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4-05-15杨静
[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结出的宝贵历史经验,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揽“四个伟大”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其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取得了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刻理解伟大斗争的时代内涵,把握好斗争方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历史主动精神争取在未来取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关键词]新时代;斗争精神;生成逻辑;时代内涵;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4-0016-0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XZKT23ND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静(1989—)女,河北衡水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领域研究。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与“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并列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写入了总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为全党不断取得伟大斗争新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根本遵循。
一、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生成的三重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和以其为根本指南而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最终发展起来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1]219。因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是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斗争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
1839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博期间,首次阐述自己了斗争观:“如果这个时代以伟大斗爭为标志,那它是幸运的。”[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揭示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矛盾必然就有斗争。从哲学层面讲,斗争就是通过解决矛盾和冲突,不断促进客观事物和人类社会发展创新的过程,而斗争精神就是在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的主观能动和坚韧意志。关于为什么要进行伟大斗争,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主义不但指引着人们从本体论的角度认识世界,还成了一种能够改变世界的工具。无产阶级政党就是要不断扬弃陈旧落后的事物,打破一切妨害社会发展的壁垒,推动引领时代浪潮、代表生产力前进方向的新生事物发展壮大,通过斗争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革命性和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当前以及未来所进行的伟大斗争恰恰是对马克思所开辟的人类解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二)百年奋斗历程的丰富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继承者和创造者,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充满艰辛的斗争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斗争。”[4]正是坚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斗争精神,领导人民群众清除国内外的反动势力,通过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涌现出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时也是其斗争精神的生动展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下,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革命不仅要进行阶级斗争,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生产力方面的斗争才是最本质的斗争。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厘清斗争形势,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使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稳步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新时代必须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时代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精神特质和宝贵经验,历经百年传承,越来越散发出时代的光芒,并且逐渐由少数先进分子的品质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意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远大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揽“四个伟大”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现实逻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开拓进取,实现民族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党中央对当前的执政形势仍然有着清醒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5]。在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6]。中国共产党统揽“四个伟大”纳入了十九大党章,它是一个有机统一、互相联系并且相互作用的整体,从先后排序中体现出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意义:其中“建设伟大工程”是基本保障,“推动伟大事业”指引了方向和前途,“实现伟大梦想”是最终目标,而“进行伟大斗争”是激励前进动力的手段,是推动另外“三个伟大”的动力源泉,这就对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精神面貌提出了客观要求,那就是必须坚定斗争意志,不断弘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能力。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伟大斗争的时代内涵
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潮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时代背景进行着相应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发扬斗争精神,进行前所未有的、新的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诡谲、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应对党内重大危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这一时期要进行的伟大斗争同样具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
(一)从世情来看,新时代伟大斗争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党中央面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所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判断,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心怀的第二个大局。当今世界,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众多不确定性,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解体,国际多边合作日益陷入困境,各发展中国家逐步崛起,西方的发展方式、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受到广泛质疑。面对当前的世界局势,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伟大斗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二)从国情来看,新时代伟大斗争要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也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过渡到了一个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阶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不但对物质和文化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有了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发展和提升。人民群众对这些美好生活的要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主要就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从进行伟大斗争的角度而言,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的第一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当今中国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改革发展方面所面对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艰巨。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在目前所要进行的“伟大斗争”中,我们党和国家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上,而不是其他任何外部的事情上。
(三)从党情来看,新时代伟大斗争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6]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成长,为了摆脱历史周期率,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从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到十八大以后的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一次又一次地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的病症。这种自我革新、自我纠错的魄力和能力,在人类历史上、在世界政治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因为长时间的和平发展环境,党内的一些人渐渐失去了斗争的意志,这使得党面对着许多尖锐而严峻的危险和重大的考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振聋发聩地号召全党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引领,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继续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前所未有的新的伟大斗争。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斗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
进行伟大斗争,方向决定前途,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这是根本原则问题,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凡是”,也就是凡是与削弱党的领导、歪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些重大原则问题相关的风险挑战,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寸步不让、寸土不让,毫不动摇、毫不退缩,与之开展坚定不移的斗争并确保取得最终的胜利。同时,在坚持斗争方向的问题上,要牢牢铭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理解“为何斗争”和“为谁斗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斗争始终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因此必须矢志践行“人民江山论”,和一切不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割裂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人和事做坚决的斗争。
(二)坚定斗争意志、涵养斗争精神,做到敢于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1]223在两个大局面前,特别是在世界形势发生巨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十年里,发扬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作风,敢于出击、敢战能胜,攻克了很多久拖不决的问题,完成了很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任务。以强大的战略定力,推进了东海、南海问题的解决,对台湾地区进行了立体封锁的实弹演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时代在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永远不会改变。新时代新征程,各方面的复杂斗争将长期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因此,在重大问题上,在矛盾冲突面前,要勇于亮剑,在豺狼虎豹、惊涛骇浪面前要挺身而出。坚定斗争意志首先要进行思想淬炼,加大理论培训、夯实理论基础。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坚定斗争意志还要增强实践锻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一些干部最缺的是实践经验,特别是缺少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的经历”[1]224。到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进行实践锻炼,对于党员干部个人成长、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增强斗争本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其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二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三)增强斗争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做到善于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战斗”[1]223,斗争不仅表现为一种精神和意志,也体现为具体的方法和艺术。宏观战略上,一是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从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高度总结的“三个务必”,始终居安思危,心怀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增强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保持战略定力,只有忧患意识,没有应对和化解风险的高招也是不行的,只有两者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在斗争中取胜。二是要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要处理好“两点论”与“重点论”之间的关系,在作出战略判断与战术决断时要分清轻重缓急,运用主要力量着重处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要有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学会弹钢琴。三是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固然是前进道路上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但是斗争仅仅是方法和过程,而并非目的。进行伟大斗争的目的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世界大同。因此,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价值目标,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朝着解决实际问题去。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基本规律为基础,在具体的战术上提出: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做到有理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掌握斗争的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要灵活多变;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时、度和效果,适时地对斗爭方式进行调整;必须把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所有的积极因素都动员起来,在斗争中求统一,在斗争中求合作,在斗争中求双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4.
[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