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多维互动·评价促动”数字化教师培训模式的案例研究*
2024-05-15朱雪梅
朱雪梅 郭 琤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前言:教师培训数字化转型变革的时代召唤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拉开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幕。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新时代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基层执行者。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在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1]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进一步规定了教师数字素养在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要求。[2]由此可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数字化,已然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培训是在职教师提升核心素养、转变教育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因此,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提升工作,关乎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然而,目前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普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修方式以传统的接受式为主,二是对研修效果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研修内容脱离学习者的实际需求。[3]因此,切实改进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做到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培训质量的可视化,是当下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课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回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新需求,教师培训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方式与新技术,构建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
SPOC(Small Personal Online Course)意指小规模、定制化的在线课程。SPOC平台不仅可以作为教师在线培训内容的载体,也可作为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虚拟空间,同时具备测量、评价与管理功能。“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dili.edu-by.com)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持研发的数字化课程与教学系统,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成的开放、共建、共享的虚拟学习空间。
基于SPOC平台的线上自主探索与线下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按照“线上—线下—线上”“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引导—内化—创造”的组织逻辑,协助学员开展自适应的探究性学习。[4]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克服培训周期短、无法充分交流等问题。利用SPOC平台能保障后期跟踪指导,满足培训结束后学员继续学习的需求,巩固和转化研修成果,确保学以致用。同时,SPOC平台还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优势。
二、案例:基于SPOC平台的数字化高中地理教师培训纪实
202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针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项目,并委托南京师范大学承办“2023年乡村振兴·新时代高中地理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子项目。来自全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3个县、涵盖18个民族的120余名学员参与了为期一周的培训活动。
该培训项目由本文第一作者朱雪梅任首席专家。项目工作团队秉持“学员中心、成果导向、任务驱动、评价先行”的理念,基于“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组建虚拟培训班级,设计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培训方案。
1.基于“地理云课堂”开展需求调研,明晰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
参训学员的年龄、学历、教龄、所在地区等基本情况差异明显,对培训的需求与期待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培训开始前一周,项目团队通过“地理云课堂”发放调查问卷,就学员的自我评价、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待提升的相关能力等进行了调研,并基于调研结果改进了培训方案。
项目团队综合需求调查及前测结果,确定如下培训目标: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时代背景,结合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课堂实录案例、素养测评试题,通过专家讲座、沙龙研讨、研学旅行、项目式学习、工作坊等研修方式,深度诠释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高考,更新参训教师的教育理念,拓展其地理专业新知识,完善其地理新课程知识结构,提升其地理学科专业素养、课程实施能力及教科研能力。
项目设计了四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力图创设真实情境,回应教学问题。其中,模块一为地理专业理念转变与师德提升,通过国家级名师经验分享、学员沙龙,诠释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内涵以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学员立德树人的使命感。模块二为地理学科发展与专业素养提升,侧重于地理学科专业理论和前沿动态的介绍,研讨高中地理新课标与新教材对专业素养的要求。模块三为地理课程实施与教学能力提升,侧重于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育人方式转变,主要包括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核心素养测评等专业能力提升,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结合理论与实践。模块四为地理研学旅行特色课程设计,依托江苏省地理课程基地与大运河博物馆,帮助学员掌握设计地理研学旅行方案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路径。
2.基于“地理云课堂”创设真实情境,组织人机协同的混合式研修
培训过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线下集中面授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方式。相关课程的实施围绕地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法、新测评等。
线上课程依托“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提供“以学习为中心的地理教学设计”等9门数字化课程,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课例。培训教师基于“地理云课堂”创设与现实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的任务情境,提供具有矛盾冲突的教学场景视频。学员围绕“我心中理想的地理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方法与路径”等研讨主题,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
线下课程邀请地理教育领域的高校学者及地理教研员、特级教师开展讲座。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地理云课堂”的“公告”“介绍”“讨论”“答疑”等功能,与专家、同伴积极互动,分享经验、探讨教学难题。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学员与专家之间、学员同伴之间、学员与网络环境之间形成了多维互动,实现了深度交互学习。
3.基于“地理云课堂”展示评价任务,开展数据驱动的表现性评价
基于任务驱动、评价先行的培训理念,培训教师预设了团队合作任务与学员个体任务,并依托“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提前发布培训任务与评价标准,以增强培训的引领性。项目团队按学员地区分设12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完成研修简报,并在“地理云课堂”上传、交流。学员个人研修任务包括撰写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地理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以及完成各类调研问卷。
培训的考核评价分为反思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满意度调研四个维度。其中,反思性评价,即在培训过程中从参与程度、兴趣、收获等方向进行总结、撰写研修心得,提交课程平台后,项目团队择优在结业典礼上交流。过程性评价,即项目团队根据学员参加研修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培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研修简报创作等。终结性评价,即学员在培训结束时在“地理云课堂”平台的虚拟教室中提交高中地理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满意度调研,即项目团队通过问卷,搜集学员对本培训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信息,便于今后改进培训方案。调查结果显示,学员的总体满意度为95.94%,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师资力量、培训效果等八个维度的分项满意度如图1所示。
图1 培训满意度调研分项结果(单位:%)
学员最终的表现性评价构成及权重如下: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调研参与各占10%,研修简报占20%,研修心得占20%,教学设计占30%。所有学员的综合成绩均超过了60分,顺利获得结业证书,其中,总得分排名前20%的学员为优秀学员。“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是体现学员表现性评价成绩的主要工具,每位学员均可在个人学习中心获得在线学习日志、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分析数据。
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依托“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构建“问卷—反馈—回应”评价机制,鼓励学员参与问卷访谈调研,在虚拟班级的“评价”区进行学习反馈。问卷中的问题均得到了学员们的积极反馈。多位教师提出需求,希望继续开放“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使其成为所有学员未来加强交流、持续学习的平台。
三、数字化教师培训“三动”模式:任务驱动·多维互动·评价促动
通过“2023年乡村振兴·新时代高中地理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实践尝试与检验,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学习理论,本文总结和凝练出数字化教师培训的“三动”模式。
1.任务驱动:研发教师适切性需求的项目式培训课程资源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以及对教师素养要求的提高,地理教师培训规模日趋扩大,参训人员覆盖面广,参训人员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教育背景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地理教师培训既要符合国家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参训者的需求。线上自主探索与线下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为其提供了可行途径。
首先,以专家讲座为主的传统线下培训模式仍不可或缺。它是由政府主导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行动路径,是强师行动计划统筹安排的主要方式。同时,有意义的听讲与交流研讨不但有利于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同伴之间的深度交互,满足参训教师加强外界交流的需求,还有利于及时捕捉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形成即时反馈。
其次,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化需要线上课程的辅助。培训课程应立足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提供定制化的线上课程资源,使参训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与探究,并结合专家的线上指导,完成线上自主探索。
从学习认知理论来看,SPOC平台是项目式学习的良好工具,它使每个学习环节的结果都能被可视化表达。[5]同样,SPOC平台是线上线下培训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也是项目式学习开展的虚拟空间。它能够完整地呈现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地理培训的项目式学习可按“明确探究项目—设计项目研究方案—引入知识原理与学习素材—开展项目探究活动—展示项目研究成果—交流与评估项目质量—改进与完善项目成果”的流程开展。本案例的三项研修任务均基于“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进行全流程组织、展示与交流,使得研修过程被“看见”,研修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
2.多维互动:进行虚实空间融合的人机协同深度交互学习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在个体参与的实践下,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和群体合作与互动。[6]教师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同伴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交流,调动参训者主动参与、多维互动,能有效促进参训者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SPOC平台为师生交往提供了良好渠道,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实现三个维度的深度交互学习。
第一维度,专家与学员的交流。师生借助“地理云课堂”SPOC平台互动交往,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形成以学员为中心的个性化的移动课堂。与传统培训方式相比,其优势是学员的交流更加灵活、自由,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参训地理教师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每个人均有表达见解的机会。[7]
第二维度,学员与学员的交往。学员之间的交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主动设问型,即将自己的思考与疑问,借助平台发起“讨论”话题,或直接“提问”,吸引其他学员参与讨论。如培训案例中,学员提出了“如何在核心素养下落实大单元教学”等43个问题。二是被动型,通过参与“讨论”“答疑”进行学员之间的交流。
第三维度,学员与环境的交互。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大脑会通过身体性质、感觉和方位等来认知世界。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要想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就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在其大脑中形成神经回路,使其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实现学员与环境的交互,需要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培训主题,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让学员真正参与其中,感悟和发现环境中的新元素,并与自身的经验进行对比,从而产生新的认知。
3.评价促动:开展标准导向的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活动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8]这也为教师培训的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借助SPOC平台的数字画像功能可实现学员学习质量评价的数字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本案例将评价工作融入教师培训的全过程,开展标准导向的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以此提高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其被动参与的心态。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教师培训。运用逆向教学设计的方法,以培训目标为起点,设计可测的评价任务,开展学员评估和培训活动,促进目标的实现。如案例所述,项目团队先设计预期的培训目标,依据目标设计评估方法,最后设计具体培训活动表现性评价任务以达到预期培训结果。在培训初始阶段,培训教师向学员展示评价标准,以项目式学习课程为推手,促进学员参与活动及自主提升,从而实现“评价促动”。
培训教师需要实时、准确地收集学员的相关表现与成果,以具体数据支撑评价工作。这就需要SPOC平台集成的“教学评研管”五位一体功能,其中“评价”渗透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实现学员学习质量数字化评价的数据大致有三大来源。一是在培训过程中由移动终端与SPOC平台直接捕获的数据,如签到信息、学习时长、活跃度等日志数据。二是通过语义分析、行为分析形成的智能化数据,如“讨论”“提问”“笔记”等功能区所记录的实时性、动态化学习数据。三是在线作业、检测等生成的考试分数,例如培训教师通过平台发布测试卷后,学员提交的客观题可由系统自动批阅,主观题可由培训教师在线批阅,平台动态完成测试数据的筛选、分析,并呈现多样的可视化统计图表。通过综合分析上述数据,平台能够对参训人员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给予可视化反馈,提高其参与度,帮助培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扭转单向传输的弊端。日益成熟的数字化环境将打通培训过程中的各级各类数据,将教与学的行为过程和关系赋值量化,形成基于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反馈与决策,从而实现精准施训。
综上,构建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推进教师培训的数字化转型,是对国家强师行动计划、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计划的积极响应,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有效提升参训教师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基于SPOC平台的“任务驱动·多维互动·评价促动”数字化教师培训新模式,有待在未来的地理教师培训项目中进一步实践与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