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满族剪纸推广之创新

2024-05-17李红云

天工 2024年7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之一。满族剪纸艺术源于生活,从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形成了粗犷豪放的风格。目前,满族剪纸面临传承主体缺乏、满族文化特色削弱等问题,结合“春风似剪刀,非遗剪纸邀您来学”线上推介活动,对吉林满族剪纸的推广方式的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创新推广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7-005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红云.吉林满族剪纸推广之创新:基于“春风似剪刀,非遗剪纸邀您来学”的思考[J].天工,2024(7):54-56.

一、吉林满族剪纸的历史渊源

满族剪纸始于明代。满族剪纸题材独特而广泛,主要记录和刻画人物、动物以及民间生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乾隆时期,满族剪纸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风格,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造型平面化、简练概括。从表现形式来看,包括单色剪纸、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各地的民间剪纸中,满族剪纸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满族先民就地取材,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采用桦树皮、树叶、兽皮等材料创作手工艺品,创作出大量造型各异的装饰性剪纸,剪纸纹样还用于服装刺绣花样、枕头顶、幔帐等生活物品中,彰显了其实用价值。吉林满族剪纸造型简练、粗犷豪放,无须草稿,只用一把剪刀就能让眼前的祭祀场景或者神兽跃然纸上。满族剪紙以各种神灵为主体,如鹰神海东青、嬷嬷神等,这些造型各异的动物神、植物神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如鹿象征吉祥,乌龟象征长寿。

二、“春风似剪刀,非遗剪纸邀您来学”线上推介活动

(一)活动介绍

“春风似剪刀,非遗剪纸邀您来学”活动联合了两位满族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面向大学生、青少年、儿童等群体,通过腾讯会议、抖音举办了“非遗传承人直播访谈交流”“巧手飞花促传承”非遗剪纸飞花令七天打卡挑战和“点亮长春”剪纸拼贴画活动。

(二)线上推介活动反响

“春风似剪刀,非遗剪纸邀您来学”活动将满族剪纸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使非遗贴近生活,观众不是被动接受剪纸知识,而是参与到非遗剪纸活动中,与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互动,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满族剪纸的了解。线上推介活动一方面为满族剪纸的传播提供了更广的空间,使更多人了解这项艺术,来自各省市的人聚集在这一线上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沟通,促进了剪纸艺术的传播;另一方面,互联网视频的广泛传播激发了潜在剪纸爱好者的学习兴趣,他们在闲暇时可随时拿起剪刀,根据网上的教学资源尝试学习,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满族剪纸的宣传范围。

(三)问题与反思

这个线上活动在短期内将满族剪纸文化呈现给人们,在活动结束后其账号并未持续运营,没有产生持续的影响。线上传播方式只能作为满族剪纸传播的辅助途径,由于不能面对面交流、学习,人们很难获得传承人的亲身指导;受空间环境、设备的影响,在与传承人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了对话延迟卡顿、画面不清晰的问题。另外,传承人的教学视频展示视角趋于平面化,在操作过程中人们很难从多个角度观察具体细节。这个活动在前期通过线上的推介方式获得了一定热度,吸引了更多潜在观众的关注。除了线上的短视频宣传推广,非遗的宣传推广更需要在线下进行长期的渗透。

三、吉林满族剪纸推广的困境

(一)传承主体缺乏

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以来,关云德满族剪纸、吉林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等十一项满族剪纸项目先后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满族剪纸的传承模式以家族式传承为主,以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传承人李侠为例,传承体系为“母系传承”(“母传女,姑传侄”),她们的剪纸技艺自清代光绪年间开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李侠是第四代传承人。由于早期采用家族式传承,能够接触满族剪纸的人很少,传承主体缺失。近些年,大多数传承人都打开了传承思路,从家族传承发展到社会传承,但是由于当地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从学员中寻找既理解满族文化内涵又能静心创作的传承人是一个难题,能够将满族剪纸技艺传承下来的人才少之又少。

(二)满族文化特色削减

满族人民将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期盼寄托在嬷嬷神上,“嬷嬷人”的形象包括男性和女性,以阴刻为主,人物主要呈站姿,身材矮小,身体由几何体构成,双肩放松耸立,五指张开,双脚张开呈90°对称,身体为对称图形(见图1)。

男性嬷嬷人大多顶着高高的通天辫,三角形的鼻子比女性更尖、更细,嘴巴相对于女性更大,一般穿着马褂,而女性多穿着长袍,长袍上往往会刻画一些镂空花纹,增强衣服的设计感。如今,随着满族人口的减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满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再依靠大自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转变,熟悉满族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满族剪纸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变弱。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博大精深,如以地域性来区分,各地区剪纸在文化使用功能和纹饰造型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北方剪纸粗犷、率真,而南方剪纸则具有婉约、精巧的特质。满族剪纸除了创作满族形象,在技法和内容上与其他地方的剪纸存在更多共性,因此,在今后的创作中应紧跟时代潮流,在创作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的同时融入本民族特色元素,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在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中彰显其独特的价值。

(三)外界的冲击

满族剪纸受到现代科学技术、新工具的冲击,也受到其他地域剪纸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新的剪纸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在短时间内就能制作出大量的剪纸作品,十分高效。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剪纸作品不断涌现。各地域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更应注意自身艺术的独特性。

四、吉林满族剪纸推广方式探析

(一)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传承人培养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民族、民间的活态文化,对满族剪纸的传承与推广首先要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这些传承主体掌握了丰富的满族文化知识、满族剪纸技艺,并在地方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要想使满族剪纸得到活态传承,应该进一步完善传承人的培育机制,定期举办传承人研修班,让他们到高校、研究所进行深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创作出文化意义更深厚的剪纸作品。现在满族剪纸以家族等传承、社会传承为主,受到“传内不传外”等规矩的限制以及人才的流失,年轻人对满族非遗剪纸的关注度不高,可以在岁时节日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吸引人们了解这项极具民族特色的非遗并积极参与进来,真正学习这项技艺。

(二)深耕自身作品,提高作品质量

满族剪纸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特点,传承人在保留满族文化的同时应适当吸收时代元素,做到古今融合,使自己的作品既有文化内涵又紧跟时代发展。剪纸艺术只有真正反映社会现实,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美的形式和较高的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使这个艺术得到可持续发展。创作者在不断提升剪纸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同时,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满族文化的精华保留下来,同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在保持优秀剪纸技艺的同时,丰富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让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迸发出更绚烂的火花。

(三)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双重发力

短視频的数字化传播契合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能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注意,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短视频对非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的推出,出现了一大批直播、带货的非遗创作者。根据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 617场,获得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打赏总金额同比增长533.6%。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多,濒危非遗在抖音上受到更多的关注,如岳家拳、东北大鼓、侗戏等,同时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知识得到展现。此次“春风似剪刀,非遗剪纸邀您来学”满族剪纸线上推介活动同样证明线上短视频对非遗剪纸的推广是行之有效的。根据对青少年人群的调查,在短视频平台的“剪纸”话题下发布视频标签使用最多的是亲子、幼儿手工等,因此,少儿亲子成为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随着新媒体用户越来越多,这种宣传方式的即时性和高效性得到更好的展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满族剪纸的传承人纷纷在自己的视频号上进行宣传。另外,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多个行业的应用,诸多学者试着提出建设满族非遗数字、影像化的信息平台[1]。反观线下,吉林省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系列活动,针对中小学生及社区民众进行非遗普及教育。笔者认为,在开展理论知识普及的同时,是否应考虑增加剪纸与市民之间的互动体验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艺术体验中吸引观众。总之,线上的视频宣传作为推广非遗剪纸的一种手段,起着辅助性作用,只有将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相结合,使线上的虚拟互动回归线下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创新产品形式,与企业产业融合

目前,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及旅游景区都设置了文创商店,出现了大量传统剪纸艺术的衍生品。以李侠为例,她曾以剪纸的形式设计过企业Logo、产品商标、图书封面册页、旅游风景区宣传导览册页等,还将剪纸做成邮票,但是这种开发并未产业化。对于满族非遗的保护性开发和产业化,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何晓薇认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是非常多样的,正是其多样性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开拓更多满族文化产业形式是现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进而提出开发满族特色纪念品与满族文艺精品节目的建议。[2]总之,合理、适度地将满族非遗资源开发为文创产品既有利于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非遗,又能改善传承人的经济情况。以经济开发为视角形成品牌的宣传,这样既可以提高满族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又可以实现满族非遗的有效传承。[3]

(五)依托博物馆,扩大教育宣传

满族剪纸和各种民间艺术正逐渐进入中小学校园,但许多艺术课程往往只进行作品赏析、理论知识讲解,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没有设计动手实践课程,学生只能接受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难以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当前很多代表性传承人正进入中小学校园,除了技艺教学,有的剪纸作品还被收录在教材中。单一的满族剪纸或许难以激起大众对满族文化的热情,如果能结合其他艺术形式,整合资源,搭建专门的满族文化博物馆,与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素材,就既能加大满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又能打造地区品牌,让满族剪纸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结束语

满族剪纸以独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成为我国剪纸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浓缩了满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是满族文化的“活化石”。对于满族剪纸的推广,我们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传承人的培育机制,搭建公共教育平台,扩大宣传,将传统的满族剪纸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探索出一条适合满族剪纸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韩雷.乌拉满族剪刻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2]何晓薇.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机制研究[J].满族研究,2014(3):12-17.

[3]焦鹏,史广政.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方式探寻[J].文化学刊,2017(1):40-42.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艺术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民间艺术篇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