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2024-05-16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顾海红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顾海红
家校合作的核心在于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体的。因为,家庭教育能够得到学校的规范化指导和帮助,从而对学校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方法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同时,学校教育也可以得到家庭的支持,从而形成教育扩散,所以家校合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教育环节的关键点。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处在一个动态反复的变化状态当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而家校合作的作用正是帮助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下面就小学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小学道法中的家校合作必要性
(一)优化道法教育的现实环境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形成自觉意识和思考能力,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受到大众传媒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需要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整体管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调整学校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家庭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始终处于相对和谐的环境氛围当中,通过与学校的配合,完成教育在时空层面的紧密联系,避免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失控,优化现阶段道法教育的环境。
(二)提升中小学道法教育实效性
家庭本身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环境之一,且在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作用明显。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能够让学生个体从家庭引入社会,而家庭的作用则在于配合学校教育来发挥教育的隐性功能和情感价值。所以家庭教育当中的情感因素使得家庭德育工作具有明确的人格感化作用,能够配合学校的德育课程来潜移默化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学校教育重视的是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行为方式和道德倾向教育。虽然两者在教育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根本目标保持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所以,只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家校合作,才能强化两者之间的协同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使学生的品德和素养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二、家校合作理念下的道法教育策略
(一)改革传统教育课程推进方案
从现有的学校德育课程、教材组织形式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了很多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和社会矛盾,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比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加紧密,所以家长和教师都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这些在生活中涌现的德育素材,能够增加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在“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涉及了区域内的文化风俗、民间艺术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新课标也明确强调了必须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订具有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推进方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家校共同体机制的帮助之下,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课程推进途径,以更多具有实践性的内容代替传统的知识灌输式和劝导式教育。仍然以这一单元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在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区域文化,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风俗习惯,从而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情感熏陶,真正做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推进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改革。学生的道德品质除了在学校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外,在家庭的体现反而更加真实,因此学校可以与家庭进行有效配合,鼓励家长以家庭德育施教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孩子给予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后融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果,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品质进行综合判断。可以看到,在家校合作模式下,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并不是传统的量化评价,而是质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书本知识能力的提升,也关注了学生道德品质素养的培养,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正向发展。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大众的价值观正在发生显著改变。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更加关注自身个性的表达,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标准。所以,学校教育应该与时俱进,让学生能够理解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法治问题,正确看待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新现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家庭教育则可以适当解除对孩子的限制,甚至让孩子刻意接触生活当中的某些矛盾和事件。如“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就涉及公共生活、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接触的场景。家长可以此为内容,在充分遵循孩子道德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育,拉近课程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将家校合作作为教育共识
只有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深度配合,才能在道法教育的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借助道法课程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该对教师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让教师能够意识到课程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又需要和家长进行经验和成果分享,让家长意识到家校合作的作用所在,拓宽德育连接途径,提升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当中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建立家校合作的基本知识概念,针对不同学生的授课要求,向家长强调家校共育对学生行为培养规范的价值,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中。而作为家长,则需要有效配合学校来解决学生在德育层面上存在的困惑和需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巩固和加强。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参考一些学校的成熟经验,例如,很多地区的小学就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之上,积极探寻社会知识体系,组织教育专家或退休教师等为家长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解惑,让家校共同体机制能够更加稳定,实现深度运作。有些学校则组织了和道法教育主题相关的各类亲子活动,在学校的监督引导之下,让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一方面缩短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家庭教育的辅助支持功能。
(三)信息时代下的家校共育
信息时代下,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便捷。作为教师而言,如果能够利用新媒介作为技术支撑,开辟家校合育的关键渠道,就可以有效推进教育内容的深度落实。例如,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群等,家长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发布有关的教学任务或实践作业,让家长配合学生完成;同时,家长也可以将完成作业的过程录制成小视频并上传到微信群,以供教师或其他家长进行观摩和学习。
除此以外,信息平台的优势在于让教师收集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困惑或心得,在家长会或是德育座谈会等活动中共同协商教育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家长发现道法的教学效果在生活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原因在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尤其是法治层面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仅仅通过静态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了解这一问题之后,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来创设与法治有关的各类环境,精确找到教学的核心要点,发掘生活当中的法治情景,让学生对身边的法治问题进行深入而积极的探索。例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场景,让学生意识到在哪些场合能够正当行使公民的权利,在哪些场合需要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社会资源支持下的家校合作
道法课程的教育,不仅需要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的通力合作,同时还需要拓宽传统教育资源,借助社会力量为家校共同体机制服务。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且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环境本身会对个人的行为和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逐渐开阔,学生和社会的交往需求会更加突出,与社会的交往频率会更高。对此,学校可以考虑拓宽传统的课程资源,让道法课程借助社会的力量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具体来看,学校可以定期根据学期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制订阶段性的德育工作目标,一方面督促教师就课程教学当中遇到的实际性困难进行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积极向家长宣传家庭道法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德育的方式方法,后续通过各类社区实践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训工作。对学生开展道法教育不能纸上谈兵,要想真正实现道法教育目标,就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意识到自身的行为缺陷,才能找准方向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开展意识教育培训,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习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后,学校就可以组织相应的社会德育实践活动,给学生讲解革命年代的故事,然后从校外邀请一些有名望的老革命工作者到学校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等。同时,学校还可以安排清明节纪念革命英烈活动以及参观革命旧址的春游活动,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等。
在道法课程中融入家校共育,并且落实家校合作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家校共育的质量,还能够让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流程,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家校合作必然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的最有效载体之一。因此,教师需认真研究德育教学策略,加强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能够实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