,是引导人们向纵深思考的指南针。在议论文写作中,笔者试图引入“隐含假设”这个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挖掘,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同时,助推其认识抵达新的彼岸。

一、可为:议论文思辨写作的内隐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到,学生应通过语用获得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议论文思辨写作是语言运用的实践形式之一。写作者在写作时,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可以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提升思维水平。就思维价值来看,议论文思辨写作要求写作者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织观点和论据,能锻炼写作者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分析和评估各种观点,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学生在写作中解决情境问题、提出创新性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就说理价值而言,思辨写作致力于使文章观点更有说服力,通过全面、深入分析,能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使阅读者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

此外,议论文思辨写作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写作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典则。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大有裨益。

二、必为:引导议论文思想走向深刻

美国数学家埃里克·贝尔说,欧几里得教导他没有假设就没有证明,所以在任何论证里审查假设。可以说,深入思考,很大程度上在于细致挖掘论证中隐含的意义、假定、前提和背景知识。在批判性思维领域,不同学者对隐含假设的定义有差异。尼尔·布朗及斯图尔特·基利认为,可以将那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称为假设[2]。恩尼斯则强调,隐含假设既指得出结论时存在的一个不充分确定的因素,也指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论证和行动基础的隐含命题[3]。加拿大董毓提出,把论证需要但没有表达出来的前提、假设统称为隐含假设[4]。因本文探讨的范围是议论文写作,因此本文所说的隐含假设聚焦在论证中的前提(论证中的大小前提)和前提具有的某种支撑观念(前提下的观念和事实基础)。

寻找或挖掘论证的隐含假设,能较为完整且立体地呈现一个论证的全部内容,这是在写作中深入理解、评判有关思想、观念及事实的有效办法,对于议论文写作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挖掘隐含假设有助于深入理解所给材料的意图。一则作文材料选择何种隐含假设以及如何使用它们,都可能与命题者的意图和目的密切相关。“思想深刻”是评价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深入挖掘隐含假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想要传达的信息、倾向和观点,从而提出较为深刻的观点,为深入分析奠定基础。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要求考生根据“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握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个材料写一篇文章。如果将其简单地认为“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有利于提高效率,也会影响人们”,那么这个立意其实较为浅表化,算不上“思想深刻”。在给定的材料中,还有很多隐含假设值得探究。材料分两句话,前者强调技术的正向价值,后者强调技术的负面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从技术“利”与“弊”的角度思考。“技术发展”是背景,在此背景下,人们或处于主动地位,或处于被动地位。基于此理解,对材料中的“人”“技术”“时间”三个关键词语进行整体性思考尤为重要。这样看来,材料可能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人应学会掌控时间,成为时间之主,从而找寻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经过这样深入细致的发掘和分析,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隐含假设被重新提出来,思维的大门被打开,思考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认识也达到了新的层次。

其次,挖掘隐含假设有助于发现论证中的潜在漏洞和弱点。基利在《学会提问》中明确提出,假设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通过揭示隐含假设所包含的假设或推理过程,学生可以评估这些假设的合理性和推理的逻辑性,并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反驳的空间。2023年上海卷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则材料谈认识和思考。若以“不是因为好奇心,而是因为责任感”作为中心论点行文,那么此论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它包含这样的信息:好奇心不是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原因,责任感是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原因。而此信息的隐含假设是,好奇心对个体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不起作用。这个隐含假设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好奇心是人们乐意探索陌生世界的起點,它激发人们的兴趣,促使人们走进陌生世界。比如,孩童时期基于天性的探索,实际上就是由好奇心触发去接触外部世界的行为,这是人类所共有的体验。上述中心论点试图消除这种体验,显然有很多反驳的空间。

毫不夸张地说,善于寻找或挖掘隐含假设为议论文思想走向深刻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无论从立意角度,还是对立意的隐含信息进行反驳的角度,对隐含假设的挖掘无疑给写作的思维插上了翅膀,为拓宽视域和纵深分析提供了无限动力。

三、何为:挖掘隐含假设的路径及原则

既然隐含假设对议论文思辨写作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挖掘隐含假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议论文写作的不同阶段,挖掘隐含假设的策略及方式有所不同。

1.立意的切入阶段

在议论文立意阶段,对隐含假设的挖掘主要指向命题材料,即通过深入分析所给材料内容,挖掘可能存在但不易察觉的隐含信息,助推立意走向新的高度。美国学者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中提出了因果型假设、规范型假设和范式型假设三种隐含假设[5]。将其运用于议论文写作,将对提升立意大有助益。

因果型假设的本质是探究事物产生的原因,具有“如果做了某事,另一件事将会发生或受到影响”的形式,它是解释性的,即通过确定一个目标事件的原因,来解释这个目标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例如,秋天到来是叶子黄了的原因。还有一种是预测性的,即通过设想相关的决策或行为将会产生何种结果,以对未来作出预测。例如,设想努力写作能提高写作水平。规范型假设是就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方法或途径所持有的假设。例如,好的学习或生活状态是个体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其中“良好的心态”就是一种方式和方法。范式型假设是人们深信不疑的、左右着对世界整体看法的假设,一般指向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隐藏得很深,不易察觉[6]。下面以202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为例进行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的作文题,涉及的对象是青少年,内容是学习和生活,议题是“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指向“放松,沉淀,成长”。这样的作文如何挖掘隐含假设?

从因果型假设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为何有“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为何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答案在材料看似已经明确:放松,沉淀,成长。但为什么如此?这背后的现实逻辑是什么?学生完全可以循着这个思路挖掘因果型假设。考场优秀作文《浮生半日闲,行涯无尽远》是这样解释的:

紧绷的弦易断,久张的弓易折,我们需要时间放松休息,正如我们奔波忙碌,也必须张弛有度,才能顺应个体的行为规律。弗洛伊德视梦境为自我意识的释放焦点,我们也需认识到诸如休憩做梦般的休息行为,对于自我灵魂的喘息与精神的舒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休息安然,让自己居于一隅,不仅有放松之效,也有沉淀积累的作用。

语段从个体行为规律的角度解释了要有“自己的空间”的原因:张弛有度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放松也会起到沉淀积累的作用。这样的分析将解释性与预测性结合到一起,在语境与逻辑上相互生发,隐隐具有一种雄辩的力量。

从规范型假设的角度来看,需要挖掘隐含的行动假设:青少年怎样做才能“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怎样做才会有“自己的空间”?由此可设计对行动方式的假设。例如,学生可聚焦“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行文。考场优秀作文《为自己建一个避风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避风港中放松,远离负面情绪,再收拾行囊出发”“在避风港里沉淀,静下心来思考,在自己的空间里成长”,考生提出的远离负面情绪、静下心来思考等假设性方法,都是获得“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方式或行动,值得品悟。

从范式型假设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材料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青少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隐含的价值观念可能是这样的:成长是个体在特定场域的自我觉醒,而选择怎样的场域则关乎人生态度。例如,对“安静一下”的呼求、对私人空间的争取是一种“能屈能伸,顺遂乐为人生的彰显”,是一种“渴望探索自己,独立生长的希冀”,是一种“更精简、从心、踏实的智慧人生”。可以说,从范式型假设的维度挖掘隐含假设,能让文章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思考自然深入了很多。

2.立意的深入阶段

如果说在立意的切入阶段挖掘隐含假设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材料,那么,在立意的深入阶段挖掘隐含假设则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假定的观点。著名批判性思维学者罗伯特·恩尼斯在《识别隐含假设》中提出了两类隐含假设:所需假设与所用假设[7]。议论文写作引入这两类隐含假设将对论证十分有益。

恩尼斯认为:所用假设是指论证者相信,但未明确陈述的前提;所需假设是针对论证本身的,它指的是为了使论证有效,需要补充什么样的隐含假设[8]。由于在立意的深入阶段论点已经给定,因而在此只讨论所需假设。所需假设包含填空者和支撑者两部分。作为支撑者的隐含假设,是为了支撑现有前提而存在的;作为填空者的隐含假设,是为了连接现有前提和结论而存在的,它的作用是把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空缺补上。如下所示:

如果小顺是语文教师,那么小顺就是教育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顺不是语文教师

隐含假设Ⅰ:小顺不是教育者。

隐含假设Ⅱ: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是教育者。

这里的隐含假设Ⅰ便是填空者,它连接了既有前提与结论,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缺。而隱含假设Ⅱ则是一个支撑项,因其对既有前提“如果小顺是语文教师,那么小顺就是教育者”起到了支撑和完善的作用。理论上,一个论证的隐含假设是无限的,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影响结论的隐含假设,而不必“打破砂锅问到底”。此处讨论的是立意深入阶段对隐含假设的挖掘。由于论点或结论已经确定,只需要补充论证中的大前提、小前提,或者支撑和完善给定的前提。仍以202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题为例进行阐述。下面是某篇考场作文呈现的前提和结论:

俗世纷繁,外物聒噪,我们大可不必随波逐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觅闲时,放怀消遣,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既有的前提显然不足以完全支撑结论,即并不能在结论上说服阅读者或使其采取行动。“不必随波逐流”和“寻觅闲时,放怀消遣”之间缺少填空项,其前提也缺少支撑项,如若按照这样的立意写下去,论证结构非常单一,最后只能靠堆砌论据行文,文章的说服力大大减弱。就支撑项而言,“不必随波逐流”昭示着一种顺遂乐为的人生态度、张弛有度的人生规律与自我主宰的价值观念,这是不为纷繁的俗事与聒噪的外物所影响的观念前提,没有这个价值导向作为支撑,已有的前提就是一个孤零零的判断;就填空项而言,“不必随波逐流”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寻觅闲时,放怀消遣”是这个选择的一种表征,补充出这个前提,论证才立体。当然,为了更好地论证,完全可以对这个前提进行限定,比如“寻觅闲时,放怀消遣”不是一种逃避与隔绝,而是寻找更宽广的成长空间。因此,可以补充出如下隐含假设:

隐含假设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一种顺遂乐为的人生态度。

隐含假设Ⅱ:张弛有度才能顺应个体的行为规范。

隐含假设Ⅲ:拒绝行事,淡然自处,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生活方式。

隐含假设Ⅳ:自我隔离并非自我隔绝,自我的安适寻觅给予我们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隐含假设Ⅰ和隐含假设Ⅱ是作为支撑项支撑大前提的,而隐含假设Ⅲ和隐含假设Ⅳ是填空项的限定形式。在论证中合理挖掘分析上述隐含假设,能使论证更完整,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此处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就论证来说,挖掘隐含假设是逻辑论证的需要。所补充的隐含假设应连同已有的前提一起为结论提供充分支撑。隐含假设是论证前提,所以补充的目的是要看论证是否使演绎推理有效或有助于加强归纳,以提高归纳的可能性。第二,就价值观念来说,支撑项一般涉及人的观念,不易挖掘。董毓在《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中提供了以下反思性方法:(1)什么是你相信但别人不相信的?(2)有什么理由使你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3)我,或者这个说法,假设了什么吗?有没有不可靠的假设?(4)你认为别人是根据什么想法才这么认为的?(5)这个说法、理论预设了什么的存在吗?它可以确定吗?(6)你为什么这样看待你的假设?(7)什么理所当然的前提导致你做出这样的结论?(8)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前提成立或不成立?[9]

对于议论文而言,其核心是在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加强说理的有效性,挖掘隐含假设或者构建一个包含隐含假设在内的好的论证,对于议论文进行深刻的说理大有助益。当然,挖掘隐含假设只是一个可能的路径,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探索。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2023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促进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读写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kt202303080 9493512463)及哈尔滨市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劃课题“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议论文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编号:HXHY-145-22040008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M],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9.

[3][7][8][美]罗伯特·恩尼斯,著,李慧华,译.识别隐含假设[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5):1-14.

[4][9][加]董 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9.

[5][6][美]斯蒂芬·D. 布鲁克菲尔德.批判性思维教与学:帮助学生质疑假设的方法和工具[M],纽跃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9.

[作者通联: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阐释合理,全面准确——阐释型议论文的写作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好头一半文——议论文开头之四法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议论文逻辑关系不严谨的有效对策
议论文如何往纵深处发展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