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2024-05-18陈磊
陈 磊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引言
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重要举措。《通知》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和产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引领、学校主体作用。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同时还要打造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也为产教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激发高职院校赋能产业发展新活力的关键举措。而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一种产教融合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强的区域性特点,能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然而,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师资队伍不足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障碍等。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过程中,应如何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创新产教融合形式,实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合作组织,旨在协同发展。作为产教融合的实践形式,它有效地结合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地方产业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此外,它还促进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多元主体的优势整合,是一种具有全息性、跨界性和共生性特征的高阶产教融合形式[1]。
市域产教联合体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鼓励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共享教育资源,如师资力量、实训设施和科研成果。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产业界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产业界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和项目。其次,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根据地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和优化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最后,市域产教联合体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支持,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实际项目和创业实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创业成功的机会。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产教融合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产业需求导向和创新创业平台构建,这一模式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培养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合作能有效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学校的科研成果能更好地应用于产业实践,产业界的需求也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多实践场景。此外,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创新价值。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历程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下逐步形成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这个阶段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相对较低,产业界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较弱,但是一些早期的实践开始了产教融合的尝试,一些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快速发展阶段(21 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国家批准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一些地方开始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高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校企联合研究、共建实训基地等。同时,开始尝试将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特别是在探索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2]。
全面发展阶段(2010 年—2015 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得到进一步推动,明确了发展目标,政府也增加了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提供资金及税收支持。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文件,鼓励学校与产业界合作,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各地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规模化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该阶段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继续强调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更加注重制度的完善性、配套性、操作性和政策的具体实施层面。
内涵提升阶段(2016 年—至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实践的经验,首次将产教融合升格为适用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全局性纲领,并将推进产教融合的内涵从浅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关系发展为教育与产业有机融合的政策制度。2019 年4 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也明确将“坚持产教融合”作为总体目标之一。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高职产教融合逐步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从“共性”发展向“共性”与“个性”统一发展转变。2022 年5 月,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产教融合制度,并且“校企合作”以一个共同体参与职业教育治理,不再以高校和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3]。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理念不同
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的重要模式,其理念在不同参与方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自不同的背景、目标和价值观等因素。首先,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商业利润和市场竞争,追求创新和效益。因此,高职院校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而企业更关注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培养。其次,高职院校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学生既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企业更关注能够立即投入工作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毕业生。这种期望的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课程设置、实训内容等方面产生分歧。最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强调课程体系和师生关系,而企业注重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双方的合作模式、沟通方式等在实践中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变化速度不匹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通常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和更新,而市场需求往往变化更加迅速,这可能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完全匹配,存在技能不足或过时的情况。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仍然存在理论教育和实际应用之间的不平衡。虽然实践教学在产教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仍有一些学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适应现实需求。最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是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因素之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差异很大,而高职院校通常难以精准地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致使部分企业需要的特定人才在人才供给中相对匮乏。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完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校企合作是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机制方面还存在着简单的“接单式”合作,这种模式下,学校只是单纯地根据企业提供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传递,而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与合作,这造成了校企合作的单一性,难以真正实现课程、教材、实训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其次,校企合作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影响了合作机制的完善,有时学校难以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或者企业不能充分理解学校的教学特点,从而导致合作内容不够精准,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合作成果与预期不符,影响合作效果。最后,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长期规划和战略布局,导致合作机制的持续性不足,合作往往停留在短期项目的层面,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临时性合作难以为双方长期发展带来稳定的推动力。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中,构建一个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在这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需要加强的问题。首先,师资结构不够合理。虽然“双师型”强调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产业经验,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但一些学校在实际招聘和培养师资时往往偏向于重视其中一方面,导致师资队伍中产业背景和教育教学背景之间的不平衡。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产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方面还存在不足。在产教融合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产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然而,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较少与实际产业接触,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最后,产业发展越来越强调多学科融合,需要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背景普遍相对狭窄,难以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从而影响了教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四、市域产教联合体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应作为平等参与的主体,围绕公共利益和集体偏好建立平等的合作、交流和对话机制,共同努力构建产教共同体并建立价值整合机制[4]。因此,建立起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的政校企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是一项有益且具有前瞻性的任务,这样的共同体将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推动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区域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为了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需要形成开放、互惠的合作理念,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合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同时,要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合作机制,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并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政府在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中扮演引领和支持的角色,政府可以出台政策,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支持和激励。同时,政府还可以牵头组织产教融合的策划和协调,促进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共同体的合作框架。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核心作用。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建立灵活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同策划产教融合项目,共享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作为市场需求的主体,企业在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能够参与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实际的实训机会,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职场体验,同时,企业还能与政府、高校共同推动产教融合项目的创新和发展。
(二)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校企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可以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也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建设实训基地要从区域产业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共同研究市场需求,并确定需要加强培养的领域和岗位,然后结合这些需求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确保实训内容与实际用人需求相符。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优势。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场所,并提供实际工作环境,配备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企业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指导。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高职院校和企业可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共享资源和投入,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多的合作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和企业可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同时,需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应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坚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到企业相关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5]。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实际产业项目,提升实践经验,通过参与项目,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产业流程、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将实际案例和经验融入教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师的产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让教师深入实际企业,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院校要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让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将实际经验融入教学,能够确保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培养出更具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同时,企业导师的参与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有效加强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教师积极更新思想观念,促进业务能力的转变,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为推进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撑[6]。
(四)深化产教融合合作领域
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该是一个多方位的、涵盖多个领域合作过程。通过在教学、科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可以实现政校企的共赢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人才高质量培养。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研发课程和实际项目,确保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可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实际的学习环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创新项目等。此外,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校和企业在科研领域合作,推动科技创新。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师资交流机制,积极推动师资和人才的流动,通过这种机制,使教师可以走进企业实践,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具实际应用性,知识和技能更具有前沿性,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职业体验。高职院校和企业还可以共享创新资源,如专利、技术成果等,政府制定并出台促进校企资源共享的有关政策,以鼓励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合作,同时,支持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推动创业创新教育,开展创业培训、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建立产教融合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产教融合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合作方向,确保产教融合的质量和效果,对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和实现更好的教育与产业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建立高职产教融合评价体系需要全方位的考虑。首先要明确产教融合的目标。例如提高就业率、提升毕业生技能、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和转化等,同时还要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指标要涵盖学生素质、实际能力、行业满意度等方面。其次,要开展多维度评价。评价体系应覆盖学生、教师、课程、项目合作等多个维度,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情况和薪资水平、教师的产业经验和教育质量、课程的实用性、合作项目的质量等。再次,要定期评估和调整。设定评估周期,定期进行评估,以跟踪产教融合的效果。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向合作各方提供评价报告,详细说明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这些报告可以作为决策依据,推动合作各方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合作方式。最后,要有多主体参与。评价体系的制定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合作各方可以共同商讨评价指标和方法,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六)构建共享资源与信息机制
构建共享资源与信息机制可以极大地促进政府、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互通和信息交流,提升政校企合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产学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建立产学融合的合作平台,政府、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可设立在线平台或专门的网络平台,供各方共享资源和信息,发布合作项目、招聘信息、技术需求等,方便及时获取信息。要加强共享课程资源,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共享开发的优质课程资源,供其他院校或企业使用,避免重复开发,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加强共享实训基地,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共同使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在合作基础上确保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设备。要共建研发平台,政府、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立科研研发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研究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要共享成果,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后,可以共同分享项目成果和经验,促进双方共同学习、总结经验,推动合作不断深化。要加强师资交流,教师可以跨校、跨企业进行师资交流,参与不同场景的教学与实践,丰富自身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政府、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整合资源,形成产学融合联盟,共享人才、设施、技术等各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