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策略
2024-05-17俞云峰邵伟德
俞云峰 邵伟德
摘 要:体育课后服务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路径,基于该路径正处于逐渐规范化的现状,本文对体育课后服务的价值、困境及其推进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体育课后服务的困境在于:1.从事体育课后服务的人力资源与经验不足;2.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内容陈旧、形式单一;3.运动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运动需求;4.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缺失质量评价体系。推进策略为:1.立足校内资源,深度提升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质量;2.委托校外机构,探索中小学体育课后第三方服务模式。
关键词:双减;体育课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4-0008-03
长期以来,青少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它不仅造成了青少年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影响了睡眠时间,且由于身体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多,间接影响了身体健康导致体质下降,同时引发了各类社会问题与家庭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机构过多、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等系列问题,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了“三限”“三严”“三管”“三提”的具体要求。
既然青少年学生课业与作业量减少,那么他们的课余时间必然相应增加,这就为体育、艺术等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有利契机。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存在表面化、形式化及其管理人员不足、运动设施不完善、活动内容较单一等问题,当下的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与质量依然处于低水平状况,体育课后服务开展不规范、青少年学生参与度不高、兴趣不大、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借助“双减”政策助推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一、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现状与困境
(一)从事体育课后服务的人力资源与经验不足
首先,校内从事体育课后服务的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尤其是基层和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的数量往往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任务,他们更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从事体育课后服务。另一方面,除了体育教师之外,一般学科教师由于体育课后服务属于义务性质,他们往往不愿意从事此类活动,这也导致课后体育服务的人力管理资源严重短缺。
其次,体育教师课后服务的经验也较为缺失。由于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忙于应付课堂教学,体育课后服务存在时有时无的现象,因此,许多教师在应付体育课后服务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思维和有效策略,导致体育课后服务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学生可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跑步、做操等一般性身体活动,无法接触到更多样化运动项目的深入学习。此外,在体育教师各类业务培训过程中,由于缺失课后体育服务培训内容课程,导致他们基本无法提升体育课后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无法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体育课后服务,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的课外体育需求。
(二)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体育课后服务往往过于依赖传统体育项目,如许多学校课后体育过分依赖田径、篮球、排球等传统项目,缺乏对新兴运动、极限运动、探险运动等现代体育的探索。这种偏重传统的体育课后服务内容限制了学生接触和体验现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抑制了他们个人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潜力的发挥机会。此外,体育课后服务在组织形式上缺乏新意,导致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一成不变、活动形式单一,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求新求异、追求变化的心态,这种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体育课后服务直接降低了体育课后服务的质量。
(三)运动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运动需求
体育场地与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必要工具,器材的丰富性和先进性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技能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场地设施和器材缺乏是影响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学校体育也受制于应试主义、师资场地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同样难以充分实现其育人使命[1]。同样,体育设施和器材方面的明显短缺也直接限制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其中场地设施和器材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有限,导致学校运动场地不足、体育器材陈旧破损,甚至无法满足教学、训练与竞赛活动的基本需要,同时落后的运动场地器材也存在安全隐患。
(四)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缺失质量评价体系
在中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但传统观念认为,学校体育应侧重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课外体育活动评价可有可无。因此,课后体育服务评价标准基本是缺失的,这极大影响了体育课后服务开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确,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构架,但课后体育服务对于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也非常重要,因此,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关注与拓展体育课后服务,努力构建体育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提高体育课后服务水平,实现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二、“双减”政策助力体育课后服务发展
(一)“双减”政策的直接推力
“双减”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制定的政策,而不是专门针对学校体育的举措,但它對学校体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的两条主要线路是:1.减少学生校内作业量与时间、增加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增进学生身心发展。2.减少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增加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包括体育类培训机构)、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外体育培训——增进学生身心发展(图1)。
总之,“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不占课后的正常时间,低年级学生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中高年级学生书面作业时长不应超过一个小时,初中生书面作业时长不应超过一个半小时。这一措施显著增加了学生课后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为课后体育锻炼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增强身体素质。
(二)退役运动员与教练员等资源充足
退役运动员与教练员资源是体育课后服务的一股强大力量,他们拥有丰富的运动经历、高超的运动技能,能够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专业、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指导。无论是技能训练、体能发展还是心理调适,退役运动员与教练员都能提供宝贵建议和帮助。因此,退役运动员与教练员和退休体育教师等资源可为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体育课后服务将更专业、更个性化。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实施,各省市地区开始招聘经验丰富的退役运动员与教练员、退休体育教师,以扩充体育课后服务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些退役运动员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学校体育的专业水平,也保障了他们的就业,他们专业化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运动技能,而且为培养更多青少年竞技运动人才提供支持。
(三)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迅猛发展
“体育培训行业成为政府部门有限受制的管理对象,大量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涌入,使得体育培训得到迅猛发展。[3]”“双减”政策为非学科类的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崛起提供了契机,校外体育培训机构通常有更先进的体育设施、专业的教练团队以及专项课程培训体系,这是校内体育难以媲美的资源优势。因此,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迅猛发展对体育课后服务产生了积极作用,它们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专业教练和优质资源,不仅有助于弥补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还有利于丰富体育课后体育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学校通过与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可借鉴其优质资源、专项课程体系,提升课后体育服务水平。
(四)体育课后服务报酬有望真正落实
早在1990年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就已提出“把课外体育活动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但一直以来未能落实到位,无法增加体育课后服务的课时与报酬,影响了体育教师从事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再次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要求:“体育教师教学工作强度和工作量要合理安排,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师人数充足的情况下,可适当缩小体育课教学班额,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基本教学工作量保障在12课时,并将组织大课间、带队训练、指导比赛、体质监测等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这一政策为体育教师从事课后体育服务的积极性与热情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立足校内资源,深度提升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质量
基于“双减”政策提高校内体育课后服务质量的要求,笔者提出了“一体、二翼、四保障”的體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路径(图2)。
1.“一体”是指学校成立“多元化的运动专项俱乐部”为主体
课外体育活动除了复习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专项化学习与锻炼,因此,课外体育服务则应成立多元化的“运动专项俱乐部”,供学生选择,以破解“学生学习体育12年却无法掌握1项熟练运动技能”的难题。课后运动专项俱乐部活动应以“运动竞赛”为核心,因为运动竞赛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最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若缺失了运动竞赛,学生将失去运动的兴趣与动力,课堂教学的关键手段是“学与练”,课外体育活动则是“练与赛”。
2.“两翼”是指以“自主选择”“灵活调整”为两翼
首先,多元化的“运动专项俱乐部”采用自主选择的原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爱好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专项。其次,学生的兴趣与成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多元化的运动专项俱乐部应服务于学生的多元需求,若学生已完成某个运动俱乐部的任务或感觉某个运动俱乐部不适合自己,那么允许学生灵活调整运动俱乐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四保障”是指以领导带头、多元管理、报酬到位、硬件支持为保障
一是,学校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直接引领者,应认真贯彻“双减”政策精神,转变轻视学校体育的观念,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带头参与体育活动,并积极鼓励全校师生参与课后体育活动。此外,强化体育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体育教师业绩考核内容,激发体育教师的参与热情。二是,由于全校性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人数多、管理人员匮乏,因此,应以体育教师为主体,鼓励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班干部、体育委员等群体实施多元管理,提高体育课后服务管理的力度与效果。三是,根据《纲要》的精神,基层学校应制定课外体育活动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其报酬的量化指标,激发体育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四是,学校应提供运动场地与运动器械的保障,特别是经费方面应给予倾斜。由于城区学校校内体育资源有限,体育硬件无法满足全校学生在相对统一的时间段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因此,无充足运动场地的学校可在校内开展“时间错位”的体育课后服务;探索与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社区体育、校外青少年运动俱乐部、政府体育场馆等合作模式,解决校内资源不足的难题[5]。
(二)委托校外机构,探索中小学体育课后第三方服务模式
《纲要》指出,“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体育机构有资质的专业教练,补充专项体育教学与训练所需的师资,保障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持续有序开展。[3]”基于以上文件的基本精神,一些资源匮乏的学校可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培训机构,探索体育课后服务委托模式,提高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与质量。但在引入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同时,应认真核实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资质、评估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活动方案、监控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实施过程,做到严格把关、适时调整。
四、结语
体育课后服务不仅有助于复习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运动兴趣、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缓解学习压力、强化人际交往,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体育工作重点应在确保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体育课后服务质量。基于当下体育课后服务正处于起步时期,全国各地应总结地方学校经验,提炼推广模式,选择、开发与实施具有针对性强、符合学校特色的体育课后服务模式,促进体育课后服务的规范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课后服务内容与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东方,刘昕.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教育逻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1).
[2]邵伟德,谭乔尹,栗家玉,等.“双减”政策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在逻辑、问题检视与推进策略[J].体育学刊,2023,30(03).
[3]高晓峰.体育课程思政的历史传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06).
[4]专家组.“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