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科技局打造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

2024-05-14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王歆

杭州 2024年6期
关键词:科技局杭州科技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 王歆

科技创新一刻不能等、一步不能慢。在新一轮“大兴科技、大抓创新”的热潮中,杭州亮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去年以来,杭州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为牵引,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要求,杭州科技创新依然面临着科技和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够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还需提升、区县(市)科技创新能力不均衡等问题。

今年是杭州持续放大亚运效应、阔步迈入超大城市新征程的再出发之年,“新春第一会”吹响了“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的号角。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改革是关键一招、制胜法宝。杭州市科技局将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构建“226”科技工作体系,锚定“平台+技术+企业+人才+产业”五要素和改革,打造一流的战略力量大平台、一流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一流的成果转化全链条。

强化科技硬核实力在创新高度上往“高”攀升

近年来,杭州创新实力不断跃升,连续两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4 位,连续3 年获省科技创新鼎;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实现零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8 家,位居全国第四;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 万家,连续13 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杭州聚焦在优势领域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使命,不断提升高能级平台质效,初步形成“1+2+18+7+N”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逐步挺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团”。近三年,杭州市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15.5%,高于全社会R&D 经费增速12.83%,2023 年基础研究占R&D 经费比达到10.2%,创历史新高,创新深化实现新突破。今年,市科技局将继续把握战略主动,对接国家资源,提高科技基础能力,提升创新话语权、国际知名度,争取国家创新阵营有更多杭州队伍。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体系。今年1 月,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挂牌成立;2 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开工建设。市科技局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体系对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落地,支持更多实验室和龙头企业积极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DDE 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力争大科学装置投运一个、开工一个、谋定一个。

加强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23 年,杭州设立市级2000 万元自然科学基金,对采用竞争性方式实施的颠覆性技术重点研发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目前,市科技局正在谋划建立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深化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争取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助推五大产业生态圈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力争在杭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总数、重大标志性成果总数,占全省1/3 以上。

主动承担国省重大任务。3月14 日,杭州市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成立民间国际科技创新服务联盟长三角中心,这是杭州主动参与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有力探索。市科技局将继续引导和推动领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多元主体加强合作,共同承接国省重大科技任务,争取更多企业和科研平台进入国家队。每年实施国家、省、市重点研发项目各100 项以上。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创新广度上向“新”而行

2023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今年,市科技局将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重点布局引领杭州未来发展的创新源,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实现原始创新成果的加速裂变。

全面夯实企业主体地位。3月1 日,《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目标到2025 年,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和杭州重点发展的八大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培育300 家左右新雏鹰企业。今年,市科技局将努力完善“省科小、国高企、新雏鹰、省小巨人、省领军”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升级“双倍增”和“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推动“高新企业规上化和规上企业高新化”。在目前全市研发投入强度3.86%(全省第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 万家(全国第5)的基础上,力争投入强度达到3.95%,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 家。

▲ 西湖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

全力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截至目前,杭州已成立81 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新华三、中控信息、国自机器人等“链主”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已成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战斗主力。市科技局将继续强化创新联合体建设,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杭州路径”,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通过细化主攻方向、明确创新赛道,谋划国产化替代激励机制,推行“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在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争取国产替代30 项以上。

全链打通成果转化通道。2023 年,作为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核心支撑平台的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在此基础上,市科技局将迭代升级相关政策,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机制,做优“验证—孵化—小试—中试—熟化—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在目前已有30 家概念验证中心基础上,创建3 家全国标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4 个,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8500亿元。拓展国际交流与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一批原创性、颠覆性重大科技成果在杭诞生、在杭转化。

加强资源统筹协同在创新厚度上以“统”提能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涉及人才、金融、政策、数据等多要素,尤其需要增强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推进落实。市科技局坚持全面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制胜未来的整体优势。

健全科技领域统筹协同机制。杭州要聚焦“高效协同、一体贯通”提升合力,聚焦“企呼我为、精准服务”提升能力,聚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升活力。加强对创新战略规划、资源、政策等统筹力度,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创新机制,刚性落实“两个15%以上”政策(2023 年市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6.9%、市本级新增财力的17.7%用于科技投入)。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系统谋划统筹科技领域立法,探索新兴产业领域立法。

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驱动。今年,杭州将探索建立以创新生态圈为牵引的科教人贯通,以科技项目、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为纽带的产学研模式,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为重点的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构建服务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最佳生态。

构建全域创新大格局。2023年,杭港两地签订《杭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合作备忘录》,今年3 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捷为杭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授牌,杭州正在不断探索全球创新资源联动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全球资源汇入。同时,动态平衡市域各区县(市)要素分布,推行战略任务牵引的“大兵团作战”,唱好杭甬“双城记”,在以长三角一体化带动的创新资源要素共建共享上先行探索。

站在经济总量2 万亿元的新台阶,杭州将努力创造更多“从0 到1”的原创性成果,进一步实现“从1 到100”的产业化跃变,塑造新质生产力,锻造产业竞争力,营造生态吸引力,在后亚运时代勇攀科技高峰、勇立创新潮头。

猜你喜欢

科技局杭州科技
内江市科技局赴重庆市荣昌区科技局交流学习
杭州
Observation on efficacy of thumbtack needle combined with pediatric Tuina for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caused by liver depression and Qi stagnation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