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伟大创新
2024-05-15陈蔷微王常柱
陈蔷微 王常柱
[摘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词汇,即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本质内涵体现在 :以关键性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为驱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发挥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跃迁。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质生产力理论在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产业创新的载体作用和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三个方面作出了重要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对于开拓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4-0032-0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18BKS0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蔷微(1989—),女,山东聊城人,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王常柱(1965—),男,山东泰安人,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伦理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快速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生产力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加速演变的新时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关系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度和走向。基于此,阐明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所做的创新具有的重大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本质内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生產力迅猛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质生产力是以关键性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突破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人才培育为支撑实现我国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的迈进,它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
(一)以新技术为驱动力,锚定关键性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生变革的关键变量。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它在以新技术引领新产业集聚方面有着显著优势。所谓新技术,是从劳动资料的角度超越了传统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锚定关键性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从而推动生产力变革和跃迁的技术。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新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新技术的突破。近几年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大多都在前沿新技术领域,这是科技创新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指数级增长,而且引发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改变[3]。其次,经济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突破。新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技术一旦转化成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自18世纪机器大工业以来,资产阶级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加起来还要多的生产力[4],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技的进步来推动实现的。面临我国高质量发展存在卡点瓶颈的问题 ,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77。在创新集聚的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取得新技术突破,哪个国家就能获得发展的新优势。最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新技术的突破。世界经济动荡变革的新时代,新技术的突破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补齐我国的产业“短板”。在优化生产要素方面,通过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新技术除了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加快产业绿色化转型,还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和智能化转型,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而弥补我国在高端化产业链中的不足。总之,新技术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具有重大作用。
(二)以新产业为载体,依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优势
产业作为生产力变革和发展的载体,是经济之本。关键性核心技术和颠覆技术取得的突破需要依托产业才能落地并释放出发展新动能,新产业是实现我国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跃迁的必要载体。所谓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以及以类脑智能和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6]。
改革开放后,我国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在全球贸易中取得巨大发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低成本的优势正逐步丧失,这就迫使我国必须加快从传统资源依赖型向产业链高端转型,更加重视培育发展新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其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产业具有不断更新迭代的发展趋势。新产业不是停滞不变的,它是动态发展的。20世纪,石油和钢铁是大多数国家的新产业。但是进入21世纪,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取代之成为新的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未来世界会因关键性颠覆性技术而产生更“新”的产业是显而易见的,新产业不断变化的趋势不会改变。其次,新产业以战略引领力塑造发展的新优势。新产业不仅仅是新兴产业,更要站在科技前沿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战略带动作用。在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与国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新产业的竞争,可以说在大国博弈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可以出击的“拳头”,未来产业就是可以形成强大出击力的“拳头”,二者代表的新产业能够发挥强大的头雁效应,引领着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深度持续发展。最后,新产业在当下主要体现为数字产业。虽然我国的数字产业还存在着新型产权和产品标准规范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数字生产力”,数据已经成了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数字产业规模发展迅猛,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数字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41.5%。数字经济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要素资源,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三)以新人才为支撑,实现科技创新,蓄积发展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7]。作为最主要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新人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能级,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资源。所谓新人才,是区别于传统劳动工人的知识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除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之外也具备更高的素养和能力,是实现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蓄积新动能的主体保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所蕴含的新知识和新理念被逐步推广,新一代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一方面,从高素质劳动者总量看,2023年我国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约2.18亿人,十年来的在校研究生人数已从179万人增长到388.3万人[8]。另一方面,从科技人才的层次看,截至2018年,我国的科技人才总数已达10150余万人,规模总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的科技人员在39岁及以下的人数超过了总量的四分之三,年轻化程度相对较高[9]。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人员结构有了极大提升和改善,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主体保障。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5]119。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依靠人才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较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在过去的十年里,劳动者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无论是所占比重还是增速都是比较低的,例如,2011年劳动者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是17.42%,到2021年下降至14.24%[10],这说明我们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短板和着力点。随着人才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快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人口红利”转变才能更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关键的主体保证。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独特优势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世界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把握历史主动性的视角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整合科技創新资源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凸显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11]。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无论传统制造业、人工智能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都是由科技创新引发了产业变革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跃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经济转型交汇期,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束缚,关键要靠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对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突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理论将科技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关键性颠覆性核心技术,用以增强发展新动能,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它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抓住了科技创新也就抓住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已经在量子信息、北斗导航和新能源汽车等科技攻关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跃迁。其次,阐明科技创新与各生产要素的融合趋势。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干预和渗透逐渐加深,使得这三个要素更加紧密结合呈现新样态。首先是劳动资料的“新介质化”。劳动者在利用劳动资料进行创造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在改良和升级劳动资料的结构和运行等方面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劳动资料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变。其次是劳动者的“高素质化”。科技创新丰富和完善了劳动者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渠道与模式,在支撑劳动者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是劳动对象的“新形态化”。进入21世纪,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展物质生产、社会交往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创新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生存空间发生了极大的延伸与拓展,从而形成了劳动对象的新形态。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重视产业创新的载体作用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经济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催生了新产业新模式,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的不仅仅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以产业结构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相较于以往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更加重视产业创新的载体作用。首先,强调了产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应用作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5]97。科技创新的载体是产业,离开了产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无法落地也就无法发挥其效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水平,把实验室里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用四方面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把书面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实现产业创新,引起社会生产生活发生改变的重要环节。其次,指明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产业创新要实现的是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转型升级。在高端化和智能化方面,我国的制造业虽然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仍然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在基础支撑和高端产业装备的共同加持下实现产业领域的升级。在绿色化方面,加快绿色低碳的相关技术攻关,以新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设备改造和工艺革新,是实现我国产业绿色化发展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12]。最后,肯定了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靠的不是一个产业“打天下”,需要的是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整体的迭代升级。之前的产业升级只是重视科技这一个“点”的发展,而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则从整个“面”的角度出发,更要求在产业的完整性和现代性上面下功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生产效率、附加值和环境保护上,将全方位的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
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来实现,人才正日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积极培育创新人才,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7]。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新质生产力理论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育工作,强调创新人才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首先,明确创新人才对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要靠人。新时代的人才更加聚焦专业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作为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工作在全局工作中具有优先级和战略性。新时代人才的核心要务是全力攻关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是等不来靠不来的,凭借人才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集中资源把人才的引领作用落到实处,方能为我国的创新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主体保障。其次,明确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新的生产要素中,各类富含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是进行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在一些尖端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要逐步打破技术垄断,缩小技术代差,必须要有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作支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牢牢掌握国家科技创新主动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攻克各类“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驱动要素。最后,明确建设完善的科技人才体系。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需要有规划地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从而造就一大批素质过硬且结构适宜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对承担重点研究工作的科技人才,不但要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还要扩大对优秀科技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从而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演化中能级的质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生产力新质态,它具备更丰富的发展内涵、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而且指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在引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上具有重大意义。
(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石,以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当代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的伟大创新。
新质生产力理论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而且在发展理念上深化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首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质量理论。质与量是生产力的两个方面,根据以往生产力发展的历程来看,如果只是单纯的发展生产力的量但是缺乏质的提升,很难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理论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出发,既指出了新质生产力有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也提出了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培育竞争新优势,从而通过增量和新质的共同作用,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积蓄新动能的逻辑思路[13]。其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要素理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多样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内涵也在不断演变深入。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将“知识、技术、数据”[14]引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从而丰富了生产力的要素理论。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对传统意义上劳动者内涵的延展,劳动者不仅有体力劳动者,也有从事科研活动等脑力劳动者,而且脑力劳动者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从而深化了生产力的要素理论。最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马克思指出分工是提升生产力的基本方法,然而随着分工的细化,劳动者的异化问题同样突出。新质生产力理论从区别于传统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转型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实现生产力跃迁的途径,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
(二)指明了中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5]。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和实践需求对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总结概括,可以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立足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抓住发展新机遇,构建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战略突破口。首先,明确了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经济的新优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必然趋势。之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这就造成了产品附加值和专业性低的发展困境。随着全球产业链和竞争格局的改变,我国之前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已经走不通了。面对这些问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方能更好地引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指出了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高质量发展着重强调自身内在的发展。从外部看,西方国家正实施降低对我国的出口依赖和产业链的“去中国化”;从内部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经济增速放缓。以上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受阻。“打铁必须自身硬”,在质量、效率和动力的重重变革中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作用,下好产业布局的“先手棋”,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稳步前行。最后,阐明了高质量发展需要逐步来实现。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其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产业基础薄弱、新产业成长的周期长、发展不确定性大等问题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开展顶层设计,在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把新质生产力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才能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随着大国博弈的日益激烈,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剧,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的核心问题。在现代化的赛道上,西方国家占据了先发优势,但现代化的模式不是定于一式的,我國虽是“后来者”也同样具有发展潜力和空间。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逻辑必然性,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国家贫富分化的现代化模式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建设现代化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是以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的,因此当前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在传统的生产力发展无法满足社会财富的增长需要时,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来促进经济增长,如此才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压榨和掠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而中国式现代化要走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新质生产力拥有的高科技含量,可以帮助传统产业突破高耗能、高污染的困局,推动产业的绿色化、高端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从而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最后,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持续投入,但是资源不是无限的。西方在现代化道路上先行一步,较早开始工业化的西欧国家通过武力征服建立殖民地并进行疯狂掠夺,从而推进现代化进程,而新质生产力将凭借科技迭代进步的强大动力减少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有效避免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入暴力掠夺资源的歧途,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3]李彩艳.新产业革命与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8(6):68-75+12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4-02-23].https://www.gov.cn/xi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8]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EB/OL].(2024-02-29)[2024-03-01].https://www.
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1_947915html.
[9]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保持世界第一[EB/OL].(20
20-08-13)[2024-02-23].https://www.gov.cn/xinwen
/2020-08/13/content_5534435.htm.
[10]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1):31-47.
[11]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23-03-06(1).
[12]陈英武,孙文杰,张睿.“结构—特征—支撑”:一个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框架[J].经济学家,2023(4):44-54.
[13]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37-148.
[1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9.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责任编辑:籍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