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4-05-19孙建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特色核心素养

孙建华

2022年版课标指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基于此,笔者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发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化教学活动,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开宗明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课标是这样解释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课标给出了四条建议。第一是“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第二是“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第三是“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第四是“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课标在对这四条建议进行具体阐释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文化遗产、自然风光,还是方言土语、风俗民情,都是学生身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是可听、可见、可触摸、可亲身感受的,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孟州市,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这里既有远近闻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老家莫沟、美丽源沟,又有古朴幽静的韩愈陵园。既有热烈壮观的火龙舞、土硪号子,又有黄河澄泥砚、麦草画、乔家鼓坊的制鼓技艺、南庄浑浆凉粉、屋脊制品、河阳花鼓戏,还有抗战后期旧址、干沟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怀让纪念馆、红色上段、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特色小吃更是数不胜数:油酥烧饼、孟州炒面、孟州糖饼、孟州烩面、西沃卤肉、浆面条……《水浒传》中武松发配孟州、十字坡打店、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故事都是以孟州为背景的。这些都是绝无仅有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也日益成为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教师在核心素养目标的导向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立足学情,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和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教学中,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体验感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韩愈的经典诗文、讲述水浒故事、吟唱孟州童谣,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课堂外,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探访历史遗迹,重温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走进韩愈陵园、莫沟村、黄河滩湿地自然保护区,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家乡之美;走近非遗传承人,观摩他们精湛的技艺、品尝原汁原味的传统美食……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讓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进而自觉地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地去开拓文化视野和涵养文化底蕴。

2.强调拓展实践,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时,创造机会与条件,带领学生来到街头的一家老字号烧饼铺,实地观察了民间小吃油酥烧饼从加水、和面到上鏊烙制成饼的全过程,每人吃着冒着热气儿的烧饼,听着摊主介绍油酥烧饼的制作步骤和百年传承历史。学生经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用嘴巴品尝……对家乡这道传统风味美食就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下来,把对传统美食的认可与赞美抒发出来,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感受最深的内容写清楚,然后跟同伴交流自己习作的精美之处,分享自己观察的收获。

这样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情境,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将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语文实践活动相融合,能够有效唤醒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尊重认知规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以教学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为例,笔者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随后以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优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并要求学生想一想: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做一做: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和同学交流。画一画:以环保为题材,画一张宣传画或手抄报。写一写:观看环保主题的纪录片或电影、文章书籍,写出感受。赛一赛:参加主题为“美丽孟州我的家”生态环保主题摄影比赛或演讲比赛。访一访:针对生活中存在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进行实地探访,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最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或倡议书。学生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4.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离不开阅读优秀的语言及文字作品,也离不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语言学习与运用活动。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时,笔者鼓励学生把传统民间艺术窗花做介绍对象,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调研、走访有关部门和人士等渠道,了解窗花在本地的发源、传承历史、制作工具与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窗花制作手艺。再搜集一些窗花作品,欣赏其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最后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对学生来讲,这不仅是一次习作训练,更是一次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个性体验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校情、学情,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地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YB093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孟州市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特色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特色种植促增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