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朝礼乐仪式所用《诗经》乐歌

2024-05-17贾舒雨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诗乐歌辞祭天

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灭 北凉,统一北方。自此,北魏成为北朝的第一 个政权,也是第一个正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政权。同时,少数民族文化随之进入中原,与 中原音乐文化交融。在北朝“戎华兼采”的文 化取向影响下, 自周代便进入礼乐仪式的《诗 经》乐歌(以下简称“诗乐”)也展现出了新 的特点:从乐歌内容来看,其所涉“德”主要 指向皇帝及其先祖,亦有部分乐歌直接涉及北 朝地域名称或北朝特有地貌;从歌辞格律来 看,五言体“诗乐”开始出现;从乐歌曲调来 看,胡乐色彩开始凸显。

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北朝礼乐仪式(如祭 祀礼、燕飨礼)所用“诗乐”进行梳理,进而探讨北朝仪式“诗乐”的特点。

一、北朝祭祀礼所用“诗乐”

祭祀礼是古代国家最为重要的仪式。北 朝各时期的祭祀仪式虽有差异,但整体上都已 具备了迎神—飨神—送神一整套奏乐环节。并 且这些奏乐环节中常用“诗乐”。这一时期仪 式“诗乐”所涉祭祀仪式有圜丘祭天、方丘祭地、宗庙祭祀、明堂祭祀、雩礼。接下来,笔 者将依次爬梳这些仪式中所使用的“诗乐”。

(一)圜丘祭天所用“诗乐”

据《五礼通考》《通典》及正史礼乐志记 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祭天之礼多于南郊圜丘 举行。因此在文献中古人常以圜丘、南郊指代 祭天之礼,如“祀南郊”“始定圜丘”。

北魏圜丘祭天儀式仅用《大雅· 皇矣》 1 首, 《魏书》云: “太祖初,冬至祭天于南郊 圜丘, 乐用《皇矣》。”具体使用环节未见记载。

北齐与北周祭天仪式中用“诗乐”较多。  北齐用《肆夏》《昭夏》《皇夏》3 首。《肆  夏》《昭夏》《皇夏》皆为《诗经》逸诗,即  《周礼》所言《九夏》篇目: “凡乐事以钟  鼓奏九夏: 《王夏》《肆夏》《昭夏》 ……” 郑玄注曰:“……则九夏皆《诗》篇名,颂之  族类也。”《皇夏》即《王夏》,据《隋书》  记载,今称《皇夏》,是因为秦汉以来称“皇  帝”。此外,北齐祭天所用乐歌在《隋书》中  亦有详细记载。在北齐祭天仪式中, 《肆夏》  于群臣出入时奏, 《昭夏》用于牲出入、荐毛  血、紫坛既燎时, 《皇夏》则伴随皇帝入门、升丘、小退、饮福酒等一系列行为:

夕牲群臣入门,奏《肆夏》乐辞 ……  牲出入,奏《昭夏》辞……荐毛血,奏《昭夏》 辞……进熟, 皇帝入门, 奏《皇夏》辞……  皇帝升丘, 奏《皇夏》辞……皇帝饮福酒, 奏《皇夏》之乐……紫坛既燎, 奏《昭夏》 乐辞……皇帝还便殿,奏《皇夏》辞……

北周圜丘祭天仪式用《昭夏》和《皇夏》 2 首,据《隋书》记载,建德二年(573)十 月,乐定,于崇信殿演奏。《昭 夏》用于降 神、俎入、奠玉帛时, “降神, 奏《昭夏》 …… 俎 入, 奏《 昭 夏 》 …… 奠 玉 帛, 奏《 昭 夏》……”《皇夏》用于皇帝将入门、升坛、 饮福酒等环节, “皇帝将入门, 奏《皇夏》 …… 皇帝升坛,奏《皇夏》 …… 皇帝饮福酒,奏 《皇夏》……帝就望燎位,奏《皇夏》……帝 还便座,奏《皇夏》”。

总之,北朝时期圜丘祭天仪式中共用“诗 乐”4 首。分别是逸诗《肆夏》《昭夏》《皇 夏》《大雅·皇矣》。

(二)方泽祭地所用“诗乐”

北朝祭地仪式的歌辞记载相比圜丘祭天 较少,所涉朝代仅北齐、北周。北齐祭地所用 “诗乐”篇目及使用环节都与圜丘祭天相同, 《隋书》载:“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 三朝之乐……其入出之仪,同四郊之礼。今列 其辞云。大禘圜丘及北郊歌辞……”这里直接 将大禘圜丘与北郊歌辞放在一起,亦表明二者 用乐相同。北齐祭地仪式中用“诗乐”3 首—— 《肆夏》《昭夏》《皇夏》: 《肆夏》用于群 臣出入时; 《昭夏》用于牲出入、荐毛血、紫 坛既燎时;《皇夏》伴随皇帝的行为。

北齐祭地所用“诗乐”歌辞与圜丘祭天 所用“诗乐”歌辞几乎相同,其中少许改动以注文标示,如“皇帝还便殿,奏《皇夏》 辞……阳丘既畅”,注曰: “北郊云: ‘阴泽 云畅。”北周祭地用“诗乐”2 首: 《昭夏》《皇 夏》。《昭夏》用于迎送神、奠玉之时, 《皇 夏》用于望坎位之时。《隋书·音乐志》记载: “方泽歌辞:降神,奏《昭夏》……奠玉,奏 《昭夏》……望坎位,奏《皇夏》。”

由上可知,北朝方泽祭地仪式中共用“诗 乐”3 首: 《肆夏》《昭夏》《皇夏》,皆为 逸诗。

(三)宗庙祭祀所用“诗乐”

宗庙祭祀是祭祀先祖的仪式,是建立在宗 法制基础上的重要仪式,具有表达孝思、寻求 祖先神灵庇佑等作用。北魏、北齐、北周宗廟 祭祀中皆用“诗乐”。

北魏宗庙祭祀用“诗乐”1 首, 《魏书·乐 志》云: “天兴元年冬,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定 律吕,协音乐……后更制宗庙。皇帝入庙门, 奏《王夏》太祝迎神于庙门……”可知, “诗 乐”《王夏》用于迎神之时。

北齐享庙用《肆夏》《昭夏》《皇夏》3 首。《肆夏》于群臣出入时操演; 《昭夏》于 牲出入、荐毛血时操演, 即《隋书》所言: “享 庙乐辞:先祀一日, 夕牲, 群臣入, 奏《肆夏》 辞……牲出入,奏《昭夏乐》辞……荐血毛, 奏《昭夏》辞……”《皇夏》伴随皇帝相关行 为,如“进熟,皇帝入北门……皇帝还东壁, 饮福酒……皇帝诣便殿”。

北周宗庙祭祀用“诗乐”2 首: 《皇夏》 与《昭夏》。据《隋书》记载,北周宗庙祭祀 中“皇帝入庙门”“降神”“俎入,皇帝升 阶”“皇帝献皇高祖”“皇帝献皇曾祖德皇 帝”“皇帝献皇祖太祖文皇帝”“皇帝献文 宣皇太后”“皇帝献闵皇帝”“皇帝献明皇 帝”“皇帝献高祖武皇帝”“皇帝还东壁,饮

福酒”“皇帝还便坐”这些环节皆奏“诗乐”。 除降神奏《昭夏》外,其他环节奏《皇夏》, 只是歌辞不同。

总之, 北朝时期宗庙祭祀用“诗乐”3 首: 《皇夏》《昭夏》《肆夏》。

(四)雩礼所用“诗乐”

雩礼,是古人为求雨举行的祭祀仪式。在 以农业为本的中国古代,与粮食收成密切相关 的求雨之礼是极为重要的。周代便有《大雅·云 汉》一诗,赞美周宣王忧旱祈雨之事。但先秦 文献中未见雩礼用“诗乐”的记载,反而是后 世常在仪式中操演《大雅·云汉》祈求降雨。 北齐亦是如此: “北齐以孟夏龙见而雩……若 建午未申之月不雨,则使三公祈五帝於雩坛, 礼用玉帛,有燎,不设乐,选伎工端洁善讴咏 者,使歌云汉之诗於坛南,其仪如郊礼。”

(五)明堂祭祀所用“诗乐”

北朝时期,明堂祭祀的准备环节和迎送神 环节皆有“诗乐”的使用。北齐之时,祀五帝 于明堂, 仪式中用“诗乐”3 首: 《昭夏》《肆 夏》《 皇夏》。《 肆夏》 用于群臣出入时, 《昭夏》用于牲出入、荐毛血时, 《皇夏》用 于皇帝饮福酒、还便殿时。

祀五帝于明堂乐歌辞:

先祀一日, 夕牲, 群臣入自门, 奏《肆  夏》……牲出入,奏《昭夏乐》辞……荐  血毛, 奏《昭夏》辞……进熟, 皇帝入门, 奏《皇夏》辞……皇帝饮福酒, 奏《皇夏》 辞……皇帝还便殿,奏《皇夏》辞……

北周之时亦有祀五帝的记载。《隋书》 载: “祀五帝歌辞:奠玉帛, 奏《皇夏》辞…… 初献,奏《皇夏》……”虽无法确定是否于明 堂举行,但因用“诗乐”,故列于此。

综上, 北朝明堂祭祀用“诗乐”3 首:《皇 夏》《肆夏》《昭夏》。北朝祭祀礼共用“诗 乐”5 首:逸诗《皇夏》《肆夏》《昭夏》及 《大雅·云汉》《大雅·皇矣》。

二、北朝燕飨礼所用“诗乐”

北朝燕飨礼所用“诗乐”主要集中于四厢 乐歌。四厢乐歌形成于西晋, 南北朝时期沿用, 多用于朝贺仪式中。

《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北齐元会大飨所 用“诗乐”: “元会大飨……今列其歌辞云。 宾入门,四箱奏《肆夏》辞……皇帝出阁,奏 《皇夏乐》辞……皇帝当扆, 群臣奉贺, 奏《皇 夏》辞……皇帝入宁变服,黄钟、太簇二箱奏 《皇夏》辞……皇帝变服,移幄坐于西箱,帝 出升御坐,姑洗奏《皇夏》辞……王公奠璧, 奏《肆夏》辞 …… 皇帝入,钟鼓奏《皇夏》 辞……”可见北齐燕飨礼用“诗乐”2 首: 《皇 夏》《肆夏》。《皇夏》伴随皇帝相关的一系 列行为,如皇帝出阁、变服等; 《肆夏》则于 宾出入、王公奠璧时操演。

北周以周代为参考制定礼乐制度,这时 “诗乐”的使用与周代极为相似。一些北魏、 北齐未曾使用的“诗乐”也被北周重新纳入仪 式。据《隋书》载,建德二年(573)十月, 六代乐成,在崇信殿演奏。朝会仪中,王公、 皇太子、皇帝出入皆奏“诗乐”,但所奏“诗 乐”不同, “皇帝出入,奏《皇夏》。皇太子 出入, 奏《肆夏》。王公出入, 奏《骜夏》”。 诸侯献玉帛、宴族人亦奏“诗乐”, “五等诸 侯正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 夏》”,此处应是参照《周礼》制定,使用环 节与周代相同。此外,据《周礼注疏》贾公彦 所疏,这几首“诗乐”皆为《诗经》逸诗。

由上可知,北朝时期燕飨礼用“诗乐” 5 首: 《皇夏》《肆夏》《骜夏》《纳夏》《族夏》。

至此,本文梳理了北朝时期礼乐仪式中 使用的“诗乐”。除去重复篇目,北朝时期仪 式所用“诗乐”共 8 首,包括《大雅》: 《皇 矣》《云汉》;逸诗: 《皇夏》《肆夏》《昭 夏》《骜夏》《纳夏》《族夏》。接下来,笔 者将对这些“诗乐”特点进行分析。

三、北朝礼乐仪式所用“诗乐”特点

北朝仪式“诗乐”在胡汉融合的背景下发 生变化,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诗乐”的特点。 这些特点兼具周代“诗乐”传统以及北朝歌辞 特色,在歌辞内容、歌辞格律及曲调中皆有体 现。

(一)歌辞内容

北朝仪式“诗乐”歌辞内容多是对仪式场 景的描写,包括祭祀仪式用的祭品、仪式环节 的具体操作、仪式进行的流程等。如北齐圜丘 祭天荐毛血环节奏《昭夏》, “展礼上月,肃 事应时。茧栗为用,交畅有期。弓矢斯发,盆 簝将事。圆神致祀,率由先志。和以銮刀,臭 以血。致哉敬矣,厥义孔高”,便描写了祭 祀所用物品。而这样的记述方式自周代已有, 如周代祭祀文王的《周颂·我将》, “我将我 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 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 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记述了祭祀仪式 所用祭品。这是北朝对周代仪式“诗乐”的继 承。

周代仪式“诗乐”内容以“德”为核心内  容,所述之“德”涉及周代各个社会阶层以及  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北朝仪式“诗乐” 亦讲“德”,但所述之“德”集中于皇帝、先  皇及先王后之德。比如北齐圜丘祭天皇帝饮福  酒时,《 皇夏》歌辞为“ 皇心缅且感,吉蠲

奉至诚。赫哉光盛德,乾坤诏百灵”,就是说 皇帝有“德”才使神灵降临;又如北周宗庙祭 祀皇帝献高祖武皇帝时, 《皇夏》歌辞为“南 河吐云气,北斗降星神。百灵咸仰德,千年一 圣人”,讲高祖武皇帝之“德”被神灵敬仰; 再如北周宗庙祭祀皇帝献文宣皇太后时, 《皇 夏》歌辞为“月灵兴庆, 沙祥发源。功参禹迹, 德赞尧门。言容典礼,褕狄徽章。仪形温德, 令问昭阳”,歌辞讲述文宣皇太后“德行”出 众,为后宫典范。另外, “诗乐”中具体所述 之“德”亦有不同, 周代“诗乐”赞扬先王“征 伐有道”,而北朝“诗乐”则赞扬先皇武功。 如赞北周皇祖太祖文皇帝“百二当天险,三分 拒乐推”;赞北周高祖武皇帝“六军命西土, 甲子陈东邻”。皆是赞先皇勇武,征战有功, 这一转变可能是受北朝尚武精神影响。

此外,北朝仪式“诗乐”中还描述了诸多 北方特有之物。如“烟云同五色, 日月并重轮。 流沙既西静,蟠木又东臣”“函谷风尘散,河 阳氛雾晞”“升与芒刺重,入位据关寒”,其 中流沙、函谷、河阳、据关寒都是北朝特有地 貌或北朝境内地名。

(二)歌辞格律

北朝礼乐仪式所用“诗乐”多为四言诗。 四言诗是我国产生最早的一种规范诗体,因其 节奏感强,容易形成庄严肃穆的语言风格,故 成为祭祀歌辞的主流。而北朝仪式“诗乐”除 用四言体外,还常用五言体,据《隋书》载, 北齐祭祀天地时皇帝饮福酒所奏《皇夏》即为 五言体: “皇心缅且感,吉蠲奉至誠。赫哉光 盛德, 乾坤诏百灵。报福归昌运, 承祐播休明。 风云驰九域,龙蛟跃四溟。浮幕呈光气,俪象 烛华精。《护》《武》方知耻,《韶》《夏》 仅同声。”北周宗庙祭祀中皇帝献皇高祖、皇 帝献皇曾祖德皇帝、皇帝献皇祖太祖文皇帝、 皇帝献闵皇帝、皇帝献明皇帝、皇帝献高祖武皇帝环节所用“诗乐”《皇夏》皆为五言体。 这样频繁地使用五言体“诗乐”在前代是未曾 出现过的。

那么为何北朝会在祭祀礼中大量使用五言  体的“诗乐”呢? “五言体”是北朝民歌常用  的诗歌体裁。《乐府诗集》所载六十六曲北朝  民歌中,有五十曲为五言诗。北朝在祭祀天地  皇帝饮福酒及献先王环节使用五言体“诗乐” 可能是与本族祖先的沟通,也是对其民族政权  的宣扬。同时,赋予了北朝仪式“诗乐”新的  特点。

(三)歌辞曲调

北朝仪式“诗乐”的曲调已无从考证,但 我们仍可从文献中找到北朝仪式“诗乐”曲調 的特色。北魏是鲜卑族政权,因此其仪式用乐 在制作过程中除了仿照汉族国家礼乐制度外, 难免带有其民族特色。北魏孝文帝创制礼乐, “制氏全出于胡人,迎神犹带于边曲”,甚至 有明确记载表示北魏礼乐杂以《簸逻回歌》: “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庙乐,创制 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阙,杂以《簸逻 回歌》。”到了北周时期,统治者再次将胡乐 吸收进仪式用乐中,据《隋书》载,北周太祖 辅魏之时,高昌依附“乃得其伎,教习以备飨 宴之礼”。之后武帝“娉皇后于北狄”,又得 到了康国、龟兹等国之乐。与之前的高昌乐糅 合,被于钟石,又参考《周礼》制作了仪式用 乐。

由上可知,北朝制定仪式用乐时,皆吸收 了胡声特色。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北朝仪式“诗 乐”的曲调,但作为仪式用乐的一部分,“诗 乐”应与仪式用乐风格一致,自然也受到了胡 乐影响。

还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上文所述特点在宗庙祭祀和其他祭祀仪式的《皇夏》歌辞中尤  为突出。这些“诗乐”或是用于皇帝献先皇环  节,或是用于祭祀天地仪式中的皇帝饮福酒环  节,总之都与皇帝、先皇相关。那么作为少数  民族政权,北朝统治者将北朝特色融入这些与  皇帝、先皇相关的“诗乐”中是否有特别的用  意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两个角度尝试解读:一  是通过这些与皇帝相关的“诗乐”宣扬其民族  的优越性, 巩固政权;二是以北朝化的“诗乐” 与先祖沟通,亦是与族群产生共鸣,增强族群  凝聚力,进而使得以鲜卑族为核心的政权更加  稳固。再进一步说,这些“诗乐”或许也体现  了北朝少数民族的“族群意识”。

四、结语

在战争动乱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 文明交流碰撞。北朝礼乐仪式所用“诗乐”也 因此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有三,其一,歌辞 内容上继承了周代仪式“诗乐”的叙述方式, 但所言之“德”主要指向皇族(旨在通过赞扬 皇帝征战有功来凸显北朝人的尚武精神),未 言及其他身份之人;另外亦有部分乐歌直接涉 及北朝地域名称及北朝特有地貌。其二,歌辞 格律有承自《诗经》乐歌的四言体,同时也有 北朝民歌常用的五言体。其三,歌辞曲调中有 对胡乐的借鉴。

虽然北朝长期的战火和频繁更迭的政权给 北朝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苦难,但同时也为 中原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北朝仪式“诗 乐”呈现出新的时代面貌。

[ 作者简介 ] 贾舒雨,女,汉族,河南新乡人,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诗乐歌辞祭天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自省与自觉——从方增先的《祭天》谈起
顶流CP,总有一个要“祭天”?
色彩的力量——诗乐TMA The Icon Jubilee系列
“敦煌歌辞写本整理与研究”简介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孙 健 作品欣赏
55年来的坚持
——诗乐全球CEO阿诺德·施密德(Arnold Schmied)谈TMA系列面世20周年
展现乐府歌辞的壮丽篇章*
——《乐府歌辞述论》评析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闵惠芬,诗乐年年总忆君(上)——闵惠芬其人、其事及其艺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