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内外“读好书”,搭建平台“说好话”

2024-05-19费玉庭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萧红书本好书

费玉庭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包含了听说读写等不同的维度,这四种实践性活动彼此融通,联系紧密,相互衬托。农村学生由于信息闭塞,拥有的书籍不多,能够为己所用的优秀读物并不丰富,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读好书”的基础上“说好话”。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基于相同的生活背景,依循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说

学生作为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生本立场”不能是一句空话,更不能是嘴上喊喊的口号,而要切实落于实践。面对农村学生好书难求的现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最为基础的做法,就是找准教材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共性特点,紧扣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在激活学生认知体验后,让其内心有想说的冲动。

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介绍了一位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这篇长课文中无论是雨来聪明、调皮、可爱的形象特点,还是其生活的晋察冀还乡河的背景环境,都彰显了鲜明而浓郁的农村特色。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借助这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激活学生原始的生活体验,形成认知共鸣,一方面从“一篇”向“整本书”进发,另一方面则是激活学生言语表达的内在兴趣,让学生想说、要说。以课文第一部分为例,主要描述了雨来游泳本领高,是着力展现雨来调皮、可爱的典型部分。谈起游泳,很多农村学生都是得心应手,而且有一样的经历。教师不妨就利用这一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与雨来的亲密关系,可以设置这样的交流话题:“你是否有过偷偷溜到河里游泳而被家人打屁股的经历?说说事情的经过。对于课文中雨来的做法,你作何評价?你喜欢雨来这样的小伙伴吗?”表面上,这些内容还是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的,但与学生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交流时不再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纯粹的被要求者,而更多的是积极的构建者,用自己的生活储备,与文本中的经历、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情感体验上的共鸣。一时间学生兴致高涨,纷纷描述了与雨来的相同经历,并对课文中雨来的做法表示了理解,甚至是默许。因此,学生不仅对雨来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更对《小英雄雨来》一书产生了莫大的阅读兴趣,这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引导,为学生提供了契合他们生活背景的书本,同时也唤醒了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二、基于丰富的农村资源,落实自主状态让学生乐说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不能用过多的机械要求束缚学生的思维生长,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延伸。在落实农村学生“读好书,说好话”这一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活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学生原本就拥有着广阔而丰富的交流题材和资源,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搭建平台,让学生想说、乐说,在积极阅读和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享受表达所形成的愉悦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读书本中的内容,激活学生原始的生活储备,让学生充分利用阅读后的交流契机,真正享受阅读和交流带给自己的自信。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描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中自由自在生活的场景。阅读这样的课文就如同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扇自我生活的窗户。教师可以利用萧红童年在祖父园子中生活的相关事件引导学生回到自身的生活,由阅读生发关联思维,相机捕捉说话的素材。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可以自由地浇花拔草、戴草帽,可以尽情地浇水,也可以调皮地把土溜平,甚至还可以把狗尾巴草当成稻子……这一系列的事件有效激活了学生原始生活的储备记忆。当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时,他们的思维飞向了广阔的农村生活,教师不妨依循着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童年时期的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还可能会做哪些事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利之后,完全将自己看成是童年时期的萧红进行表达和拓展,实现了与教材文本的融合。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将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推荐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证自己所拓展的事情是否在书本中出现过。由此,阅读就不再是一件机械的任务,而有了属于自身农村生活的独特观照。经历这样的教学,阅读好书和说话交流就形成了有机整体,可谓一举两得。

三、基于典型的示范榜样,强

化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说

说话、交流、沟通能力的形成,既要靠学生实实在在的实践历练,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事实上,将“读好书”和“说好话”作为共同体一起呈现,一起被列为类同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随心所欲,“读好书”是“说好话”的基础,更是其方法的源头;“说好话”则是“读好书”的成果体现,更能反刍过来,为推动“读好书”而服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所承载的范例价值,为学生高效说话指明方向,让学生在愿说、乐说的过程中,掌握说话的方法,真正做到会说。

还以萧红《呼兰河传》这篇小说为例,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其中,用“一篇叙事诗”来评价一本自传体小说无疑是对作者遣词造句水平的极高褒奖。由于农村学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他们在阅读时往往会将关注点放置在情节上,关注具体的人物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书本中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表达的范例支撑。如萧红为了展现祖父园子中万事万物都是自由的,都是无拘无束的,大量运用了“愿意……就……”的句式,看似简单,但对于展现事物的自由则有了积极的价值。教师可以构建这样的话题:“农村的生活惬意而自由,如何将自己无拘无束的假期生活‘说给别人听呢?”此时,教师组织学生从具体的书本中获得表达方法,并运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从阅读中获取“说”的方法、形成“说”的能力。

四、基于多维的表达对象,创设角色游戏让学生转说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能接触的新鲜事物和娱乐项目相对有限,一些传统类的游戏则成为了他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将相应的游戏引入到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并搭建语言表达的平台,让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乐于表达,更能将这种表达的意识、习惯和动力延伸到课后,广泛辐射于整个生活范畴。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故事单元。编者在这个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为了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本单元的历史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快速确定文本表达的中心,并明确与中心相关的主次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文本内容的详略处理,将简要复述真正落实到位。农村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面对教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往往会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如何才能利用书本阅读,让学生将阅读动力、方法和意识延续到课后的生活中呢?针对这一疑惑,教师在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相机为学生推荐了白话文版本的《史记》,要求学生尝试将自己看成文本中的角色,并邀请自己的兄弟姐妹进入其中,以讲述故事、角色表演等不同的方式,将书本中的历史故事简要转述给其他伙伴听。由于有了具体的角色,他们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说话任务时,就不仅是在执行简单的任务,而是基于自身对角色定位而形成的表达需要,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整体教学的效率,契合了农村学生阅读书本、练习说话的具体特点,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读好书,说好话”是每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目标、终极目标。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整合农村独有的优势,利用课文找准单篇向整本书过渡的衔接点,从而助力学生内在认知意识的有效形成。

【注:本文系镇江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乡村娃‘读好书·说好话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101xq02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银山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萧红书本好书
玩转书本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打开书本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好书共享
好书推荐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开在书本里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