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2012—2024年):战略考量与展望

2024-05-15齐梦瑶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反映出了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破除“国强必霸”逻辑的战略考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理论突破阶段、实践创新阶段和战略整合阶段,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并展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自主性与人民性相适应的特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意识形态转变和国家安全问题等挑战,在未来的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平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把握“德法共治”的原则,贯彻国家安全战略,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继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评估;国家战略

[中国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4-0038-05

[作者简介]齐梦瑶(1992—),女,河北保定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但仍然集中于历史视角和党史研究视角。作为党和政府对于国家发展的最新战略擘画,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对其进行战略评估,从而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未来指向与重大意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考量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将党的群众路线优势转化为治理动能,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程度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是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也进一步促进了生态领域的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更好地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等问题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2]。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考量

1.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主要是科技革命及政治革命,本质特征是资本家对于生产资料的垄断和对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占有。因此,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以资本主义逻辑为基础,通过剥削或掠夺的方式使得少数人获得现代化的最终成果,其现代化的模式是少数人的、精英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路径,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驱动力,现代化的成果也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同时,与西方通过殖民、掠夺其他国家从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为主要途径。此外,西方的工业革命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等巨大社会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创新地提出了可持续的理念,从源头和起点处规避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为后发式的现代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2.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而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同时结合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原则与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在所有制形式、权力归属、本质特征、发展目的、发展方向、思想凝聚等方面一系列质的规定性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具优势。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港珠澳大桥、北斗系统、“天眼”探空等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上取得突破,在防灾救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领域也得到重要体现。这种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面积极性的现代化道路,为快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也在发展过程中凸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3.破除“国强必霸”逻辑。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凸显,国际上对于“中国威胁论”的论断层出不穷。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推动高质量“一带一路”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充分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与形象。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目标,即追求的应当不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发展,而是全体、整体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是传统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国家追赶世界前沿水平的过程,而且是在国际视野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鲜明确立起现代化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始终如一的目标来加以追寻和构建[3]。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阶段

(一)理论突破阶段(2012—2016年)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后,党中央开创了一个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时代,并提供了战略布局和突破论述。

首先,“科学发展观”在这一阶段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站在历史高度和战略高度,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作出的新论断。其次,现代化发展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突破性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现代化的整体布局中,并且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要贯穿全过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突破进展。再次,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作出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为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治环境和条件。最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新发展理念。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二)实践创新阶段(2017—2021年)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部署下,中国在依法治国、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作出了实践创新。首先,党和国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5]。此外,还编纂完成了《民法典》,推动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发展。其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党和国家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2020年,全国832个县脱贫,实现了全部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6]。在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情况下,乡村振兴聚焦盘活资源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等,为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进路。最后,中国宣布中国力争分别在2030年、206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指出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大国担当。

(三)战略整合阶段(2022—2024年)

2022年,党和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战略整合,通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将党从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创新的同时,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两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等理论进行了整合,同时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成果进一步加以提炼,形成了科学的、全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将为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和理论依据[7]。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展望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特征

1.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特征,既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经验,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意义,也立足世界舞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内容上和意义上都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统一的重要特征[8]。

2.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发展、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和而不同”等理念。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同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和时代发展的规律,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新理论、新范式、新话语的重要场域[9]。

3.自主性与人民性相适应。现代化有两种类型的途径,一种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演进式现代化,一种是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构建式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主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党情、国情、民情、社情结合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人民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导向。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围绕的是解决“人”的需求和发展,也要求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大程度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现代化成果。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8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4,城乡居民的收入仍有较大差距。其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上表现尤为明显,2022年广东、江苏等省份的GDP总量均已超过10万亿元,而西部部分省份和自治区的GDP总量仍不足1万亿元。产业发展方面也存在结构不平衡的问题,202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是5.9%、33.9%、60.2%,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大体占22%左右,表明了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包括农业产业比重和就业比重不均等,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产业劳动力的边际报酬不均等,以及因此导致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0]。

2.发展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充分指社会在纵向或深入发展中,存在工作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中的质量、效益、效率的不足和匮乏[11]。在改革推进方面,产业结构的改革转型升级还不够全面,针对市场垄断、知识产权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并没有形成的相应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12]。在创新驱动方面,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高校有效专利产业化率长期在3.9%上下,而美国的科研转化率则长期维持在50%以上[13],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产学研链条尚未打通。在对外开放方面,中西部尤其是在西部边疆对外开放仍有着较大的发掘潜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改革自主权和建设仍需探索,对外开放过程中各产业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有效运转良好的体系[14]。

3.意识形态问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建,公共事务的复杂性逐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的同时,极有可能出现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疏离,也容易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利益集团、市場等操控造成意识形态的僵化[15]。另一方面,西方的意识形态仍在持续对中国进行冲击,在人权保护、生态保护等关键议题方面甚至存在攻击和诋毁,全球化、信息化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社会化、政治人格塑造造成了挑战和冲击。

4.国家安全问题。近年来新冠疫情的暴发、俄乌冲突带来的地区局势紧张都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在政治、国土、军事安全方面,西方国家仍在实行战略遏制。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的过程却滋生着混乱。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的过程中,外部军事威胁和内部政治转型相互耦合,给我国国家安全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展望

1.进一步平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多元主体形成了复杂网络,单一的集中调控体制难以满足新涌现的利益主体和阶层提出多种多样的诉求,同时地方也难以负担日益多元的群众需求。因此,实现集权和分权之间的关系平衡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路径[16]。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曾经经历“集权型”和“分权型”的现代化,而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要统筹平衡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其根本是国家引导下各方力量的多元治理,各项权力在国家层面的汇聚,由国家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和关键决策;也要把握分权的要素,确保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国家治理中[17]。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要坚持党的领导,通过运动式治理、党建嵌入等方式使得中央的权力监督能够直接嵌入地方,也要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理资源划分,制度化分权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事权以及合理的政治资源,形成制度化的民主监督的路径,防止地方权力的腐化、滥用[18],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在依法治国战略的基础上把握“德法共治”的原则。首先是将中国式现代化中“以人为本”的根本特征融入依法治国的战略中,在立法等环节中提高公民参与性,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方式建立“良法”,形成具有共识的公共价值观[19]。此外要进一步做到秉公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将“法治”立于基础,将“德治”作为协同治理的方式,最终实现“良法善治,法德并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制度基础和方法原则。

(四)坚定不移贯彻国家安全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要求中国进一步提高国家安全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系统认识国家安全问题和统筹各方安全利益,兼顾不同安全领域的需求,合理评估国际大势的变化并适时调整安全战略,从而达到有效的安全治理[20]。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敏锐洞察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为健全中国的国家安全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关注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可能带来的领土争端、海洋权益等国家安全威胁。同时进一步在国内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在政治、军事、社会、经济、信息、生态等多领域建立好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完善国家安全体系、思想理论、法治建设、战略筹划、教育机制等系统安全保障方式,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安全问题提供实践路径和基础保障[21]。

(五)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是一个“文明扬弃”的过程,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过因现代化生产力导致殖民地出现“低度发展”或者“边缘性发展”等[22]。首先,继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致力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经济和全球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成为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其次,要提供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坚持“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23]的理念,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促进全球治理的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甚至重塑全球治理的新范式。最后,进一步突破文明桎梏,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共产主义文明为趋向,进一步推广“和平、发展、公平、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打造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理念,在世界舞台上营造人类文明的全新途径[2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1(1).

[2]张进财.“中国之治”的全球治理意义[N].光明日报,2022-08-08(6).

[3]欧阳康.从思想引领、价值坐标、制度优势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EB/OL].(2022-10-18)[2024-01-08].https://socialism.bjwlxy.cn/info/1006/1578.htm.

[4]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EB/OL].(2021-02-28)[2023-12-25].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2/28/c_1127149319.htm.

[5]姜喆,袁和静.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依宪治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甘肃理论学刊,2022(5):15-22.

[6]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2021(6):4-8.

[7]宋学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历史逻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4):82-89.

[8]徐艳玲,贺方彬.中国道路:世界性与民族性双重维度的观照[J].理论探讨,2014(4):5-9.

[9]马玉婕,宗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质[J].甘肃政协,2022(1):11-15.

[10]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EB/OL].(2024-01-30) [2024-02-25].https://data.stats.gov.cn/tablequery.htm?code=AD03.

[11]左腾飞.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12]蒋永穆,周宇晗.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0-28.

[13]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EB/OL].(2023-01-21)[2023-07-15].https://www.cnipa.gov.cn/module/download/down.jsp?i_ID=181043&colID=88.

[14]杨继瑞,康文峰.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1-84.

[15]杨冠琼.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5):35-36.

[16]常士訚.中国族际政治整合中的集分平衡与府际关系优化[J].领导科学,2013(2):13-16.

[17]林辉煌.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三波[EB/OL].(2022-11-24)[2023-11-13].https://view.inews.qq.com/qd/20221124A02P3P00?refer=wx_hot.

[18]王沪宁.集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27-36.

[19]李煜.新时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理论探赜[J].新经济,2021(9):18-22.

[20]贾庆国.对国家安全特点与治理原則的思考[J].国际安全研究,2022,40(1):4-25+155.

[21]王妍妍,孙佰清.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演变历程、内在逻辑与战略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21(4):156-163

[22]KnoxPL.TheEuropeanexperience:Ahistoricalcritiqueofdevelopmenttheory[J].1986,21(3):118-119.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0.

[24]黄智春.“大历史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逻辑与发展进路[J].大连大学学报,2022,43(6):102-109.

责任编辑:祁欣欣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新境界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建构创新强国的中国艺术设计发展战略与策略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