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种子观下的课堂评价语言新样态
2024-05-19陆学玲
陆学玲
儿童种子观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是指种子般的儿童有自动生长的潜能,有自我生长的节律,是尊重儿童天性,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一种教育思想,其思想内核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儿童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通过儿童的自主发展才能得以落实。同样,在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把种子般的儿童摆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掘儿童自动生长的潜能,通过评价引导儿童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最终学会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从而培养最具发展潜能的儿童。笔者从“创设激发儿童‘自动生长的课堂评价语言情境”“构建指向儿童‘自动生长的课堂评价语言积极形态”“践行实现儿童‘自我生长的课堂评价语言生动体现”三个方面多维呈現课堂评价语言新样态。
一、创设激发儿童“自动生长”的课堂评价语言情境
叶圣陶学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指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这里说的“境遇”也就是情境,也就是将儿童当作“有生机的种子”,作为他们生长所需要的教学,需要“给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或“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而课堂评价语言当然是构成这种语文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激发儿童“自动生长”的必要条件。
1.语文情境:联结儿童与语文学习的纽带
情境,是教学中的关键字眼,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重视情境,尤其应注意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创设情境,可以链接生活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有效评价创设情境,以真实的语文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充分发掘儿童的潜能,促进其在这样的学习中“自动生长”。
2.评价情境:搭建儿童与语文思维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根据他们的课堂需求,通过评价语言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为他们的课堂发展提供支持。在情境中,教师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评价。
一是个性评价。儿童种子观充分体现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发展的人,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其心理特征、课堂表现,对其进行适切的、独一无二的评价,让评价真正切合学生课堂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是导向评价。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合理使用评价语言,更应凸显出评价语言的导向性,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教师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再通过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其能够在评价中明确深入思考的方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问题所在。
二、构建指向儿童“自动生长”的课堂评价语言积极形态
叶圣陶在《晴窗随笔·再谈考试》中指出:“鼓励学习,无须外求,就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可能最有实效。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思考问题,试作实验,老师只给简要的提示,学生须作艰辛的努力才得解决……”这里的“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包括“循循善诱”“简要提示”等,对于学习中的儿童来说,也就是教师使之如沐春风般的鼓励性、发展性评价语言。这些契合儿童需要和教学情境的评价语言,能够有效地唤醒儿童作为种子生长发育的机能,激发种子般儿童学习成长的内在动力,增强儿童提升语文素养的内在动力。
笔者运用叶圣陶儿童种子观,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领域研究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积极形态,以积极评价语言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见表1)。
三、践行实现儿童“自我生长”的课堂评价语言生动体现
1.识字与写字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评价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趣味,激活学生思维,为其搭建主动识字、写字的支架,让学生实现识字写字能力的进阶。
一年级下册识字3《小青蛙》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你能找出“青”字的兄弟吗?需要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它。
(生说出“请、晴、睛、情、清”字)
师:老师要表扬你,找得很准确,而且一下子全说出来了,就是这几个兄弟。我们再来读一读它们的名字。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有一个“青”字,是形
声字。
师:它们都是以“青”为声旁的形声字,读音与“青”相似。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它形声字。
此案例中教师先作出肯定的判断,并就此追问,引导学生发现这组字的构字特点,并在肯定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回答做了提升,属于提升式肯定评价。这样的评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对学生以后进行类似整组形声字的学习指明了方法。
2.阅读与鉴赏
“阅读与鉴赏”是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指向的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需要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审美、创造等能力,引导学生由外而内地理解、吸收、内化语言,破解文本的语言密码,由文字走向内涵,在此基础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再由内涵走向表达,真正实现言意兼得。教师引导的主要方式就是语言评价,以多样态评价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对话。
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教学片段:
生:(读)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师: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狐狸的样子。同学们看,这只狐狸胆子可真够大的,它是怎样和老虎说话的?
生:扯着嗓子。
师:扯着嗓子就是怎样说?
生:大声地说。
生:拉长声音说。
师:对,“扯着嗓子”就是拉长声音,用力地大声说。你们也“扯”着嗓子学学狐狸的样子说话,想想它这样“扯”着嗓子说是何用意。
(生边做动作边读)
生:狐狸这样说是想吓唬老虎。
生:狐狸是想表现自己是大
王,让老虎知难而退。
师:好一个知难而退!一个“扯”字竟然包含着狐狸这样狡猾的内心世界。一起再来读好这句话。
课堂上教师采用和学生对话的方式进行评价,以此推进教学。教师通过引答的方式拎出关键词“扯着嗓子”,抓住关键词“扯”展开教学,不但对学生的理解给予肯定,而且进行总结提升,还通过递进式评价将问题引向深入,也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学习品词析句,由外而内品悟语言好在哪里,抓住狐狸的表现走进其内心世界,并且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评价导向,学生的理解、审美等语文能力定会逐步提升。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
师:课文叙说了周恩来这句
誓言的由来,你们能把这些事连起来说说吗?
生1:他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还亲眼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受到欺侮,所以他立下了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位同学说清了誓言的
由来。说清誓言的由来,还可以从哪件事说起?
生2:还可以从“目睹”这件事说起。
师:这个任务很有挑战性,如果你能完成,我们给你掌声。
生2:周恩来看到一个中国
女人受人欺侮——
师:在这之前发生了一件什
么事情?(生2仍说不出)谁能和他合作?接下去说完整。
生3:星期天,周恩来目睹了一个中国女人被人欺侮,在这之前,他听伯父说过中华不振,于是他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换了一种方式,表达很完整,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同学们,看看课文的表达,想一想还可以从哪一件事情开始说起。
生4:还可以从“立下誓言”这件事说起。新学年开始了,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之所以立下如此誓言,是因为他想起了伯父曾经告诉他中华不振,后来又亲眼目睹了一个中国女人被人欺侮。
师:这位同学按照课文讲故事的顺序把誓言由来说清楚了。同学们,讲清这个故事有多种方式,可是课文偏偏从故事的结果开始讲起,然后再讲故事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讲故事呢?
(生纷纷说“倒叙”)
师:这是倒叙,这样讲故事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这样可以激发读者的
兴趣。
生6:这样可以强调周恩来
立下志向的远大,所以课题就以周恩来的志向为题。
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不断转问的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以补充式评价引导他们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叙述周恩来誓言的由来。同时,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教师并没有让他们一次表达到位,而是通过分解式评价来降低表达的难度,不断肯定、激励学生,并在评价中提升他们的观点。最后,教师采用递进式评价,由叙述誓言的由来递进到文本的表达顺序,让学生体会倒叙的妙处。学生在这样多样化的评价中活跃了思维,学习了如何有序表达,体会了不同表达方式下文本语言的奥妙。
3.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想说什么”“该怎么说”,学习的内容主要指向教材中的习作及口语交际板块,当然也渗透在每节语文课中,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言说,将自己所想转化为自己所言。教学评价要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出发,再逐渐指向如何表达及表达得如何。
中年级习作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小猫咪咪来到了我们教室(出示小猫咪咪的照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天早上,小猫咪咪来到门前,透过玻璃,看见小主人在写作业。咪咪想,小主人在干什么呢?我要进去陪他。
师:你不但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内容,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不过,“看见小主人在写作业”和“咪咪想,小主人在干什么呢?”放在一起合适吗?再想想看,可以怎么说?
生:(学生笑了)一天早上,小猫咪咪来到门前,透过玻璃,看见小主人在房间里发呆。咪咪想,小主人在想什么呢?我要进去陪他。
师:语言太奇妙了,仅仅是换了一个词,不但规范了,而且让画面有了真实感。
在课堂中,当学生出现不规范表达时,教师通过商讨性评价进行引导,让他们主动调整,直到说好。这样的变化,是在教师的精准评价下产生的。精准评价指向精准表达。教师的每一句评价语都应有清晰的指向,或指向说话的要求,或指向逻辑的错误,或点评表达的亮点用以放大、启发。在精准的追问、纠正、评价之下,学生的说话趋于精准,逐渐走向连贯与丰富。
4.梳理与探究
“梳理与探究”指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如何归类”“有何规律”,教学评价时侧重学生整理、归类、探究及发现的能力的培养。低年级重积累,中年级重梳理归纳,高年级重规律探究解决问题。
五年级梳理与探究认识草木之“我的草木清单”教学片段:
师: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设计草木清单?怎么让读者一目了然呢?
生1:我用的是按照偏旁分
类的表格来列的草木清单,把我搜集的草木名称进行分类。
生2:我是按照草木名称的
字数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生3:我是按照熟知的和陌
生的两个方面来分类的。
师:同学们都有清晰的归类
路径,通过归类让草木清单一目了然。通过分类梳理,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分类梳理草木清单,我能够清楚地发现草木类植物木字旁的字最多,其次是草字头。木本植物大多是木字旁,而草本植物大部分都是草字头。
师:你在分类整理中还发现
了事物的规律。继续搜集探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基于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围绕问题与任务真实地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自主设计,整理归纳,在交流分享中教师通过递进式评价引出新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规律,并通过激励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促发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生动地、活泼地主动学习。
儿童是生长的种子,教师适时、适切、适当的评价语言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创设评价语言情境,践行课堂评价语言积极形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评价语言的支持中活泼泼地发展、成长。
【注: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叶圣陶种子观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YZ-C/2018/4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运河中学文和校区)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