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中的地理学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
2024-05-15曹志宏
曹志宏
(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 福建 福州 350400)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1]“一带一路”倡议与推行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社会经济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带动了国内与沿线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并为地理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和实践载体。教师从案例探究中发现地理科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培养优质人才。
一、“一带一路”案例在教材中的运用
1.内容结构分析
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包括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和沪教版五个版本,“一带一路”案例主要出现在各个版本的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以下简称“选必2”)的最后一章。各版本教材均用一节的篇幅专门介绍“一带一路”案例(见图1)。其中中图版结构最为详尽,使用三级标题,分别从“一带一路”提出背景、合作领域和合作意义三个方面阐述。湘教版结构最为简练,只使用了一级标题,从“一带一路”的由来和协作发展两方面来介绍案例。但其内容最为丰富,使用了11块版面来叙述,且在中间加入了大量的阅读案例。其他三个版本均使用二级标题介绍“一带一路”案例并阐述其意义。
图1 五个版本教材中“一带一路”知识结构体系
2.编写思路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对该内容的要求是“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五个版本教材都严格按课标要求,以我国援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等相关案例,阐述国家之间合作发展的意义。各版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地理背景,“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内容,“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意义。其中第一部分是知识铺垫,第二部分是认识国家之间合作发展的基础,第三部分是知识的具象表现,第四部分介绍国家之间合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教材从地缘上的联系性、资源禀赋的互补性、交通通信的联通性、经济发展的互助性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介绍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从全球、区域、沿线各国、我国四个不同空间尺度分析国际合作的意义。本节可以遵循“案例呈现—问题导学—合作探究—知识建构”的思路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自主进行探究学习。
二、“一带一路”蕴含的地理学思想
1.尺度思想
尺度思想分为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维度,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学思想。[2]“一带一路”倡议在空间尺度思想上主要体现在空间位置、空间分布两个方面。“一带一路”中的“一带”主要分布在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是横贯东亚、东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的“陆上贸易通道”;“一路”是指穿越了中国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上贸易通道”。时间尺度思想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成员国数量、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短短十年时间,成员国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拉动近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切实给沿线国家和民众带来收益和实惠。在地理教学中,尺度思想除了能培养学生准确地描述相关地理位置和地理分布之外,还能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认识地理问题。不同时期,地理事物的表现特征不同。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从时空尺度看待地理事物的成因、发展、影响及趋势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区域思想
区域思想包括区域综合和区域差异两个维度,[3]“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提出的初衷是成员国之间的资源互补和产业互助,其蕴含的区域思想主要体现在区域差异上。从资源丰富程度上看,“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能源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得区域间的资源、信息、物质和科技得到充分的流通。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区域差异对区域综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区域合作的规律和影响。
3.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贯穿地理教学的主线。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其次是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利于准确认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并利用自然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改造该地环境。在地理教学中,通过“一带一路”教学,让学生明白恶劣的地理环境、贫瘠的资源禀赋会延缓区域发展的速度,但人类可以遵循人地和谐观念对区域地理环境加以改造,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一带一路”融入地理课程教学
1.课程教学“三三模式”构建
对选必2有关“一带一路”这一章的课程教学设计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三模式”,即课程三大思想、教学三大策略。一是灵活运用区域思想、尺度思想、人地关系思想(课程三大思想)阐释地理事象;二是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内容时代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三大策略)。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需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地理教学亦需要围绕该问题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解答,既要符合该章的教学目标,又需要时刻彰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教师在分析“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及其发展影响时,需要具有区域发展的眼光,以帮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灵活地理思维和提高关键能力。对“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教师在方法实践中需要以地理学思想为指引,引导学生运用尺度思想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位置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运用区域思想学习国际前沿知识和国别地理知识,运用人地关系思想辩证地看待人与地的相互作用(见图2)。
图2 地理课程教学“三三模式”构建
2.地理学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地理学思想。新高考背景下,大部分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仍是对地理知识的传授,无法引导学生用地理学思想去认识和解释地理事象,不能达成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下,“一带一路”课程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形势,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利用区域思想拓宽其国际视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其探究国家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了解祖国为促进发展而实施的政策与措施,利用人地关系思想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国别之间或区域之间问题的能力,利用尺度思想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最终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区域思想、人地思想和尺度思想解释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并推演其发展趋势(见图3)。
图3 地理学思想融入课程教学
3.“三策并重”的课程教学策略
(1)教学资源多样化
教师要积极扩充教学资源。当前网络素材获取已经变得十分便利,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选择合适的地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任何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都有优劣。地理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把已有的地理教材研究透彻,整理出共性内容并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发展和区域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授课内容要基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对于教材中的案例,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更新。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补充中国全面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能够及时引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发展理论。[4]最后,收集和整理中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成果,建立体现出中国智慧的地理资源,丰富地理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2)教学内容时代化
教学内容要注重时代元素的融入。对照课标要求,重塑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到时代元素覆盖整节课堂和所有知识点,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全面且透彻地了解该倡议发起的时代背景,利用尺度思想阐述其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大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一带一路”成员国及其数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作出相关调整,删减错误的内容和调整陈旧的教学内容。例如,鲁教版教材中该章节的课堂引入案例是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案例是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均属于陈旧的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际大环境背景和取得的相关成果进行替换。
(3)教学手段多元化
地理课程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教学目标,采用专家授课、学生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例如,邀请地方党校政府官员或学者进行“一带一路”建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热点事件和问题开展分析与研讨;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国际性问题开展翻转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与辩论等。课程教学实现教师授课、翻转课堂、分组研习的有机结合(见图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的引导作用。例如,针对“意大利为何想退出‘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对“意大利为何想退出‘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是否给沿线国家带来环境问题”这一主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一手资料。在收集整理地理信息、解释地理事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对“一带一路”地理信息的表达,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直观感受,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最终达成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育。
四、“一带一路”案例地理教学误区
1.以地理学科为教学主体
共建“一带一路”具有时代性和政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着重强调地缘政治影响,侧重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解读课标要求,明确课标要求的重点是“国际合作的意义”,而非“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带一路”倡议,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服务于相关国家战略,并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地理学家在气候变化与地缘格局、世界海洋经济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关。
2.以“三大问题”为培养方向
由于教学水平的差异,教师对“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一,对知识点重难点的判断不准确,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大问题,通过“三三模式”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