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高职“双困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2024-05-17杜港欢王君竹
杜港欢 王君竹
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00
高职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一方面,高职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100 万人,同比增长率达到7.62%[1]。另一方面,企业招聘需求在不断减少,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双困生”是高职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其主要是指家庭经济困难且对成功就业缺乏信心的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双困生”是高职就业帮扶的主要对象,如何帮助“双困生”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就业是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提升帮扶“双困生”就业精准度,探寻影响“双困生”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以此帮助“双困生”尽快就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高职“双困生”就业现状
高职“双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双困生”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双困生”主要来源于低收入家庭或者家庭突遭意外导致家庭经济困难[2]。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家人过高的期望,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时会出现自卑等心理疾病;第二,对于高职“双困生”而言,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下,由于其就业准备不足或者自身职业规划不明确导致承受的就业心理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用人单位更加侧重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考核,而“双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其难以接受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致使其丧失主动就业的自信心;第三,部分“双困生”存在生理疾病,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导致“双困生”不敢面对个人缺陷,缺乏挑战生活的动力。
为促进“双困生”就业能力,帮助其尽快就业,近些年。高职院校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大了对“双困生”的就业指导,有效提升了“双困生”群体就业率。但是在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背景下,高职“双困生”求职欲望不足、就业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双困生”求职欲望不足,就业率不高。在就业竞争日益严峻的环境下,高职“双困生”由于缺乏家庭经济的支持,“双困生”为了获得学费和生活费,他们将精力放在申请奖学金上,导致其在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和同龄人相比显得较为“落伍”,职业素养相对欠缺,导致学生不愿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缺乏主动求职的欲望;二是因承担家庭过高期望而出现盲目择业心理。“双困生”大部分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他们承担着全家人的期盼。为了摆脱贫困,“双困生”将追求“高工资、高待遇”作为求职目标。在高目标的趋势下,“双困生”不愿意从事工资水平待遇不理想的基层工作,但是在就业压力下,高职学生的独特优势已弱化,久而久之导致“双困生”出现盲目择业心理,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就业能力不足。在科技创新背景下,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基本要素。掌握更多职业技能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家庭的配合。例如,建筑专业学生在掌握建筑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参加各种社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家庭支付相应的费用。但是对于家庭条件不理想的学生而言,他们难以支付学习社会技能的费用,暴露“双困生”就业技能的单一性,导致“双困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
二、影响高职“双困生”就业的因素
为了准确了解高职“双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双困生”就业的因素,文章结合工作实践,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唐山市5 所高职院校2023 级毕业生、辅导员、企业用人单位等为调查对象,了解影响高职“双困生”就业的因素。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双困生”就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个体差异性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就业形势和岗位需求变化等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并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不断规范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解决“双困生”就业难的重要方法。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存在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忽视学生差异性的问题。一是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教育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工具。通过实施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双困生”解决制约就业的问题,提升“双困生”的就业意识。然而,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更多采取应试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围绕书本知识开展教学,而学生则是被动听教师讲解,其并未落实到实践中;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结合学生的学情,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目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上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结果丧失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目的[3]。
(二)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就业帮扶方法单一
为了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相关部门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实践调查,虽然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发布渠道比较多,但是对于“双困生”而言,由于其缺乏积极健康的性格,其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一是“双困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更多是通过辅导员或者高职就业辅导部门公布的就业信息为主,“双困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很少。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相对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双困生”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动力不足,致使其不愿意通过就业服务机构或者高职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寻找就业信息;二是高职“双困生”就业帮扶方法单一。对于“双困生”需要给予相应的帮扶指导,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帮扶主要是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推荐服务,并未结合“双困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实施精准帮扶工作,导致“双困生”就业素养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个人就业期望值与自身素质不平衡,就业心理压力较大
高职“双困生”经济能力较低,没有人脉关系,求职压力要明显大于普通学生。由于“双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要求高工资、高待遇,以此通过就业改变家庭和个人的命运。结果导致“双困生”承担较大的就业压力:一是个人职业素养发展不全面,缺乏就业的自信心。高职“双困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或者低收入家庭,文化环境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虽然通过在校期间的实践可以提升其职业素养能力,但是受限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导致“双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学习非专业技能;二是基于家庭的期望迫使学生不得不选择高工资的工作,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下,高职“双困生”难以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致使其不愿意选择就业。当然部分“双困生”长期以来在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他们潜意识中形成“等、靠、要”的懒惰心理,致使丧失诸多就业机会;三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畏首畏尾,更关注眼前的利益,倾向于用兼职等方法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缺少长远规划[4]。
三、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帮扶高职“双困生”就业的具体对策
(一)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索家校共育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必修课程,是解决“双困生”就业难的重要方法。针对高职“双困生”就业难、就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要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双困生”的精准就业指导:一是高职院校要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育以及通识课程教育相结合,以此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质量。例如,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以此切实解决“双困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心理压力较大的问题[5];二是高职院校要探索家校共育模式,切实解决“双困生”就业难的问题。基于“双困生”存在的自卑等不良情绪,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以此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例如,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精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建立精准就业帮扶机制
一是为提升“双困生”就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积极性,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例如,高职院校要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及时将招聘信息传递给“双困生”,并依托校企合作,优先安排“双困”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二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双困生”就业指导,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双困生”是高职就业大军的弱势群体,高职院校在实施就业帮扶时,需要结合“双困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例如,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急于就业的学生,高职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专业能力以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此促使毕业生做好就业决策。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双困生”,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成功率专业性评估,并且给予“双困生”全程的创业帮扶指导[6];三是探索针对“双困生”人性化、多元化的援助方式。目前,我国建立的“奖、贷、补、减”的资助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其更多是从物质层面给予帮助,扶贫先扶志,高职院校要创新优化“双困生”援助方式,例如高职院校要建立针对“双困生”的绿色就业通道,构建兼职学分制,以此逐渐帮助“双困生”树立就业自信。
(三)增强“双困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心理素质
“双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其缺乏专业认同感,未能正确找准职业发展的位置。因此,为了增强“双困生”专业认同感,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以及形势有深入的了解,对专业行业的薪酬待遇标准、工作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切勿好高骛远。例如,高职院校要结合“双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专门组织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建档“学困生”,开展专题演讲,由他们将个人经验传递高职毕业生,以此帮助“双困生”找到就业的自信心;此外,“双困生”受限于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容易诱发心理问题,高职院校要重视“双困生”心理层面的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双困生”解决心理问题。针对“双困生”存在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就业自卑情结,高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将“双困生”从孤独、自卑的内心走出来,将积极、富有正能量教育的案例传递给“双困生”,帮助其认识自己,发现优点,树立就业的自信心。
(四)增强甄别就业信息、提升面试应聘能力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要肯吃苦,就业岗位非常多。根据调查,目前高职“双困生”普遍具备就业岗位的标准,但是其在甄别就业信息、面试应聘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短板。例如,部分学生不能在复杂的招聘信息中选择符合自己专业特点的信息,在面试应聘时容易紧张,甚至部分学生会被骗。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双困生”就业指导,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信息甄别推荐等方式精准关怀,常态化、针对性、接力式为“双困生”排忧解难,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职业自信,重塑核心就业力[7]。
综上所述,提升“双困生”就业能力,帮助其尽快就业是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职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在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正视“双困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索“双困生”就业帮扶体系,以此提升“双困生”就业能力,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