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的思考

2024-05-18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立德专业课程

张 颖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一、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的时代使命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它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时代重任,根本目标是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派和掘墓人;其次,应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广大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课程是育人的最小单元,应该发挥育人主渠道的功能。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发掘各类课程所蕴藏的思政资源,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在课程教学方面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实效。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首先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把育人和育才结合起来。思政课程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大部分是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包括企业兼职教师、产业导师等)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学(包括通识课、平台课、专业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专业课课堂(校内课堂、校外实训)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因此,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对育人的重要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义

在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高校教师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4]。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高职院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必然应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什么人”要符合类型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谁培养人”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回答“怎样培养人”的命题时,一方面,要立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突出就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推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教学要融入专业元素提高针对性

高职院校尤其是综合性高职院校,专业众多,可能涵盖理、工、经、管、艺等多个学科门类,据了解,部分“双高计划”院校专业数甚至达到70 个之多。一位思政课教师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思政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不能同一个PPT 讲遍所有专业。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同样需要同专业实际相结合,实施“分类施策”“精准施教”。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如“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拓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时,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当增加“专业”元素,从而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才能与学生产生积极互动,推动学生联系专业实际进行深入思考。

(二)专业课教学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专业课程通过强化“课程思政”建设,辅助专业课程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从而使职业教育不会迷失方向、“课程思政”不会丢失灵魂。一方面,思政课程能够有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方向。“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以思政课程为引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引领思想信念、传递专业知识,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课程讲授、实习实训教学之中,推动职业院校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另一方面,思政课程能够有效引领“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专业课程育人不能局限在传承工匠精神、发扬团队协作意识、强化职业素养等,还应该结合专业特色,从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宪法法治教育等方面开展建设。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有待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5]。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教师关于“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意识不足,专业课教师认为“育人”更多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任务,自己主要负责“育才”,因此单纯开展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相反,思政课教师可能会偏重“育人”而弱化“育才”,与学生所在专业(群)、岗位需求、职业面向等联系不紧密,“关门办思政课”,导致思政教育灌输性较强,启发性相对较弱;思想性、理论性较强,亲和力、感染力相对较弱;通识性、普遍性较强,专业性、针对性相对较弱。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各司其职、互动不够、共享不足,导致课程育人整体合力效果不明显。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的实践原则

(一)立德树人原则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课教学要摒弃过去“德育工作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师主职工作”的错误理念,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轻价值塑造、思政教育的做法,思政课教师要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做法,通过与专业课教师协同作战,打造思政“金课”,探索思政育人的新路径。

(二)精准融合原则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两者都属于课程范畴,均需要通过授课过程开展思政育人,前者属于隐形思政,后者属于显性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要将课程建设和思政元素精准融合。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都需要优化育人方案,不论是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还是在教学研究、集体备课、课程设计等实施层面,还是研究型、项目式、探究式、报告答辩式等学习评价方式层面,都应该做到精准、深度、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思政育人方面,教师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角度出发,落脚到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以“盐的效果”为标准,达到“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的育人实效。

(三)共建共享原则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形成育人共同体,基于岗位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专业素质目标进行深度分析,重点从国家、行业、企业、专业、学生五个维度,构筑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总体目标和主线,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描述等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育人目标的实现。坚持思政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比如基于产业发展、行业背景、区域精神、红色文化等场地、媒介、素材等资源,确保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互通有无、协同建设。

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路径探索

(一)人员合作:依托创新团队实现分工协作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教育部自2019 年6 月份实施的,拟经过3 年左右的培育建设,打造360 个高水平、结构化国家级团队,其分工协作是团队的主要特征。团队共同体成员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通过实施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实现“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育人才、共同发展”。职业院校在推动团队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团队协作共同体机制,以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交流为抓手,与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同行,落实“课程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1+1”模式,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携手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二)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浸润式教育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7]高职院校教师讲授思政课或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均需要聚焦课堂打造“金课”,提高“抬头率”“点头率”,努力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建设实践育人基地、工匠精神体验馆、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足不出教室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探索开展职教思政短视频大赛、“故事思政”大赛、情景剧大赛、学生讲思政课大赛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听到讲,从被动学到主动教,实现自我教育。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有效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拓展教研和教学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VR 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可交互的爱国主义教育全景体验。

(三)校企协同:体现职业教育思政育人特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特色亮点所在。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到行业龙头企业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开展企业实践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产业政策、技术变革、企业文化,汲取鲜活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校企双元育人,职业院校积极吸纳产业导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参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同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库,对接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明确思政育人的方式路径,按照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教师即思政,不管是学校专任教师还是企业兼职教师,都应该强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拥护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强化对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最终达到“以德育德”的实效。

猜你喜欢

专业课立德专业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严以修身”先立德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