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孝”文化教学策略
2024-05-19吴同景
吴同景
2022年版课标对于“文化自信”的定义是:“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不难看出,基于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学生理解文化、认同文化的基础上。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始终以孝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挖掘孝文化的深层内涵,突出孝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分析教材中的孝文化内容
教材中与孝文化相关的课文众多,大多为关爱父母、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感恩亲情等话题。二年级教材中便有《妈妈睡了》《一封信》《传统节日》等。三年级后孝文化课文进一步深入,情绪饱满,故事情节丰富,如《父亲、树林和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四年级的孝文化课文以景、物等侧面描写为主,将孝文化无声地融入到了文章之中,如《走月亮》《爬天都峰》《短诗三首》《母鸡》等。五年级教材中与父母、孝道相关的课文众多,大多为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亲情与感动,如《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祖父的园子》等。六年级的孝文化课文逐渐拓展与延伸,与其他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痕迹更重,包括《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腊八粥》《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教师要逐步解析与传统文化和孝文化教育相关的课文内容,探析在教学中融入孝文化教育的方法,以源远流长、绚烂多彩的孝文化为背景,与学生共同领略传统文化之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二、合理利用教材,感知孝道思想
教材中的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且大多以记叙文为主。对学生而言,记叙文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故事情节丰富,阅读兴趣浓厚,有利于孝文化教学的开展。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孝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与情感内涵,从孝文化的角度带领学生感知课文的中心主旨与蕴藏其中的孝道文化。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构建起符合文本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孝道思想及孝文化的时代意义与传承价值。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描写了作者向母亲讨要一元五角钱买书的故事。但当作者来到母亲的工作场所,亲眼目睹了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后,他没有买书,而是用这来之不易的一元五角钱为母亲买了一听罐头,最后,慈爱宽容的母亲又毫不犹豫地为作者凑足了买那本书的钱。本篇课文不仅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无私奉献的爱意,也将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初读文章后,教师可以组织课本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演绎文中的段落,以作者的视角体会文中的细腻感情,并思考作者为何先用钱为母亲买罐头,以此导入孝文化教育。这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作者是如何践行孝道的,让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孝敬父母,如何感恩亲情。此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深度阅读,让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带给自己的感悟,升华本课的教育主题。
三、优化衔接流程,讲述孝道故事
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想要自然地引入孝文化教学,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与孝文化之间的衔接流程。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过往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选择为学生讲述孝道故事,或者结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讲述孝道故事,以自然的流程衔接让学生渐渐理解孝文化,从而更好地完成低年级的孝文化教育。
如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文,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睡梦中的母亲,既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又可以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浓浓爱意。基于此,在初步阅读文章之后,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故事大会。教师先以问题导入:“同学们阅读完课文之后有怎样的感悟呢?大家是否想到了生活中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呢?平日里大家和母亲是怎样相处的?大家又是如何体现自己对母亲的爱意呢?”通过语言引导,让学生回忆与妈妈的相处场景,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与妈妈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学生分享完故事后,教师可以点明主题,将话题自然带入到孝文化上,利用学生在课堂上讲解的孝道故事,帮助他们深度理解孝文化,并引导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践行孝文化。
四、开展诵读活动,品味孝道
文化含义
小学阶段的孝文化培养是要让学生在认识孝文化、理解孝文化的基础上认同孝文化。而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尚未完全被开发,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学习与孝文化相关的课文时,不能正确感受到文中的思想价值及情感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应以何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孝文化的深层含义。这时,教师可以组织诵读活动,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简单的情感渗透入手,让学生对文中的情感内容有初步的把握,随后再开展深层阅读活动。
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主要描述了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初步阅读古诗,再分析古诗深层的情感内涵,让学生了解王维独在他乡过节的心情。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入孝文化的教学。本诗中的孝文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孝敬父母,而是广义上的对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因而,在导入孝文化教学之后,教师要特意指出诗中孝文化与传统孝文化之间的差别,组织并开展本課的思辨活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传统意义上的孝道文化与广义上孝道文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了解了诗中表达的精神内涵后,教师再让学生换位思考,想象如果自己的父母、家人都不在身边,过节时看到别人阖家团圆,自己的心情会是怎样的。通过换位思考,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了解王维在写下这首诗时的心情。接下来,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这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范读,让学生学习利用声音表达个人情感的正确方法,以此实现传统文化、孝道文化在课堂中的继承与传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五、设立主题活动,践行孝文化精髓
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知,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孝文化教育相结合,组织主题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参加实践,创办校园孝道文化节或孝文化周,提高对孝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在学习时理解孝文化,认同孝文化,践行孝文化,最终达到以孝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如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教学结束后,教师便安排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每一组学生可以任选一个与孝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清明节、寒食节等。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借助互联网资源或图书资源,深入解析该节日的来源、风俗习惯及趣味故事,并整理成项目报告。项目报告中需要体现出该节日与孝文化的内在联系,以项目活动为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度思考。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联合其他班级组织孝文化文艺汇演活动,要求各班学生排演与孝文化相关的文艺节目,如课本剧、舞蹈表演、合唱节目等。还可将此类文艺汇演活动打造成校园特色文化节,让孝文化、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助力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生成。
文化自信是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内容,而孝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孝文化必须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孝文化的渗透,完善孝文化教学路径,让学生理解孝文化、认同孝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弘扬与继承,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孝文化的含义,能够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下践行孝文化。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践行孝文化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JY14-L27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沛县杨屯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