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山南泉庵经版考

2024-05-19薛璐璐

收藏与投资 2024年5期
关键词:千山

摘要:本文对现收藏于鞍山市博物馆的千山出土清代经版进行调查考证,并对经版的制作年代和收藏场所印刷背景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千山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千山;南泉庵;经版

2012年,鞍山市博物馆征集到一块刻满了字的黑色木板。据捐赠者回忆,这块木板是2006年在千山一线天景点附近挖水沟时发现的。根据木板上所刻的内容以及发现的位置,笔者认为这应该是用来印刷经书的经版,于是查找了与千山历史和千山寺庙相关的资料,对这块经版进行了以下考证。

一、经版的现状

经版的材质为梨木,因为长期印刷,颜色已经被墨浸染为黑色。经版长88.2厘米、宽25.6厘米、厚2.6厘米。经版的两面都阳刻着竖排的宋体文字,每面各有三十五排,每五排一组,每面有七组。

经版比较清晰的一面第一组字的前四排每排为7个字,最后一排为12个字。第二组字的一排、四排、五排为12个字,第二排为6个字,第三排“持冠咒”三个字,字下面刻有二排12个小字。第三组字前二排为12个字,中间一排为10个字,后二排为12个字。第四组字前二排为12个字,中间的一排为8个字,后二排为12个字。在第四组字和第五组字间的上方刻着略小一些的字“施食”,下方刻着“三”字,这应该就是经文的第三页。第五组字中间的前二排为12个字,中间的一排为8个字,后二排为12个字。第六组字的一排为8个字,二排和四排为12个字,三排和五排为7个字。

经版的另一面字迹模糊不清,第一组字的一排、三排、五排为7个字,二排和四排为12个字。第二组字的一排、三排、五排为12个字,二排和四排为7个字。第三组字的一排、二排、五排为7个字,二排和四排为12个字。第四组字是由四排组成,前二排每排为14个字,在字的中间都有一空格无字,这二排的字相对其他排的字略小一些,后二排为12个字。在第四组字和第五组字间的上方刻有“施食”二字,下方刻有“四”字,这和前一面的四、五组之间字体位置、大小一样。第五组字的一排为3个字,中间三排为12个字,第五排为2个字。第六组字一排、三排、五排为12个字,二排和四排为4个字。第七组字一排、三排、五排为4个字,二排和四排为12个字。

这两页经版的结构、形式都相同,第一面刻有366个字,包括小字18个,第二面刻有216个字,包括小字3个,两页经版一共刻字582个。

二、千山的南泉庵——经版印刷的地方

千山山脉,系长白山脉支脉,自东北而向西南走向,绵延横亘数百里,为辽东半岛屋脊,是辽河与鸭绿江之分水岭。千山是丘陵山貌,坡面陡峭,峰峦众多,每平方公里拥有大小山峰44座,有“峰海”“千峰”之说。千山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其属辽东郡,汉代归居就县管辖,以后历代延续,直到1934年成立鞍山市。

南泉庵的位置在千山北沟龙泉寺西南面的山谷中,南泉庵三面环山,周围苍松翠柏环绕,环境优美幽静,是学道修行、涵养性情的理想之地。传说南泉庵内曾有一处泉水,泉水一年四季流动,常年不冻,所以南泉庵也有“暖泉庵”的美名。

南泉庵依山建在山坡的石台阶上,正殿为三皇殿三间,殿顶部正脊上方有两条龙,两脊的二端各有琉璃大吻,在殿的垂脊与斜脊间有琉璃走兽,梁枋上面是彩绘的人物故事图案,建筑精美,造型别致。殿前面建有曲折环绕的走廊,南泉庵的前殿(灵光殿)与正殿相对,有三座硬山式建筑。二殿之间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东面是接待香客的地方客堂,西面是诵经和藏经的经堂,三皇殿的两侧建有瓦房三间,东面的是方丈室,西面的是监院室。

大殿前摆着一件青石雕刻成的日晷,晷的形状为圆盘形,在晷的正中间直立着一细铁杆,晷的下面是由花岗岩石制成的上下宽中间略收腰的六边形底座。在正殿和前殿广场中间立有一座双耳圆形铸铁宝鼎,宝鼎高3米多,鼎上所铸花纹图案别致。此件宝鼎上还铸有“辽阳居士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捐献”的字样。在另外二殿的东面建有五间方堂,西面建有三间门房,庵内另外还建有放置粮食的仓房、做饭的伙房。南泉庵的山门造型十分别致,门顶中间凸起,两边翘起,门外铺有长长的石台阶,共五十多级。

现立于南泉庵大雄宝殿西侧的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南泉庵佛堂碑》记载:“事功之兴废固阕乎,山川气运之盛亦老有待,人而显耳兹龙泉南山自唐建庵」迄今阙几朝代矣,旧皆苍翠,为古人之迹,屡作屡辍,不能恒立,至万历乙酉岁孙」公等上人思古刹久废,酒募缘伐石创造佛堂三间,斋室门楼垣墙一时落成者」……

又嘉庆五年(1800年)《历序重修南泉庵碑》记载:“甚矣哉,庵庙之创建于前,必望重修之克继于后也,倘修葺弗及以致零落凋残,不惟神是怨恫即人亦何堪,兹有感于南泉庵之古刹焉,荒废年多仅存旧碑,辛玄门道翁一贯王公于康熙年始创茅屋数檬,土茨不剪,居然太古遗风……”

从二碑文记载来看,南泉庵建庵较早,为唐代建庵,虽屡经修葺不能恒立,南泉庵孙公继万历十三年(1585年)创建佛堂三间、斋堂、门楼、垣墙之后,又在万历四十五年由众善人捐资,率众道士重新拓建殿宇三间。南泉庵在明万历时为佛教庙宇,从万历年到明末逐渐荒芜,到了清代僧人搬去其他地方,从此佛堂萧条,斋堂荒芜。后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王道士一贯又开始重新创建茅屋,至后几代捐资重修建原有殿宇、佛堂、齋堂,并将其扩建成了道庵。

南泉庵之后又在乾隆、嘉庆、道光、民国年间等多次重新修建扩大,于是有了今日之规模,成为千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道庵。

三、经版印刷的历史背景

鞍山地区道教主要在千山风景区内流传,宋元时期就已有道教,但流传不广泛。千山的道教庙宇目前可查到的是明代初期建的“双龙观”,此观于明代初年改名为“双泉观”。明末清初,千山寺庙遭劫,庙宇荒芜,双泉观被毁。直到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千山道教才开始复兴。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刘太琳,王太祥道士来千山传道,他们最早住在祖越寺的罗汉洞内修行,后经数代弟子艰苦创业,于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创修了无量观。因此,刘太琳是千山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由此在千山发展起来,与千山佛教并行共存于千山,先后建立了多处庵、宫、观,故千山流传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之说,千山也由此成为东北佛教、道教并存的胜地。

到了清代,千山道教的规模越来越大,当时各种道教活动非常广博。为了传播道教理念,增强道教的影响力,道士把失散的经文进行了搜集整理,又雕刻成了印刷经文的模版,开始大规模印刷经书。由于南泉庵地理位置合适,庵内幽静,适合雕刻经版,研习经文,于是成为千山道教制作经版、印刷新经书的地方。

现立于南泉庵大雄宝殿前东侧的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南泉庵新修经版碑序》记载:“经之散见于天下也,不独珠宫宝刹积案盈椟,即野寺茅庵无不晨夕讽诵,宝而贵之者盖其」……系于法门讵可因仍其失败,故虔心数载募化八年,敬刊经版百余块,爱施好修之众鸣呼福」……”该碑文记载了该庵住持道士贾复钵与千山宫、观、庵的道士一起商议,虔心数载,八年募化,雕刻了道教经版百余块,印刷经书并施舍给爱好道家修行的人。

立于南泉庵大雄宝殿前东侧的清道光四年(1824年)《南泉庵重修经文碑记》载:“……因罔所遵循兹我干山众弟子议发志修造经文,苦心寡化,竭力经营前圣之矩获不坠后学之箕裘有自革」……”该碑文记载了该庵的道士韩本实,与千山其他宫、庵、观众弟子一起,苦心募化,雕刻经版,印刷经文。

该庵的清光绪十年(1884年)住持道士汪明范所立的《重修南泉庵经版碑》载:“今夫阐道之蕴广道之博而使道之常昭于世者,其非经平道教经板久存千山,幸叨先贤守获,以便后人考求,不意前有之经施散已尽,吾等遂捐资重修刷印并增金科玉律之板,今因功竣故立碣以诘之,谨将善士名列于左」”该碑文记载了道教经版久存在千山,幸有前人守护,方便后人考求,现经版已存不多,清光绪十年南泉庵道士众人捐资重修印刷经文版,并增加了金科玉律经文版、兴竣工时间以及与本件事有关的宫、观、庵、道士题名。

由此可见,清朝道光、光绪年间的不断重新雕刻经版以及印制经书,已经使南泉庵成为印制道教经书的胜地。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再印制经书,但这些经版一直在南泉庵内西门房内保存,西门房外还保留了一个长方形石水槽,似为洗刷经版之用。为了更好地查究千山的道教历史,在1955年我国进行文物普查时,千山道家、佛家相关人员和文物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准备、整理和研究了这些保存下来的经版。当时清查还有一百余块经版,由于不够重视道教史籍的研究,所以刚开始的整理研究工作没有进行下去。当时的南泉庵原有土地200多亩,土地改革时将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当地村民,只剩下了一小部分土地。为了填补经济收益来源,成立了合作社,把南泉庵改成了旅社,为游人收费提供住宿。为了扩大旅社面积,提供更多的住宿房间,当地合作社便把当时存放经版的房间也腾了出来,把这些经版全部搬运出来放到千山无量观三官殿西面客房里的两个大立式木柜中保存。这块经版应该就是那时候搬运过程中被遗落到山间埋藏的。到了“文革”期间,这些经版被损毁,无一剩余。

四、对经版的考证

2004年南泉庵改建为大佛寺时,从拆扒的山门棚顶发现了腐朽残损的梨木刻经版5块,其和现征集到的这块经版在材质和类型上极为相似。根据以上情况,可以推断这块经版就是那批经版中的一块。因为这块经版多年来一直被埋在山坡地下,经版已经严重受潮以至变形,经版的完整性较差,经版的一面相对完好,所雕刻的字还算清晰,雕刻的经文为:此座此座恭座」救苦天尊曾座过」我今说法度亡魂」十类孤魂皆解脱」……而经版另一面损坏得非常厉害,整版遍布着大面积的裂纹,版的边缘到版的中间还有几条大的裂痕,版面大部分字迹非常不清晰,多处地方缺字严重。这面经版刻的经文为:朝礼□天道尊」信礼台山七□□讲经说法」□礼幽冥诸圣众」……从这块经版两面所雕刻的经文来看,应该是道教《灵宝施食经》中的一部分经文。根据经版两面保存现状,基本可以推断出这块经版应该是清嘉庆时所雕刻的原版,经过多年的印刷磨蚀,其中一面雕刻的字迹残损无法再印刷,便在另一面重新雕刻新的经文。比较完整的一面经文是道光年间以后所雕刻的,也就是后期整理增修时雕刻的,所以经版的字迹非常清晰。这块经版是千山仅有的一块存世完整经版,为研究鞍山和千山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简介

薛璐璐,女,汉族,辽宁鞍山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研究与保管。

参考文献

[1]安士全.鞍山文物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

[2]路世輝,富品莹.鞍山碑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8.

[3]张喜荣,李刚.千山考古[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千山
《千山暮雪》
郑金荣
千山暮雪(中国画140cm×70cm 2022年)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千山暮雪
雨中画景
诗词填字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