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潘”家族成员潘祖荫藏书活动研究
2024-05-19李心艺
摘要:苏州“贵潘”家族是藏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而家族成员潘祖荫是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藏书家、刻书家。本文通过对家族藏书史以及家族成员潘祖荫所开展的藏书活动进行梳理,阐述“贵潘”家族在藏书史上的地位,肯定潘祖荫对藏书事业的贡献。
关键词:潘祖荫;贵潘家族;藏书
一、“贵潘”藏书世家
“贵潘”家族指清代苏州地区的大阜潘氏,家族以科第贵显,族中人才辈出,成为苏州第一高门望族,时人称之为吴门“冠族”,俗称“贵潘”①。根据《大阜潘氏支谱》的记载,“贵潘”家族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大阜潘氏二十五世祖潘景文继承父业后,于康熙初年迁居苏州,成为大阜潘氏迁居苏州的始祖②。潘氏成为藏书世家,始于潘奕隽。以潘奕隽“三松堂”起,后有潘世恩“留余堂”、潘遵祁“香雪草堂”、潘祖荫“滂喜斋”、潘景郑“宝山堂”,家族藏书文化持续百年。
“贵潘”藏书能跨越六代,一方面依靠家族内部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离不开家族成员对家学、家风的传承。世代藏书家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访购古籍善本,并且有整理或刊刻父辈著作的家学传统。如潘世璜《须静斋书画过眼录》记录了父亲潘奕隽与黄丕烈的藏书活动。书中(图一)辛未十一月二日记述:“在荛圃(黄丕烈)处观得汪退谷(汪士铉)手抄的《近光集》底本,行楷极精妙。”又如同年十二月廿四日记述:“观荛圃宋刻东坡《和陶诗》下卷。”又如潘祖荫在道光年间刊刻祖父潘世恩《思补斋笔记》,其刊刻的《滂喜斋丛书》中《宝铁斋金石文跋尾》留有其父潘曾绶题词。
二、潘祖荫生平
潘祖荫(1830—1890年),清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伯寅,号郑盦。潘世恩孙。咸丰二年(1852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曾任太子太保、国子监祭酒等,谥号文勤。室名滂喜斋、功顺堂等。藏书甚富,撰有藏书目录《滂喜斋藏书记》。先后刻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以及《潘刻五種》。
潘祖荫一生位高权重,同祖父潘世恩一样官历四朝,与乾嘉学者、乡贤达士交往频繁。咸丰十一年(1863年)经好友翁同龢得《五礼通考》,同治六年(1867年),经赵之谦得叶名灃《桥西杂记》稿本,同治九年(1870年),从韩泰华处得宋刻《金石录》。丁忧三年期间经杨守敬访得北宋本《广韵》、南宋本《竹友集》,得陆心源宋版巾箱本《九经》。丰富的社会阅历加之对家族藏书文化的传承,使其“图书金石之富,甲于天下”④。
三、潘祖荫藏书交游
是藏书家也是晚清重臣,潘祖荫为官近四十年,期间曾任陕甘、山东、顺天等地考官,旗下有大量门生,官场之中也不乏好藏书的同僚。光绪十年(1884年),潘祖荫在五十五岁时汇集旧藏刻成《滂喜斋丛书》。同年中秋,潘祖荫将《滂喜斋丛书》送予李鸿裔、陆存斋、杨蓻芳在内十二人,将《说文古本考》二十部送予王懿荣、陈嵩佺、俞樾在内十人,其藏书交游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一)潘祖荫与李鸿裔
李鸿裔(1831—1885年),清四川中江人,字眉生,别号香严,晚号苏邻。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尝入曾国藩幕同治年间官至江苏按察使。后居苏州,置重金在苏州购置网师园⑤。书画、古籍均有收藏,其藏书多达四万卷。两人的藏书交游多见于两人的日记及其辑刻作品的序跋。
咸丰十年五月高心夔主持陶然亭雅集,潘祖荫与李鸿裔因此相识。两人同好金石学,藏书交游一开始主要集中在对金石文献的借阅上。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潘氏丁忧返乡,彼时李氏已居苏州,两人往还频繁。据《潘祖荫日记》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所载:“李眉生约看书件,并以汪大夫人、陆太夫人传乞书。看其宋尺牍、元人册、《苏卷》民师、《黄苏册》茝林物、张即之《金刚经》、王元章《梅卷》、古器,皆真。”⑥潘氏也曾托李氏代为购买金石文献,如光绪九年八月潘氏日记记录了潘氏托李氏向黎莼斋寻求五种日本石刻。光绪十年(1884年),两人的藏书交游更为频繁。如同年四月,李氏借《莲溪文抄》。次年一月,李氏赠《砖塔铭》。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潘祖荫更是一共赠予李鸿裔《皕宋楼》《藤阴杂记》《蜀輶日记》在内十二本古籍善本。
纵观两人的藏书交游活动,是同僚之间的相互切磋学问,内容上是以金石类文献为主的借阅和相赠,并且主要集中在潘氏丁忧回乡的三年中。如光绪九年潘祖荫刊刻《日本金石年表》(后收入《滂喜斋丛书》),根据此书序言(图二)可知,底本是黎庶昌赠予李鸿裔,李鸿裔又割爱给了同样喜好金石的潘祖荫。
(二)潘祖荫与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年),清山东福山(今烟台)人,字濂生,又字正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编修。王懿荣出生于官宦之家,与潘祖荫一样爱好收藏,古籍善本、金石、书画均有涉猎。
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张之洞主持龙树寺雅集,潘祖荫、王懿荣皆受邀在内,由此相识。两人的藏书交游在开始主要是潘氏请王氏帮忙掌眼自己收罗的古籍善本、金石、书画等,并且数量较大。根据潘氏日记,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总计交予王懿荣拓本、字画十箱,自用印木石五匣,铁泉九十五枚,宋、元本三箱。潘祖荫由于公务繁忙,时常托王懿荣代为购买古籍善本。如《潘祖荫日记》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图三)所载:“廉生交《大德》《汉堂》,索二百八十金,还之。”⑧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于门生带来的古籍善本,潘祖荫有自己的判断,像日记中提到的《大德》和《汉唐》要价太高,潘氏就没有买下。婉拒的情况还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一月日记中提到的《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因要价过高则没有买下。
纵观两人的藏书交游活动,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内容上是以王懿荣协助潘氏掌眼、收购金石、善本为主。
(三)潘祖荫与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年),清江苏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同治、光绪两朝皆为帝师。翁同龢与潘祖荫两人同岁,同好藏书,在当时两人并称翁潘云。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潘祖荫与翁同龢受任典试陕甘,潘祖荫为正考官,翁同龢为副考官。以这次考察为契机,两人情同手足,常邀请对方参加雅集切磋学问,于家中交流藏书。《滂喜斋丛书》收刻的《稽瑞楼书目》序言(图四)有载:“叔平与荫为昆弟交其铭心绝品互得见之。”潘祖荫称自己与翁同龢情同兄弟,皆好藏书,每有精品必相示。
两人日记中关于藏书的交游记述自咸丰十年(1860年)起,主要是相互赠送、借观古籍善本,并且较为频繁。如咸丰十年(1860年)潘祖荫曾赠予翁同龢钱大昕《戊戌日记》一册。同治四年(1865年)翁氏借潘氏藏《瘗鹤铭》拓本。同治九年(1862年),潘氏赠予翁氏《麻姑仙坛记》宋拓本。次年借潘氏藏《韩勑碑》。光绪元年(1875年)赠翁氏盂鼎拓本,借阅翁同龢的《十一家注孙子》并邀请对方撰写跋语,并且此年两人书籍往来繁多,《翁同龢日记》有载:“伯寅住酒馆,屡来借书,亦韵事也。”?在潘氏回乡丁忧的三年间两人互动较少,光绪十一年(1885年),潘氏回京后两人藏书交游活动增多。光绪十一年七月潘氏日记有载:“叔平来,以《左補》《孔注》《西夏》《眉山》《石湖田家石刻》《秋室先生集》送之。”?交代了潘氏赠予翁氏自己近些年刊刻的书籍。
纵观两人的藏书交游活动,交往频繁,并且持续时间相当长。内容上是以交换、借阅、互赠古籍善本为主,如《滂喜斋丛书》收刻的《稽瑞楼书目》底本就来自翁同龢。
四、潘祖荫藏书文献价值
(一)海东文献价值
海东文献泛指渤海以东地区的文献,以和刻本与高丽刻本为主。明清之际,海东使臣与中国士大夫交往频繁,潘祖荫便是其中之一,双方每以两国罕见的金石文献相赠。
一方面,海东文献是两国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如潘氏藏有的朝鲜刻《海东记》,是今天我们了解海东地区地貌及外交的宝贵文献。另一方面,海东文献或保存了在中国已经散佚的古书,或与国内版本相互纠正讹误,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如潘氏所藏日本刻《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书目题跋称此版在清朝康熙末年流入中国,是由日本的阿正精以弘安钞本为基础影刻的。原版的序文已经遗失,只剩下两行,《佚存丛书》中的版本也是从这个版本衍生出来的,但版式和排版有所改变。从跋文中可知此本与国内版本相互补充,相似情况还有日本刻《孝经唐玄宗注》一卷,书目题跋称其为第一祖本,与国内其他版本相比同《石台孝经》的内容更合。
(二)宋刻孤本价值
潘祖荫藏有已失传或缺散的宋本不在少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如宋刻《竹友集》十卷,据书目题跋可知通行本不但不完整并且流传稀少,而此本未经修改,是天壤间的孤本。宋刻《京本点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礼残本》四卷,先前黄丕烈所藏版本佚《春官·宗伯》《夏官·司马》,有此残本的补充六官中只缺《夏官·司马》。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卷,淳熙九年(1182年)知遂宁府重写进,通计一千六十三卷,是最完整的版本,但已佚失不传世。《绛云楼书目》著录有一百六十八卷,唯此本一百八卷,尚为文简原书。又如北宋刻《杜工部集》二十卷,书目题跋称海内恐无第二本,被视作珍宝。
五、结语
“贵潘”家族藏书跨越六代,持续百年,一方面依靠家族内部强大的凝聚力保证,一方面离不开家族成员对家学、家风的传承。家族成员潘祖荫为官历经四朝,其藏书交游多为同僚以及门生,且藏书文献价值极高。
基金资助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吴县贵潘家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传承”(项目编号:SJCx23_1141)。
作者简介
李心艺,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物鉴赏与修复。
参考文献
[1]潘世璜.須静斋云烟过眼录[M].民国三年刻本.
[1]潘家元.大阜潘氏支谱·卷四[M].松麟庄铅印本,1938.
[2]张撝之,沈起炜.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晚清名人日记稿本丛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4]王桂平.明清江苏藏书家刻书成就和特征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5]翁万戈,翁以钧.翁同龢日记[M].上海:中西书局,2010.
[6]苏州市档案馆.贵潘友朋信札[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0.
注释
①苏州市档案馆:《贵潘友朋信札》,古吴轩出版社,2020年。
②潘家元:《大阜潘氏支谱·卷四》,松麟庄铅印本,1938年。
③图一来源:潘世璜:《须静斋书画过眼录》,民国三年刻本第2-3页。
④王桂平:《明清江苏藏书家刻书成就和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8页。
⑤张撝之,沈起炜:《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6页。
⑥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晚清名人日记稿本丛刊》,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2617页。
⑦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古籍。
⑧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晚清名人日记稿本丛刊》,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3325页。⑨图三来源: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晚清名人日记稿本丛刊》,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325页。
⑩图四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古籍。
翁万戈,翁以钧:《翁同龢日记》,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177页。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晚清名人日记稿本丛刊》,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8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