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4-05-17董琴
董 琴
(郎溪县第四小学 安徽宣城 242100)
引言
新课标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重要能力和必备品质。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促进儿童道德品质和社会性的发展。
那么如何践行“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使教学更加有效呢?下面笔者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简要阐述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来巧妙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价值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须立足于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将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相统一,将孩子生活和课程学习相结合。
6~12周岁的孩子对道德的理解还非常浅显,需要凭借具体的生活情景来加强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侧重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转变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和形式,拉近孩子与所学知识的距离,给他们的学习增添趣味性,还有利于促进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从而使其未来可以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和发展。
孩子通过在生活化课堂上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不断提升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实现自我感知、自我反思、自我教诲,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真正意义上落地生根。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将生活素材引入教学中,让课堂更具生活气息,更容易使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而,在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脱离孩子生活的问题,致使孩子的学习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另外,还有一些教师选取的生活化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使得孩子的发散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导致孩子的情感无法得到很好的升华。
(二)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应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孩子的生活经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致。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或过于激进的问题。例如,有部分教师依然局限于古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味进行理论灌输,导致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学效果不明显;还有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教学的生活化,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学情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三)实践活动开展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孩子的道德修养,而道德内化离不开实践。但是,大多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中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很多孩子的实践能力较差,解决现实问题与道德判断的能力缺乏。例如,部分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引入了生活化的元素,但并没有精心设计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还有一些教师喜欢给孩子布置课后实践任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立足生活,激发精彩生成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偏小,心智不够成熟,在看待事物、接受事物方面与成年人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设计上做足功课,立足生活实际为孩子们创设情境,尽可能地让课堂生活化,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掌握知识、锻炼成长、明白事理,从而升华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例如在《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变化,我直接把课堂搬到了学校的小操场,带领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不同的花草。在课堂上孩子们认识了紫薇、茶花、红枫、广玉兰等植物,充分感受到花草的美丽和大自然所馈赠给世界的美好。
在展示交流环节时,我引导孩子讲述他们与花草之间的故事,回顾自己在种植花草、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等活动中细微的发现。我非常珍视他们独特的经验与体悟,重视激发每一个孩子的交流欲望,孩子们参与度很高,非常地投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孩子们回归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拉近了与生活的距离,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给他们所带来的美好,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进而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又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为了让一年级新生尽快了解校园环境,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在学校的迎新活动中,我们制作了游园卡,带领孩子进行校园探秘,通过探秘这个活动,引导孩子主动探索整个校园,熟悉校园的各种场所及设施。在孩子完成探秘活动之后,我和孩子们围坐在操场上,共同交流“最难忘的地方”这个话题。孩子们对新校园充满期待,兴趣高昂,想说也敢说,在这个时候相机渗透爱校、爱家的情感教育便水到渠成。
(二)体验生活,培养道德情感
体验式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孩子通过体验,感受真实生活,从而学会换位思考,感悟生活内在的道德意义,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融入学习,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实效。
在2021年宣城市道德与法治优质课比赛活动中,我校李瑶老师在执教《生命最宝贵》一课时,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设计了让孩子现场体验当孕妇的环节。她请两名孩子上台体验,一名孩子戴上她精心缝制的重达六斤的“大肚子”,另一名孩子什么都不戴,根据她的指令做动作:围教室走一圈、弯腰捡东西等。孩子们通过对比,直观感悟到孕妇的不容易。李老师再相机出示本班孩子的妈妈怀孕时做家务的照片,孩子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时的辛劳,从而认识到孕育生命并不容易。
在教学“养育”这个篇章时,李瑶老师又创设了一个给宝宝换衣服(仿真宝宝)的情境,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一名孩子体验爸爸或妈妈给宝宝换衣服的过程,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由于孩子们从没有给宝宝换过衣服,所以一时间他们手忙脚乱。李老师乘势现场采访大汗淋漓的体验者,让他们谈谈体验的感受。孩子们情绪很激动,有的甚至眼角闪着泪花。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孩子们回想起父母为他们做的点点滴滴,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要好好孝顺父母,回报父母为他们的辛勤付出。
最有效果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说教,而是点到为止,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要取得无痕的效果,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引导孩子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体验中,孩子们情感不断升华,学识不断发展,品格逐渐形成,人格快速完善,切实达到育人育心的目标。
(三)再现生活,拉近生本距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还原事实真相,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引导孩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去理解、去实践,全方位、多角度获取信息,从而了解事物、增强认知。要以生活为桥梁,拉近孩子与课本的距离,让孩子真正地融入课堂。
我校张小伟校长在执教《爸爸妈妈多爱我》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近距离地感知父母工作的情形,亲身感受他们的辛苦,课前特地到班上一名孩子的母亲工作的地方,拍摄了她一天工作的场景,并精心制作了微视频。在课堂中,他没有用煽情的语言去渲染爸爸妈妈工作上的辛劳,只是将最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微视频的方式直观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看着视频中长时间俯身专注于手上工作的妈妈,孩子们被深深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父母真实的工作竟会如此辛苦。
四年级的孩子们平时不太关注父母的工作,从没有接触过父母的工作,张校长用这种再现生活场景的方式,让孩子们真正走近父母的工作,近距离地感知他们的辛苦,切实感受生活中父母的不容易。这时候再让孩子们谈感受,课本上那寥寥数句所表述的情感、价值观在此刻变得真实立体,他们畅所欲言,有几个孩子特别动情,特别是视频中那个妈妈的孩子,现场几次哽咽。此时无须多言,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在这样再现生活的课堂里,孩子们学会了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辨析爱,我想这堂课后,他们对父母的感情一定会更加深厚。
生活场景在课堂上再现,既可以提升孩子的道德认知程度,又可以使其在情境中获得锻炼与成长,充分调动孩子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内在力量,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链接生活,延伸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相比于传统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室、校园、家庭、社区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开展学习活动的场地,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具,有效地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
我校处于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比较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由此,我根据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经常给他们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敬老院、烈士陵园等。例如在九九重阳节,我带孩子们走进了毕桥镇金色阳光老年公寓,孩子们为老人们送上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给老人们表演精彩的节目,与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欢声笑语之中逐步增强了他们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在每年的学雷锋月活动中,我都会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入公园,开展志愿者义务劳动活动,让他们意识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雷锋;清明时节,我会带孩子们到毕桥镇夏雨初烈士陵园扫墓,通过默哀一分钟、敬献鲜花、孩子代表发言、集体宣誓、听烈士后辈介绍烈士的事迹等环节,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烈士的崇高精神,明白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奋发图强,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切实找准生活的切入点,有效链接生活,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紧扣生活,增强焦点意识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要立足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以孩子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焦点,针对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有所渗透。
开展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从社会媒体等多渠道中挖掘、筛选教学素材,作为对教学内容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增进孩子的社会体验,提高孩子的道德认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孩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教学中,课前我让孩子通过网络、报刊搜集这几年世界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资料,查找人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事实。有了充分的资料准备,课堂上孩子们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他们由新冠病毒谈到了澳大利亚的火山、美国的乙型流感、日本的核污染等。针对抗击疫情和抗洪救灾这两个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社会焦点话题,我又出示课前精心搜集的相关视频,让孩子分小组围绕这两个热点话题进行交流、商讨。孩子在群体思考交流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感受到无数的逆行者带给我们的榜样力量,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场景和社会事件,有利于孩子们开阔视野,掌握社会动态,更清楚地了解生活、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促使他们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
生活是教育的载体,也是教育的源泉,更是教育最终的归宿。生活赋予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使课堂教学从单调走向了精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紧扣儿童生活实际,巧妙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欢乐愉悦中绽放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