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类毕业生考研现状统计调查与分析
——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

2024-05-16李卓清须春君徐志成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药学考研问卷

李卓清,须春君,徐志成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

随着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的高质量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正逐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他们希望通过考研实现个人理想,提升社会地位。考研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的重要选择之一。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攀升。2019年报考人数为290万,到2020年已增至341万,增长率达17.59%。2021年报考人数更是达到377万,2022年则突破457万。这一现象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考研热”与“二次考研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多项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考研动机及其影响因素。郑冬冬对南京高校的调研显示,学校类型、知名度及所学专业的情况对考研录取率具有显著影响[1]。熊凯和黄禄臣则通过两阶段模型深入挖掘数据,发现专业性质、考研宣传和家庭支持是大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的主要原因,同时考研成绩与本科成绩和就业形势密切相关[2]。熊吟婉以“考研的体验”为研究目的,对学生的备考选择、备考学习、备考资本和备考体验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备考选择是内外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会对备考选择产生双重影响[3]。刘晓亮等[4]的研究则显示,就业压力、职业发展和晋升需要、学术追求、对专业的不满,从众心理等是学生的主要考研动机。高玉勤[5]基于场域和理性选择理论分析“考研热”的成因,并提出策略。“考研热”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教育现象,更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6]。本研究旨在以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类本科毕业生考研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深入探讨影响考研动机的主要因素,揭示大学生选择考研的深层原因。这将有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地服务考研学生,推进考研工作和就业工作,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调查问卷内容及数据处理

(一)问卷的基本内容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星平台,借助手机QQ和微信进行问卷推送。目标受众为中国药科大学2022届中药学类毕业生,涵盖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三个专业。问卷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板块,即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专业)和考研相关因素。考研相关因素进一步细分为“个人因素”“专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在“个人意愿”部分,我们采用了里克特五分量表法,对问题答项进行1~5的赋值,分别代表“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较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3是介于符合与不符合的中间状态。绝对值越小表明符合程度越高,相反,绝对值越高表明符合程度越低。

(二)数据处理

我们将有效问卷核实、整理和编码后,录入电脑,再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检验、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408份问卷,成功回收370份,有效率90.7%。通过SPSS 22.0计算,我们得出Cronbachα值为0.687,表明调查信度良好。在性别分布上,男生101名(27.3%),女生269名(72.7%),符合我校现状。专业分布方面,中药学专业占比最高(54.6%),排名第二是中药制药(28.6%),占比最低是中药资源与开发(16.8%)。此外,89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占总样本的24%。整体来看,调查样本的性别和家庭条件分布合理,无极端偏差。

(二)考研意愿调查

1.当前考研意愿调查

在370份有效问卷中,除去61名已推免的学生,有215名学生(58.1%)明确表示有考研意愿,其中4人同时准备留学。这些数据表明,考研在我校中药学类毕业生中占据较高比例。这可能与专业的强学术性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中药学专业中119名(58.9%)学生倾向于继续深造,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为38名(61.3%),中药制药专业为66名(62.3%)。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学生考研比例

我校中药学类学生报考率前8的学校见表2。数据显示,我校中药学类学生主要倾向于报考医药类院校、中国科学院体系研究所及985、211高校。学生报考院校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或南京、武汉、西安、广州等省会城市。值得注意的是,132名(61.4%)学生选择报考本校以提高考研成功率。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报考人数第二多的学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也吸引了不少学生报考。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在报考时会综合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实力排名、成功率及家庭所在地等因素。

表2 我校中药学类学生报考前8 的单位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那些选择不考研的学生。在94名(25.4%)选择就业的学生中,45人已与单位签订合同,但仍有49人处于未签约状态,其中39人尚未获得offer。这部分学生可能面临“慢就业”的问题,其原因可能与自我认知不准确、就业观念陈旧或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有关。

2.持续考研意愿调查(二战)

在当前有考研意愿的215名毕业生中,明确表示愿意持续考研的学生达到125名,所占比例为58.1%。其中,66名学生坚决表示将脱产准备二战,占持续考研学生的52.8%;59名学生计划边工作边准备二战,占比为47.2%。这些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二次考研的学生比例较高,他们将增加第二年的考研人数,从而加大考研的竞争压力。

(三)考研动机分析

1.专业因素

专业因素主要从对当前专业的满意度和个人技能提升两方面进行考量。在考研学生中,69名(32.1%)学生对当前专业的满意度较低,他们期望通过考研实现专业的转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本科所学专业较为冷门或未达到个人预期,且与自身兴趣相差较大,希望通过考研选择更喜欢、更利于就业或更收入更高的专业。然而,79名学生(34.9%)认为当前专业不错,没有通过考研调整专业的打算。在个人能力提升方面,132名学生(61.4%)认为考研能提升个人能力,更好地择业或就业。这反映出高学历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学生的就业观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从父母的期望和家庭年收入两方面进行调研。116名学生(54.0%)认为他们的考研观受到父母的影响。这些学生多数认为取得硕士学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父母的期望下选择考研。这部分学生可能尚未找到明确的人生目标或个人定位。32名学生认为报考研究生与父母的期望无关,完全是个人选择。从家庭收入角度分析,44名学生选择家庭年收入高作为符合自己情况的因素,表明这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能得到家庭的有力支持。60名学生认为家庭年收入较低是选择报考研究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111名学生(51.6%)认为考研与家庭收入情况无关。这些结果表明,约半数学生在选择考研时会考虑父母的期望,但与家庭收入的相关性不大。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从学校政策支持和学校氛围两方面进行调研。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校政策支持学生考研,但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报考研究生与学校政策无关,这部分学生可能对国家或学校政策缺乏清晰认识。同时,109名学生(50.7%)认为本校学习氛围浓厚,他们受到了室友及同学好友准备考研的影响。只有34名学生坚定地认为报考研究生与学校氛围无关,这部分学生的人生规划较为明确,目标感较清晰。如果首次考研失利,他们二次考研的可能性较高。

4.社会因素

近五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形势严峻。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820万,2019年增至834万,2020年更是跃升至874万,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至904万。2022年的毕业生规模高达1076万,创下历史新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上升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知识储备的研究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追求高学历的意愿。同时,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只有硕士文凭才能提高求职的筹码,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越来越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加入考研大军,希望通过考研打开理想工作的大门。本次调查显示,125名(58.1%)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是他们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医院、企业等纷纷将研究生学历作为入职门槛。考研能提升个人竞争力,有效应对就业压力。不过,也有33人认为就业压力并非他们选择考研的原因。

5.个人因素

本科生选择考研的动机多种多样。在调查问卷中,我们针对个人考研动机设置了九项因素供学生选择,包括:有利的国家政策,如研究生扩招及奖助学金的设置;就业压力大,需要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加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群体和从众效应;转换专业,专业不理想,通过考研转换赛道;个人理想,部分学生有名校情结;家庭期望,父母及亲戚要求考研;不想进入社会,期望校园生活,选择逃避社会,懒就业;借助考研落户到大城市。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各因素的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学术造诣提升(140人,占比65.1%)、就业压力大(127人,占比59.1%)、父母期望(113人,占比52.5%)、期望校园生活(101人,占比47.0%)、国家政策有力(92人,占比42.8%)、群体效应(87人,占比40.5%)、个人名校情结(71人,占比33.0%)、专业转型(65人,占比30.2%)以及户口问题(38人,占比17.7%)。

(1)学术造诣提升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高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拥有出色的学术研究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应以学术研究为己任,力求创新,推动我国学术研究水平的持续提升。调研结果显示,我校中药学类大学生中,有65.1%的学生认为考研的主要动机是提升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表现出对专业的热爱和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渴望在更高层次上完善和提升自己。他们期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实验技能水平,为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发现与之前分析的数据(约58.1%的学生有持续考研的意愿)相吻合,进一步印证了这部分学生对学术追求的坚定决心。

(2)就业压力大与期望校园生活

我们从个人意愿因素分析发现,学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不仅受到社会就业环境严峻的影响(占比58.1%),而且源于学生自身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占比59.1%)。这两方面的因素在选择考研的学生中比例基本一致。另外,47.0%的学生选择考研是出于对校园生活的期望。他们可能希望继续留在校园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暂时避开择业的困扰、就业的艰辛以及社会的各种压力。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逃避式”考研。

(3)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对学生考研选择的影响不容忽视。42.8%的学生表示,他们选择考研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各领域对高学历、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需求增长进一步助推了“考研热”的现象。同时,随着大学生对接受高层次教育和获得更高学位的渴望不断增强,我国研究生招生比例自2020年开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在学生考研选择中占据了一定比例。40%的学生认为自己选择考研是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可能在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但在周围同学备考考研的氛围影响下,从众心理和相互感染使得他们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然而,这部分学生后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考研。

(5)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学生选择考研是基于换专业、考入名校或解决一线城市户口等因素而考虑。这些因素在学生中的占比约为30%。他们可能希望通过考研实现就读名校的梦想,或者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少的学生单纯基于户口问题而选择考研。

(四)单因素显著性分析

根据回收的370份问卷数据,我们对有意向考研的215名(58.1%)学生进行了单因素差异性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和p值检验发现,问卷中设计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p值均小于0.05。这一结果表明以上这些因素与考研选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

三、总结与展望

(一)加强教育与思想引导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人才储备。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7]。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重视激发本科生的就业意识,并提供就业培训。高校可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进行就业和考研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及时传达和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考研形势,以帮助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最后,高校应加强学风建设,转变学生的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选择考研时保持单纯的动机和正确的出发点,将考研与社会、国家利益相结合,鼓励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去,帮助学生排除功利性因素、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8]。

(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从入学之初,高校就应当着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这类课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自我定位、深入了解自我、全面分析自我,并据此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学生应该将提升学术水平和拓宽知识结构视为考研的主要动力,以此驱动自我提升和实现。当大学生面对就业与考研的重大人生抉择时,他们需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充分认知,对就业形势有深入分析。同时,他们也要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依据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指导力度,全面系统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持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这样系统化的职前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学生应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转变服务方式,突出咨询、帮扶与服务功能,帮助学生解决工作问题并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教师要主动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或就业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需求,“一人一策”,实施精准施策、靶向服务、动态帮扶,了解学生不就业、难就业的原因,稳定未就业学生的情绪,设立信息联络员,根据就业诉求及时、及早地推送招聘信息。高校应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下足功夫,多方面开源拓岗,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课堂以激发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求职内在动力。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高校毕业生和考研人数持续增长,许多面临考研失败或就业困境的毕业生可能会出现挫折、从众或攀比等不良心理。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和案例分析等手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

猜你喜欢

中药学考研问卷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