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中的“月”意象
2024-05-17张耘萌
早在先秦时期, 《老子》《周易》等著 述已经有了关于“意”与“象”关系的论述, “意象”这一概念则在《文心雕龙》中最早被 提出,明清之际趋于成熟,被认为是指文学作 品中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而《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 西厢记》) 中 以 “月”为代表的意象不仅是客观事物,更是情 感的寄托,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氛围烘托 等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西厢记》,历来的研究者多关注 其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方面,但 针对其意象的研究,尤其是专门进行“月”意 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对 “月”意象进行了解读:蔡钰在《意境说视角 下〈西厢记〉中月意象的解读》一文中指出月 亮既用来指代崔莺莺,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 情的特定载体,同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 想;邹壮云在《解读〈西厢记〉的历史地位与 意义》一文中指出月夜描写虚实相生,以实为 主,以虚为辅,是剧中最突出的典型环境;赵 春宁在《意象与象征——〈西厢记〉的月意象 兼论古代戏曲的月亮情结》一文中指出月亮作 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意象,为崔张冲破封建世俗 伦理的桎梏提供了可能。因几位学者对“月” 意象的研究多专注于《西厢记》本身,较少提 及其他古代戏曲,对《西厢记》前身的对比研 究数目更少。故笔者试图在前辈的基础上,兼
及与《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进 行对比,以期能够对《西厢记》中的“月”意 象进行补充研究。
一、“月”意象在《西厢记》中的深层内涵
《西厢记》,全称为《崔莺莺待月西厢 记》, “月”意象在題目中就被点出,可见其 非凡地位。据笔者统计, 《西厢记》全文(不 含题目、宫调名等)一共出现了 57 处表示月亮 含义的“月”,除此之外,还有嫦娥、蟾宫等 表示“月”之意的词语 [1] ,它们主要具有以下 三大深层内涵。
(一)“月”是崔莺莺的指代
月亮与女性都属阴阳中的“阴”,且月亮 的柔和美丽与传统女性特征相似,因此在中国 古代文学作品中多被用来指代女子,尤其是美 丽女子, 《西厢记》便践行了这一传统。戏剧 中对于崔莺莺外貌的直接描写较少,但作者屡 次借助月亮来侧面描写崔莺莺的美丽、高贵和 纯洁,如“比著那月殿嫦娥也不恁般撑”。同 时,崔莺莺的上场和退场也总是伴随着月亮的升起和落下。第一本第四折中崔莺莺刚登场便 是: “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 待崔莺莺离去,又便是: “月儿沉,钟儿响, 鸡儿叫。唱道是玉人归去得疾,好事收拾得 早。”可见,在张生眼中,崔莺莺是那一轮美 丽高洁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因此“待月” 的不仅是崔莺莺,也是张生。
(二)“月”是崔张情感的载体
月亮作为一种意象,阴晴圆缺总关情,蕴 含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西 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中写道: “玉宇无尘,银 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此时的崔张 情窦初开,在洒满了皎洁月光的花园中吟诗作 对,心中自然也是无比欢喜和美好的。第二本 第四折中,面对老夫人的赖婚,崔张二人皆是 无可奈何,张生只得用琴声来倾诉衷肠。此时 空中出现了月阑,意味着即将起风,崔莺莺不 禁感叹: “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此时 月的美好更衬托出二人爱而不能的悲哀。第三 本第三折中,崔莺莺在诗内对张生发出邀约, 二者心中无疑都对这次约会充满了甜蜜的期 待。“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这样的月夜是美好而甜蜜的,即使崔莺莺因张 生误解了诗中之意且无礼于红娘而怒斥张生, 但其内心实则是又羞又恼,已然对张生动了真 情。第四本第一折中,在“月明如水浸楼台” 的一片宁静美好的月色中,崔莺莺终于下定决 心向自己的爱情迈进,与张生无媒结合。可月 盈则亏,二人还是免不了要分离,在第四本第 四折中,由于老夫人的要求,张生只得进京赶 考,崔张二人分别。于是, “暮雨催寒蛩,晓 风吹残月”,残缺的月亮正是二者心中悲凉的 外化。也正应了张生赞崔莺莺美如嫦娥的那句 话,她也同嫦娥一般,独居广寒宫中,思想念 着千里之外的有情人。
月有阴晴圆缺,剧有起承转合。对崔张的感情发展而言, 对月联吟是起, 二人心有同感, 初通心意;月夜结合是承,崔张情到深处,互 许终身;长亭送别是转,崔张无奈分别,前路 渺渺;崔张团圆是合,张生功成名就,有情人 终成眷属。相比张生,身为大家闺秀的崔莺莺 显然在情感上的态度更为谨慎,月亮的变幻莫 测也暗喻崔莺莺的举棋不定。因此,对崔莺莺 而言,对月联吟是起,情窦初开;月下听琴是 承,倾吐心意;故意赖简是转,又羞又恼;月 夜结合是合,奔赴爱情 [1]。这承载了二者感情 的月亮,才是崔莺莺所待之月,她等待的就是 这样一份美好纯洁又奋不顾身的爱情。
(三)“月”是时空合一的有情之境
从时间上来看,月亮亘古长存且与黑夜相 伴,是一种时间意象;从空间上来看,月光普 照大地,使得相隔千里的人们也能在同一片天 空下共赏同一轮明月,它又是一种空间意象。 无论是吟诗、弹琴、赖简,崔张二人情感的发 展都是在月亮之下进行的,他们以黑夜作为掩 护,在月光的指引下追求爱情。于他们而言, 唯有在这样的时空中,他们才有摆脱世俗的束 缚,自由追逐爱情的可能,而这正是古今痴情 男女所追求的有情之境 [2]。不仅是《西厢记》, 在与之齐名的元代爱情杂剧中也不乏相似的场 景。《梧桐雨》中,唐明皇和杨贵妃在秋月之 下立下永恒的爱情誓言; 《汉宫秋》中,汉元 帝在月夜中对弹琵琶的王昭君一见倾心; 《墙 头马上》中,裴少俊和李千金在月色中决定私 奔去追求爱情。可见,文学作品中的月亮大多 带有浪漫旖旎的色彩,它不仅是《西厢记》中 崔张二人情感的载体和情意发生的有情之境,而且成为文学作品中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情 之境。
二、“月”意象在《西厢记》和《董西厢》中 的不同使用
因《西厢记》源自《董西厢》,二者内容 大体相似, “月”意象的使用也大致相同,在 此仅就两点不同之处进行论述。
其一,虽然初见崔莺莺的张生都将其比 作月殿嫦娥,但比起《西厢记》, 《董西厢》 中有大段细致的对于崔莺莺外貌的直接描写。 如张生初见崔莺莺时的外貌描写: “手捻粉香 春睡足,倚门立地怨东风。髻绾双鬟,钗簪金 凤;眉弯远山不翠,眼横秋水无光;体若凝 酥,腰如弱柳;指犹春笋纤长,脚似金莲稳 小。”虽然二者笔下的崔莺莺都是月的化身, 但《西厢记》中几笔带过的外貌描写更添神秘 之感,正如远在天边的月亮,朦胧更凸显其美 丽高洁,是更为理想化的化身;而《董西厢》 中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少了距离感,增添了几 分世俗的美感。不仅如此, 《董西厢》在写崔 张第二次无媒结合时,直言:“(崔莺莺)似 姮娥离月殿,如王母下瑶台。”如果说《董西 厢》初登场时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还是纯 洁高贵的月亮,那么《董西厢》中为爱情献身 的崔莺莺已然走下了神坛。可见, 《董西厢》 的作者虽然赞颂爱情,但还是没能完全摆脱传 统的思想,至少这里崔张的爱情并不是高尚纯 洁的,是世俗的。
其二,在赖简一事中,《西厢记》写道: “今夜月明风清,好一派景致也呵! ”明朗的月光更突出二人的幽会是美好的, 值得期待的。 《董西厢》中并没有对于月夜的直接描写,而 是有一段张生的心理描写:“怕的是, 月儿明, 夫人劣,狗儿恶……照人的月儿怎得云蔽却? 看院的狗儿休唱叫,愿劣相夫人先睡著。”与 《西厢记》的明月高照相反, 《董西厢》更强 调的是张生去私会崔莺莺时的紧张心情,因此 他希望月儿不要那么明亮美好,这样才能掩盖 幽会之事。这一心理描写为后文张生回房后不 断埋怨崔氏母女忘恩负义以至病倒,得知求娶 无望后试图上吊自缢提供了合理性。《董西厢》 的描写使得张生的形象更加复杂,他懦弱但又 重情重义。而《西厢记》在改编时删去了这些 枝节,使得张生的形象更加深情坚定,但也更 加单一。
三、结语
金圣嘆评《西厢记》“是境中人,是人中 境,是境中情”[1]。而剧中的“月”作为典型意 象,它贯穿全文,融人、情、物为一体,不仅 是客观事物,更是崔莺莺的指代,是崔张二人 情感的载体,是时空一体的有情之境。与《董 西厢》相比,二者虽然手法使用大体相似,但 在一些枝节上, 《西厢记》更加超脱, 《董西 厢》更添世俗。通过“月”这一斑而窥《西厢 记》全貌,由此得见《西厢记》不愧是“天下 夺魁”之杰作。
[ 作者简介 ] 张耘萌,女,汉族,江苏人,南京 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为中国古代文学。
[1] 本文参考《西厢记》文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年 5 月出版的(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西厢记》。
[1] 出自邹壮云《解读〈西厢记〉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学术论坛》2011 年第 7 期。
[2] 出自蔡钰《意境说视角下〈西厢记〉中月意象的解 读》,《今古文创》2021 年第 35 期。
[1] 出自金圣叹《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