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轻风托纸鸢,扶摇上青天
2024-05-15宁志浩
宁志浩
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风筝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
绘制风筝
说起风筝,不得不提到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到明清时期,放风筝在民间开始普及,潍坊民间精湛的风筝扎制工艺和高超的放飞技巧盛行。再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这一时期,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为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记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2006 年,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因此有“十个风筝九个蝶,九个蝴蝶九个新”的说法。
杨红卫女士是潍坊“风箏王”杨同科的孙女,“杨氏风筝”第十五代传人。据杨红卫女士介绍,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四种技艺来具体表现的。风筝架子的扎法各有不同,但前期都需经过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弯竹条等必要准备。一般来说,艺人们只要掌握了硬翅风筝、软翅风筝的基本扎法,就能熟练变化出不同样式。绘画构图与色彩搭配最能体现潍坊风筝的地域特色,手艺人们多以块色为主,重笔浓抹,鲜明彰显了民间艺术对色彩和色调的追求。糊风筝也很有讲究,要根据风筝的形状确定裱糊材料。比如,糊蜻蜓风筝用绢,因为绢比纸透,制成的蜻蜓翅膀更栩栩如生;糊龙青鱼风筝时尾部用绸,放飞时便于迎风抖动,形象上也更加肖似。放风筝的线和绕线工具虽是附加物,也需要精准搭配,如放小风筝要用“缝衣线”,放大风筝用“麻线”等。
在长期发展中,潍坊风筝形成了多个流派,艺人们充分发挥艺术特色,将画印结合技术应用于风筝扎制,把风筝的民俗文化不断推向了新的高度。随着一些高水平画家的加入,潍坊风筝中还出现了形制高雅、有文人风骨的类型。一批艺术名家将国画技巧融入风筝的绘制中,兼工带写,形神兼备,给风筝绘画增添了丰盈的形象和别致的面貌。以文人画家为主绘制的风筝被称为城派风筝,这类风筝精工细作,不但可以放飞,还常被文人雅客作为室内装饰品或收藏艺术品。
随着时代发展和工艺演进,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不断丰富和改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赋予现代风筝题材多元、造型奇巧等时代特色。除了龙、鹞、燕以及“刘海”“童子”等民俗气息浓郁的风筝作品广受欢迎,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上,“骆驼”“汽车”“火箭”等许多大胆创新之作吸睛无数,被人们赞为“万物皆可潍坊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