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生态学视域下中国当代舞蹈的流变与反思

2024-05-17张璐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舞蹈民族生态

“舞蹈生态学”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 出的跨学科舞蹈研究方法,它将舞蹈视为一 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现象,主张以舞蹈为核 心,研究舞蹈与舞蹈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舞蹈生态学”把舞蹈置于相互关联、相 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多维的综合思 考,通过对舞蹈“形、功、源、域”的多维度 探索,以定型、定值、定量的方法,建立了舞 蹈“形态—语言—多维舞种—生态互动”的研 究模型,探索舞蹈在不同环境下的存在与表 现,深入了解舞蹈的价值与本质。同时,作为 二十世纪末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为建构、发展 当今舞蹈研究方法,思考、分析舞蹈实践问 题,提供了一个理性思辨的话语空间。

一、舞蹈生态学为当代舞蹈研究提供新思路

“舞蹈生态学”的提出直面中国舞蹈当代 发展的诸多问题,并为 20 世纪 90 年代舞蹈学

术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打开了新视野。

该方法聚焦的第一个问题是当代中国民族 舞蹈的研究、传承与发展,认为舞蹈是具有独 立审美特质和文化品格的艺术,舞蹈的风格蕴 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性、性格意 绪、审美取向,是民族文化特异性最凝练、最 鲜明的体现。人类学家甚至把民族舞蹈当作民 族的标记,有所谓“请你跳舞给我看,我好知 道你是什么人”的说法。而中国拥有得天独厚 的舞蹈宝藏,五十六个民族创造了风格迥异、 丰富多彩的舞蹈样式,吸引着我们用一个科学 的方法去探索民族舞蹈艺术与文化的奥秘。如 今,面临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民族 舞蹈傳承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从民族舞蹈的原 生形态入手,研究自然舞蹈与环境之间的多维 关系,是当今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 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借助生态学中“生态 系统”概念,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建立一个多 维清晰的舞蹈生态系统,便是一条科学、高效的研究方法。因此,舞蹈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便 首先聚焦在自然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 “以舞为本”“以人为本”地探索舞蹈与环境 之间的多维关系,从而确立了一个面向民族文 化的宏观舞蹈学研究方法,为各民族自然形态 的舞蹈传承、发展提供帮助,并可重新聚焦于 作为变体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思考中国 民族民间舞蹈生态系统的变异、寻踪、发展等 问题,尤其是“生态位”与“生态幅”的概念 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性的 “度”的参考。

舞蹈生态学理论在舞种分类的问题中提出 了“多维舞种”的概念,即从“形、功、源、 域”的综合考察中,推断同畴舞目类群之间的 关系,重新建立舞蹈发展的时空观。这一方法 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提供了一 个新的思路,即我们可依据舞蹈生态系统发展 与迁移的规律,从民间发现宫廷,从异域发现 本土,从当代发现古代;亦可以依据舞蹈形态 与功能的稳定性去反思当代建构的传统舞蹈文 化生态的合理性问题。该方法倡导的“以事 述人”“以人传舞”的辩证性舞史观,在舞蹈 断代史研究的基础上,为舞蹈史学研究提供了 一个更加切合核心物(即舞蹈)本体的研究思 路,有助于中国舞史研究的可信度与鲜活性。 并由此引发我们对舞蹈历史、舞蹈身体历史、 舞蹈身体美学史的分类研究和线性梳理思考。

“舞蹈生态学”以舞蹈为研究对象,广 泛地借鉴了生态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人文与 自然学科的相关成果,“从学科命题的提出到 研究方法的建构,都属于交叉学科”的范畴。 以这种方式建构舞蹈学研究的方法论,我们可 以将其定性为“自上而下”的研究,即它以某 一种或多种较为成熟、普适的学科方法论为基 础,切入舞蹈本体、舞蹈种类、舞蹈现象的研 究中,建立舞蹈学科自身的方法论话语系统, 为舞蹈学科的理论建设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正如《舞蹈生态学》中所言, “在探讨  艺术真谛的里程碑中,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虽然曾被作为审美感受的至高境界,但是人们  已经逐步认识到,若以为在这块‘领地里,  思维的非精确性成为天经地义,必然危及学术  研究的深入发展。揭示艺术的奥秘需要向科学‘求援,与此同时,也‘逼迫科学回答新 问题”。于是,不知是巧合还是思路的延续, 舞蹈生态学出现之后,中国舞蹈理论研究领域 出现了一批类似的研究现象,如舞蹈心理学、 舞蹈训练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当然,舞蹈 研究到底应该自上而下地关照,还是自下而上 地求索,是该用学科的方法论切入各种舞蹈现 象,以试图识别舞蹈发展的模糊领域,还是从 舞蹈本体的实践状态出发,尝试由下而上地归 纳出舞蹈自身的独特规律,这或许是我们在做 研究时所选用的两个向度,应在当代视野中进 行实践与思索。

二、舞蹈生态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生态

在舞蹈历史的长河中,对舞蹈本质的思考 永远是从事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点。《舞 蹈生态学》中,研究基点是将舞蹈的本质视为 一种“身体文化现象”,并由此展开对以“舞 体”(人群)为中心的舞蹈身体文化寻踪。

从《舞蹈生态学》中不难发现, “舞蹈生 态学”认为舞蹈身体的文化体现与舞蹈存在的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人类的舞蹈 艺术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一 个包括舞蹈种群与环境在内的舞蹈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舞蹈与各种环境因素、生態因 子相互作用,在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形成 了各个舞种不同的生态位,即不同舞种舞蹈文 化的特异性。由此看来,舞蹈生态学虽然以研 究舞蹈与环境的关系为过程,但却以把握舞蹈 自身文化的特异性为目的,即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广袤世界,孕育出形色各异的中国民  族民间舞蹈,因其各自本身固有的、相对稳定  的生成环境而具有独特性。为了达到科学把握  (为舞蹈定型、定量等)舞蹈身体文化系统的  目的,舞蹈生态学建立了以“舞蹈语言系统” 为中心的舞蹈形态分析方法和以影响“舞体” 而实现的舞蹈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在阐述影响  舞蹈的环境问题时, 《舞蹈生态学》的作者表  明了自然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大多需要转化为社  会环境来实现,即在“舞蹈生态系统”中,所  有的自然生态都将转化为社会生态来发挥作  用,舞蹈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舞蹈的  文化生态。

三、形、功、源、域的多维舞种反思

人们在观赏舞蹈的时候,很容易将审美直 觉和外部形态放在第一位,却忽视了舞蹈本体 的重要性及其带给观众的深入思考。如何将舞 蹈本体从文化的大背景中抽离出来进行研究, 舞蹈生态学给予了我们十分理性且详细的答 案,其旨在通过“形、功、源、域”的综合研 究建构多维舞种世界。反之, 我们亦可用“形、 功、源、域”研究方法探究现有舞种的“文化 生态”,这也是“舞蹈生态学”研究的当代聚焦。

如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形成是从 戏曲、武术中提炼而来的,审美风格上受其 影响,强调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和“画圆”的 运动路线,它从传统动作中经过提炼元素、 确立特征、探索规律,找到了以神领形、以形 传神、神形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舞蹈 语言和风格特色,承载着中国道家和儒家“阴 阳”“辩证”“气论”等文化精神,并体现于 “拧倾圆曲”的动态法则和形态轨迹中。但 是,其“形”在作品中难以找到共识的“典型 舞畴”, “青龙探爪”“云肩转腰”也没能满足“分解出的因子总和可概括舞蹈形态的总体 效应——确认特征”之目的。其“功”因其“舞 蹈生态”的变异而重建,中国古典舞是多元文 化的结合,李正一与唐满城等老师们在教学实 践中,将身段走出原有的戏曲局限,继承和发 扬戏曲表演的传统与精华,重视武术的身体文 化与功能价值,关注美学价值和身体的审美意 义,逐步建立起一套由徒手、袖、剑、扇等道 具服饰共同组成的、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古典 舞教学方法。其“源”或许尚可寻踪但鲜人问 津,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央戏曲学院 舞研班教学的韩国著名舞蹈家崔承喜将舞蹈从 戏曲的形态中剥离出来,按动律整理并称之为 “身段”,成为身韵最早的前身,随着专家们 的不断挖掘提炼,古典舞有了其自身的运动法 则,即身法。1980 年,北京舞蹈学院首届大学 本科中国古典舞教育专业成立,其主修课程为 “身段课”,这才开始了中国古典舞的新生命, 直至后来更名为“身韵”。其“域”已从“十 部乐”之广阔而限于“学院”之中,中国古典 舞教材经过后人不断完善更新,如今早已成为 各大院校舞蹈专业的必修课。

再如中国民族民间舞:其“形”以“特征 提取法”的方式对“自然舞蹈”进行了提炼与 改造,即从民间挖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身 体语言。其“功”在“课堂生态”中被解构, 在“舞台生态”中被重构。其“源”已逐渐失 去自我发展的稳定性,反而被“逆向生态迁 移”所影响。其“域”在当代发展中被扩大到 “舞动无界”的境地。例如,我们从舞蹈生态 学的角度看“同源异流”的海阳秧歌,其风格 特点有一惊一乍、豪放古朴、动作幅度大、线 条流畅、开合有致。民间老艺人谭秉均的《凤 采牡丹》《喜鹊衔梅》《白鹤踏月》《玉龙盘 柱》,以及王发扮演王大娘的妩媚、动势大和 脚底下走“8”字的流动感,还有王宝春所扮 演王大娘的硬朗大气、带有棱角,大夫的扮演者鞠洪军动作矫健稳重,这些都是民间文化的  原生态呈现。致力于山东民间舞蹈挖掘整理、  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的张荫松,1959 年受到  海阳秧歌舞台作品《人民公社万岁》影响,作  为原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演员为弘扬本民族  文化,第一次在排练厅学习到了老艺人所带来  的民间艺术,于是开始到民间采风,学习到、  了解到这一系列原生态的舞蹈风格后,他开始  从舞台舞蹈回归于民间,从广泛的群众文化中  提炼出海阳秧歌韵律的精华,并抓住不同风格  流派所对应的特点以及不同人物角色的表演特  点,开拓性地整理了山东民间舞“海阳秧歌” 教材,对海阳一带的秧歌进行学习、提炼,掌  握其动作的精髓。北京舞蹈学院田露教授等专  家们多次进行采风学习,将核心动作进行解构  再加工,形成系统化的学院派教材,直至编创  出一个个鲜活的舞台艺术作品,如《红珊瑚》  《磨》《喜鹊衔梅》等优秀舞蹈作品活跃于当  今舞台,并且在无数后人的传承积累下,其传  播态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又比如中国现代舞:其“形”自由开放、 形态各异,这是因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欧美形成了新的风格流派, 美国的伊莎多拉·邓 肯对古典芭蕾僵化刻板的舞蹈动作表示不满, 主张应该真诚、自然地抒发内心情感,二十世 纪以来,现代舞作为舞蹈艺术变革中的一股潮 流和现代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种 新的舞蹈概念,是一种文化的现象与载体,以 寻求舞蹈艺术发展的新的可能。其“功”本应 思考中国传统之丢失和现代之建构,却往往限 于“实验性”一隅,暴露出一些东西方文化差 异、“唯我”意识等问题。其“源”多为“西 方现代文化”的转移和少许中国文化的借鉴, 在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运动中,舞蹈家们重新思 考对于舞蹈本质的认知,随后出现了玛丽·魏 格曼、多麗丝· 韩芙丽、莫斯· 坎宁汉等专家,他们并不是在一个统一的概念下进行艺术 创造,它没有明确的动作规范和统一的审美标 准,由此出现风格各异的艺术形态。当西方思 想传入中国时,舞者身体语言上会受到中国文 化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当代舞和现代舞几乎是 并行发生的,流传至中国的现代舞则要追溯到 裕容龄、吴晓邦、郭明达这几位先贤,在形成 了“新舞蹈”的风格后,人们不断摆脱对旧传 统的束缚,探索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寻找符合自然运动法则的动作来展现人的肢体 本身。其“域”走向多元化,领域的拓宽和形 式的多样化,让身体不再束缚僵化,出现无数 可能性,期盼立于世界却未先立于中国。1979 年随着中国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的建立,现代舞 快速发展并很快进入内地,后又涌现了广东现 代舞团、北京现代舞团等,相继涌现出了许多 优秀的演员和作品,并对中国舞的编创也起到 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这对于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无疑是起到积极影响的。

四、舞蹈生态学对当代舞蹈实践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舞蹈生态学是一个跨学科的舞 蹈研究方法,它所建立的术语系统为舞蹈研究 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话语空间,也为舞蹈理论的 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方法论系统和一个开放 的学术视野,对当代舞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 导意义。它向我们强调了舞蹈方法论研究的重 要性,也向我们提示了跨学科研究的价值与困 难。如何将现已成熟的科学理论与舞蹈本体研 究恰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需要不 断探索、深入完善的课题。

[ 作者简介 ] 张璐,女,汉族,湖南浏阳人,浙 江财经大学团委美育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 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与编创。

猜你喜欢

舞蹈民族生态
我们的民族
“生态养生”娱晚年
学舞蹈的男孩子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