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地区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意蕴、困境与策略

2024-05-19刘烨

公关世界 2024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刘烨

摘要:地区文化的独特性为高职教育实施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不只为思政教育开辟了创新途径,同时也搭建了全新的交流平台。两者的融合可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的核心目标,显著提高了思政理论课程的实际成效,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建立健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运用高职院校的教育优势,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有效推广地方优秀文化。基于此,本文以海南地区为例,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海南地区;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思政理论

引言

2017年初,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一项重要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并且应该深度整合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文件内容明确提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更是当地人民共同智慧与历史沉淀的精髓,共同构成了培养人才的重要“软资源”。因此,地方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增强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培育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一代青年做出贡献。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

在《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中明确提出,在培育新一代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品德教育的先行和以文化涵养人的原则,旨在塑造能挑重担的时代新青年。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核心追求是让大学生们形成担当民族振兴重任的觉悟,并具备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务必引领学子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继承人。此外,教育工作应以此为中心,从学校的宏观规划到教师的日常教学皆应紧密围绕此中心。鉴于当前全球局势波诡云谲,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重大变革,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动适应时势,不断实现自我革新,以更好地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际发现,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地方文化资源之间已有不少相互融合的案例。地方优秀文化不仅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民族和时代精神的珍贵财富,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助力[1]

(二)有助于提升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需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并确保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思政理论课不只应在教室内开展,同样应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得到体现。在数字时代下,教师已经开始积极尝试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加强思政教育质量,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深化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应用层面,更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解能力,并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马克思曾提出,人应通过实践来证实思考的真实性。类似理论还包括列宁强调实践对于理论认知的重要性。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基于此,中宣部和教育部已经建议高职院校专门划拨学分来开设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2]。对于大学生而言,地方文化中体现的诚实正直、坚韧不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将这些生动的例子融入实践教学中,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帮助学生将爱国情感轉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三)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家国之魂,其繁荣昌盛与国运民力紧密相连。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浪潮中,各类文化理念正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大学生年纪轻、思维敏捷且好问,但由于人生经验尚浅,容易受到一些不当言论的影响。如“躺平”“咸鱼”“丧”等负面生活态度,在学生群体中已渐成风尚,部分学生甚至对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持有轻视态度。这些均为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5000年悠长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且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解决方案”。随着相关政策的深入,诸多地区在挖掘与保护本土文化资源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多彩的文化活动频频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大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体现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大学生接触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发现中华文化的瑰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自信心,进而培育深厚的爱国情感[3]

二、海南地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困境

(一)学生主体性较差

在高职技术学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是实现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作为课堂互动的中心,应在学习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遗产时,积极主动并能够独立思考。然而,结合海南地区高职院校现状发现,许多从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对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人翁精神[4]。在介绍海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时,学生仅扮演听众和旁观者的角色,缺乏实际地参与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性不仅降低了优秀文化的教育效果,也限制了思政理论课程的进步和发展。

(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海南地区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结合实际发现效率并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拥有和融合程度上。高职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参与不足是导致未能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主要原因,其影响了资源的获取和学术性解读,特别是在把握资源中的思政教学元素方面存在明显缺失。即便教师掌握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无法处理好资源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未能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就难以将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中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当前,虽然思政理论课程坚持采用“马工程”教材以确保教材的科学性,但在丰富课程内容方面,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的做法仍有提升空间。海南地区高校应服务于地区发展,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增强这种服务意识,创造性地利用地区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的积极影响,增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情感及责任意识[5]

(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目前,在海南地区高职院校实施时政和理论课程时,虽然对于海南地区地方传统文化遗产的利用给予了较多关注,但整体规划和课程设计的深入融合尚显不足,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仅以零星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实例开展教学,未能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导致教学缺乏系统性,难以确保教学质量达标。教学手段方面,创新不足也是一大问题。许多教师依旧沿用老旧的教学方式,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未能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更新改造,这种局限性致使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不高。此外,现代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不到位,缺乏多元化的教育工具,未能最大化地发挥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同时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也相对较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海南地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基本策略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课堂参与度

在高职思政理论课程中,要重视将地方的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知识与地方文化融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纳程度。通过故事讲述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活动如制作文化宣传片,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方式。例如,《回望西州》——大型音乐剧,以唐胄为主角,讲述生平事迹,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授文化的深层意义与精神实质,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旅程中接触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迎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通过校内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实用技能的人才[6]

(二)精准融入,深度开发海南地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思政理论课应紧密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将地方文化精粹整合到课程中,以此契合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课程中应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涵盖“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和“美德传承”这3个维度。这些主题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源自地方文化,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为了更有效地融合地方传统文化,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预判课程内容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而精心选择适合海南地区的文化元素,确保教育内容既贴近学生实际,又有助于价值观的培养[7]

在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如琼崖“红色娘子军”、五指山的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琼崖公学纪念亭以及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等,都是传承和学习红色历史与文化的珍贵宝库。通过对这些红色教育据点的科学运用与有序整合,不仅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海南的红色遗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学校与教师需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制定出系统、科学且综合的教学计划,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海南红色文化的理解将逐步加深,对传承这一文化的热情亦将随之高涨。为了验证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学习成效,学校应定期开展评价、测试以及激励机制。同时,邀请专家深入解析当地红色文化,丰富学生的认知层次。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问、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并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教学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水平,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拉近了与理论知识的距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技巧。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内化并付诸实践,真正做到“学中用、用中学”[8]

(三)搭建海南地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平台

为了解决高职教育中思政理论课教学平台不平衡的问题,有必要通过“课堂革命”进行改革。这意味着结合学生的个性和教学需求,利用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如传统课堂、在线课堂和实践课堂。首先,搭建网络微平台可以展示海南地区“黎族文化”“客家文化”的丰富内容,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索。其次,组织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课程的内涵和质量。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本土文化。通过融合地方的革命遗产,学生被鼓励参与到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考察与研究中。通过重新经历革命历程和情感的活动,切实感受动乱时代的历史,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红色精神的理念,更深刻地领会红色精神的核心与内涵。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创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队伍和志愿服务团,通过这些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与宣扬红色文化[9]。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承载的深厚精神价值有更加深入地理解。最后,打造以课堂互动为基础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探讨和内化地方文化的价值,如讨论信义和工匠精神等主题。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恪守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原则,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地方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推动该课程的革新,以及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在理论建设、实践教学的活化、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创造有利于教育的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教育中发挥其积极影响。

本文系2022年度三亚学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SYJGSZ2022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闫莉.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研究——以淮南地区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6):13-16.

[2] 李敏.精准思政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3,(11):148-150.

[3] 涂文艳,张清贵.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原则及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2023,(09):90-93.

[4] 朱玮.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4):91-93.

[5] 李向妃.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7):67-69.

[6] 王浩.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传承与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大学,2022,(16):115-118.

[7] 路亚北,吴昊.地方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与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0):96-100.

[8] 邵锦平,朱瑾,李路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意蕴、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20,(10):119-124.

[9] 王婧.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索——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2020,(18):135-136.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