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层次理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2024-05-14汤宇
汤宇
摘要:整本书阅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研究以阅读层次理论为视角,选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篇目《骆驼祥子》为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调动学生内驱力,激发阅读兴趣;勾勒文章全貌,构建阅读框架;进行深度阅读,挖掘文章核心;文本交互阅读,畅谈自我感悟四方面来展现分层渐进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阅读层次理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在语文活动中的地位变得愈加凸显。整本书阅读突破了单篇阅读“小体量”的弊端,在“大容量”的属性中实现了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多重交织,完成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灵活转化。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并未以理想形态付诸实践,主要表现为重实施梳理轻教学模式探索、重单篇阅读轻整本书阅读、重答题技巧指导轻文本意蕴研讨、重功利性阅读轻兴趣引导等问题。基于此,有效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如何制定科学、完整的阅读规划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阅读层次理论为借鉴,该理论整合不同阅读层次中需要运用到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步骤,为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主动性和激发教师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提供了成熟的视角与思路,可称之为“整本书阅读进阶指南”[1]。阿德勒认为,整本书的阅读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四个阶段是一个环环相扣且能力层级逐渐递进的有机整体。随着阅读进程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生从具备读懂基本字词句意等方面的“低阶”阅读能力,逐渐提升到要求学生把握整本书基本文意、厘清文本脉络以及就文本内容进行思辨的“高阶”阅读能力,以此来构建起以知识、情感、方法为中介,通过教师、学生及文本的良性互动、积极建构来达到培养人目的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场域[2]。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系统探明此理论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逻辑进路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一、基础阅读:调动学生内驱力,激发阅读兴趣
基础阅读阶段旨在为学生进入阅读状态的准备工作,为深入阅读打好基础。阿德勒认为,基础阅读包含四个层次:阅读准备阶段、认字、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读写能力[3],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认识程度的加深而逐级递进。该层次的阅读不必要求学生深究书中术语的标准含义以及语篇的逻辑层次,而是要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有效阅读目标的达成,为下一阅读阶段的展开奠定基础。本环节教学活动的开展采取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需要提前明确阅读的书目,并结合单元导读、序言部分对《骆驼祥子》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消除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抵触心理,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媒体激趣,渐入阅读佳境
“日臻完善的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场景,不仅成为教育活动的新背景,而且是引领其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工具”[4],网络多媒体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供选择的教学手段也越发多元。现如今,小说的影视改编正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这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便可以结合原著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饱含动感与激情的画面来窥探作者的写作内核。1982年,由斯琴高娃、张丰毅主演的电影版《骆驼祥子》在内陆上映。虽年代久远,但影片在内容呈现、人物台词、主人公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尽可能地对原著进行了还原,因此依然是合适的教育资源。《骆驼祥子》中的核心人物是祥子,他的成长轨迹牵动着每位读者的心,为加深学生对该人物的初读印象,教师可从《骆驼祥子》的影像资料中截取一段两到三分钟关于祥子拉车的片段,消除学生对书中人物身份的疏离感,帮助他们进入到良好的阅读状态中。
(二)交流互动,营造阅读氛围
在师生阅读这一集合体中,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学习任务监控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进程,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使命,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发挥其朗读者的角色。整本书阅读不仅需要学生读,教师也应主动阅读,发挥其表率作用。教师唯有先读,对文本有宏观的认识才能发现学生阅读的难处,也更易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师生间的互动才会更有成效。此外,《骆驼祥子》属于长篇小说,“三起三落的故事、严谨的单线结构、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平易鲜活的话语之中,是其成为经典的核心要素”[5],其中的人物对白、性格特点都深深带有时代的印记,初中生思维活跃,对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会因时代的更迭得出不同的见解,会出现阅读同一本书而观点却不一致的局面,这正是师生、生生间建立联系的良好契机。教师可预先划分阅读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讨论,提升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质量。
(三)自由阅读,分享读后感受
自由阅读是指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情节、人物等板块展开自主阅读,该环节并不需要对《骆驼祥子》整本书进行深入研读,教师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略读,用符号画出自己的疑问之处、精彩语句,或是在文字旁边记录所思所想,在该过程中学生会对书中人物的命运走向以及作者的写作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这也是学生初步阅读最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可在自由阅读环节结束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就值得讨论的话题进行初步讨论,例如当今社会存在祥子这样的人吗?虎妞和小福子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带领学生不断思考,从多方面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接下来深度学习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检视阅读:勾勒文章全貌,构建阅读框架
检视阅读是一个承前啟后的阶段,也是进行分析阅读的准备工作,在该阶段学生要有目的地阅读相关章节,找到重难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围绕问题共同探讨。《骆驼祥子》分为二十四章,共计二十一万字,阅读量巨大,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关系着整本书阅读的实效。单元导读中提到以“圈点批注法”来进行本文的学习,“圈点批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6]。在实际教学中理应灵活运用该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梳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每一章的关键事件,将全书串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一)窥探《骆驼祥子》全貌,建构整本书阅读框架
初中生阅读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面对长篇小说,信息量大,章节较多,学生难以清晰明了地梳理整本书的框架,教师要适当给予阅读“支架”,理清主人公祥子“三起三落”的命运走向。该环节指导学生采用略读、跳读的方式浏览关键信息,从序言和目录页定位、筛选主要信息,以完成对整本书内容的提取,从而整体把握本书的内容架构。
(二)浏览文章目录,给每个章节起标题
小说教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情节脉络的梳理,《骆驼祥子》共分二十四章,但每一章并没有设置标题,给学生理解章节内容造成了阻碍,为此在该环节可以让学生采用拟小标题的形式梳理小说主线,教师可提供以下任务卡进行示范:
(三)指导阅读方法,梳理文章写作脉络
《骆驼祥子》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部分整本书阅读的篇目,本单元对学生读书方法进行了明确指导:学生要通过圈点批注法勾画文本的重难点,并就文章内容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文中进行批注。“圈点”“批注”两个学习动作是同时进行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是建立在圈点文中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在检视阅读阶段,重点是教会学生进行概括式批注,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典型的人物、情节、环境,即小说的主要“骨架”,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这也有助于理清学生的阅读思路。
三、分析阅读:进行深度阅读,挖掘文章核心
分析阅读要求对整本书进行“全盘阅读”“完整阅读”,“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的阅读由一本走向多本,进而实现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浅层走向深层的思维进阶”[7]。在该层次,学生需要结合之前的阅读积累搭建出整本书的骨架,从而对整本书进行透视,不仅能够驾驭复杂的内容,还要能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判断作者的写作主旨,这是阅读的进阶阶段。基于此,可以围绕《骆驼祥子》开展专题式教学,将小说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整合起来,探讨老舍的创作意图和本书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
(一)人物专题:祥子为何变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在检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理清了与祥子相关的人物谱系,因此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祥子与其关系网络发生的核心事件,探讨祥子性格转变的原因。初到城市的祥子奋发有为,有理想、有朝气,最后却变得自私堕落、嫖妓赌博,与当初的“新青年”形象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社会中彼此孤立的人埋没了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
1.横向梳理,关联次要人物
从横向层面出发,围绕祥子这一核心主人公,重点探究与他同处一个时代的相关人物,意在通过人物的多方比较,对祥子的命运走向有更深刻的体会。作为本书的主人公,祥子与众多次要人物都有着密切联系,典型的有二强子、虎妞和小福子,二者分别从职业和爱情两方面影响着祥子的一生。为此,教师可设置以下阅读任务:
任务一:同样身为车夫,二强子和祥子对生活和谋生目的有着不同的看法,试找出二者的差别,从中可看出二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任务二:虎妞和小福子影响着祥子爱情观的抉择,祥子对待二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任务三:祥子最终娶了虎妞而放弃了小福子,影响祥子选择的诱因是什么。
2.纵向研读,探究堕落原因
从纵向层面出发,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的梳理,探讨祥子一生的命运轨迹。全书以祥子的经历作为写作线索,描写了祥子由一个积极有为的上进青年沦落为旧社会“毒瘤”的过程,拉车事业和日常生活串联起祥子各个阶段,因此,可以此为教学抓手,带领学生感知祥子性格的变化,探讨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
(二)姓名专题:探析作者的写作立场
老舍在创作《骆驼祥子》时有自己巧妙的构思,他将自己对社会百态的看法和感悟融入到对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名字也被其赋予了独特的含义。纵观全书的系列人物,包括“骆驼”祥子、虎妞、老马、小马等,都存在一个共性的特点,即名字中均包含动物。人的动物性是人与动物相同的固有属性,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在动物世界同样存在,以动物为人物命名是老舍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与批判。此外,小福子、二强子名字中特有的质素—“福”“强”与其命运走向截然相反,这也是老舍写作时的精心构思。教学时可围绕以下任务开展:
任务一:聚焦“动物性”名字,探讨祥子、虎妞与自己的外号“骆驼”“老虎”的契合之处。(教学提示:可从人物外貌、性格、精神面貌等层次考虑)
任务二:立足“反义化”名字,从“福”“强”透视小福子、二强子的最终结局,从中体会老舍的写作深意。
(三)环境专题:探寻旧社会老北京人的生存状况
老舍在创作《骆驼祥子》时深深印上了北京特色的民族记忆,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对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描写中。围绕祥子生活的社会环境,老舍以大杂院、曹先生家、车行编织各情节走向。而在自然环境的刻画中,老舍用“秽土”“腥臊”“晒裂”等露骨的字眼描写了老北京人生活的环境,暗含了旧社会贫困、落后的现实,也为人物走向堕落埋下了伏笔。可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人物的生存状况,也暗含了老舍的创作初衷。
1.立足自然环境,感受情感色彩
在先前閱读的基础上,学生大致浏览文中有关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利用圈点批注法做好标记,“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的差别映射了人物不同的情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环境做好归类,从中概括出人物内心的不同情感。
2.围绕社会环境,编织情节网络
以祥子活动的主要社会圈为基点,范围涉及大杂院、曹先生家、车行等,社会情境中的人物均与祥子有所牵连,也影响着祥子命运的走向。基于此,学生以典型的社会环境为参照物,梳理出关键人物,探讨祥子与其发生的相关事件,构建出情节脉络图谱。
四、主题阅读:文本交互阅读,畅谈自我感悟
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归属到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题阅读是一个多文本交互的过程,在该层次,同类型、同题材的文本归为一体,从横向、纵向等多个角度形成对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在该阅读层面,对《骆驼祥子》的整本书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内阅读上,学生通过前三个阅读层次的教学对整本书的内容已有了全面了解,所以本阶段教学不是对前三阶段的重复,而是重在挖掘整本书的深度,拓宽阅读的外延,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阅读之广:《骆驼祥子》与《月牙儿》对比阅读
祥子的命运既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从该角度引申,进行文本交互阅读,可将《骆驼祥子》与老舍的中篇小说《月牙儿》加以比较,文中的烟花母女无法与旧社会相抗衡,最终出卖自己的身体,沦为了病态社会的牺牲品。因此,两部作品可从人物形象、生活经历、思想主题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
(二)阅读之深:开展《骆驼祥子》论文写作活动
在该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原始阅读体验,不能强制要求学生一味认同书中的观点,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心得。因此,可引导学生围绕书中的某个兴趣点展开研究,深入研读某一章节或围绕同类型的不同章节寻找契合点,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深入分析文本,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写作,达到对《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深刻认识。
(三)阅读之我见:你如何看待祥子的一生
1.给祥子写一封信
祥子作为整本书的核心人物,学生对于其跌宕起伏的一生褒贬不一。为了加强对小说主题的深刻认识,教师可布置写作任务,以“给祥子的一封信”为主题,表达自己对祥子的主观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改写人物结局
祥子经历过曲折的事业和爱情,其命运可看成“一种相对独特的人的悲剧”,[8]悲剧虽已成为既定事实,学生也早已将这一结果看成司空见惯的事实,为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拔高,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影响祥子命运的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向考虑:并未被大兵捉走、不与虎妞结婚迎娶小福子、听从高妈建议放小型高利贷或去“起会”、不出卖阮明……如果祥子反其道而行之,他的命运轨迹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此类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求知的好奇心,锻炼表达能力,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双向提升。
以上四个阅读阶段中学习任务的设置以阿德勒的四层次阅读理论为指导核心,将特定阶段的阅读方法与运用策略进行融会贯通,培养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习惯。从基础阅读到主题阅读,通过设置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教师指导掌握不同层级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从而使整本书阅读变得更有成效。
阅读层次理论通过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为教师搭建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逻辑体系,实现了将四个阅读层次以及能力要求渐进累积式地渗透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和学习全过程当中,有效体现了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监测和阅读能力的深层进阶。而且,阅读层次理论要求学生能认可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去探讨与作者的共识性,摆脱对认识对象的主观倾向,以实现心智与心灵的共同成长。本文借助阅读层次理论对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应用策略层面的探索,以《骆驼祥子》为例展现了分层渐进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路:(1)基础阅读:调动学生内驱力,激发阅读兴趣;(2)检视阅读:勾勒文章全貌,构建阅读框架;(3)分析阅读:进行深度阅读,挖掘文章核心;(4)主题阅读:文本交互阅读,畅谈自我感悟。整体来看,教师需要将重心放在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上,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根本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用和学生的元阅读能力,这也是后续研究可以進一步关注的方向。
注释:
[1]张玉真.整本书阅读进阶指南——评《如何阅读一本书》[J].语文建设,2021(09):84.
[2]庄照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场域审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07):29-34.
[3]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4.
[4]徐稳,葛世林.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03):43-51.
[5]古世仓.《骆驼祥子》:在精神史与社会病之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80-86.
[6]祝桂兴.阅读教学“四得”[J].语文建设,2016(07):34.
[7]戴蓉.整本书进阶式阅读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23(07):69-71.
[8]蔡勤.一个被承认的社会悲剧——浅谈《骆驼祥子》[J].语文建设,2015(11):5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722742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