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解”经典阅读的“紧箍咒”
2024-05-14徐海金
徐海金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热情和探究精神?如何引导学生能细读精思,发挥育人功能?一是“教学有法”,《西游记》为七年级学生必读名著,注重读法,宜采取精读和跳读法;二是“教无定法”,就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具有整本书阅读的纵向思维,以“紧箍咒”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进行项目化活动的探究,剖析孙悟空“成长史”:从“妖猴”到“圣佛”。理解“紧箍咒”的深层含义,培养“自律”意识。惟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桎梏”,拓展学生的思维,方能有效开启经典名著的阅读之旅。
关键词:经典阅读;思维;紧箍咒;自律
《西游记》名著阅读教学课我上了三次,第一次是湖南初中语文“国培”,第二次是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百人千場”作为省派专家和名师去支教上课,还有一次是浙江省“互联网+同步课堂”上课,是面对城区学校和山区学校两个班的学生同时上课。
第一次备上名著《西游记》,是接受湖南邵阳学院组织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国培”的任务,要上一节《西游记》名著阅读示范课和做一个《名著阅读“六度法”》的讲座。虽然当时浙江省统编教材已经实施了三年,而湖南邵阳市使用统编教材不久,我仍然很重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好几个构思,是精讲一个章节,还是分析人物,抑或评议整部作品?
《西游记》是七(上)必读名著之一,与小学时期的阅读要求有所不同,初中的名著阅读要具备更为清晰的目的导向。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阅读经典的热情和探究精神?如何引导学生能读到细处、深处,从中受到良好的人生启迪,真正发挥名著的育人功能?我陷入了沉思,站在学生立场,《西游记》这本名著究竟该怎么读,又该怎么教呢?
最后我还是确定要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尝试。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是采用“精读和跳读”的阅读方法。七年级学生读法很重要,要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去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就是细读、精思和鉴赏,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西游记》等这些长篇著作时需要综合运用,它们有个共同目的,就是抓住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不相关联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效率。针对本次活动,教材中提供的三个“主题研究”不太合适:专题一,“取经故事”,学生感觉太“俗套”,脱不了小学名著阅读的趣味性,导致深刻性、经典型表现力不够强;专题二,“话说唐僧师徒”,内容太宽泛,从学情考虑,面对外省不熟悉的学生或山区的学生,说不出新意;专题三,“创作新故事”似乎也不太理想,名著还没上就来个创作,是没到火候。我以为,教贵得法,学贵适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管如何,还应“教学有法”,语文老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而开始要有一定的阅读“范式”。同时,“教无定法”,就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桎梏”,“脱解”经典阅读的“紧箍咒”,那阅读经典著作的“紧箍咒”平时表现如何呢?
一是“一目十行猎奇性”,导致阅读的“浅层化”;二是目标不明确,导致阅读“随意化”;三是教法单调或单一,导致课堂“平庸化”;四是无序分组讨论,导致探究“扁平化”;五是缺乏独特体验,导致育人“空乏化”。
有鉴于此,备课中我想三个问题要把握好:一是对经典著作的敬仰;二是注重授之以渔的经典阅读方法;三是经典的教化功能。为此我确定采用以“紧箍咒”为“小切口”入读,以“一线串珠法”进行精读与跳读整本书阅读法,即围绕“紧箍咒”之线串联与“紧箍咒”有关的章回情节进行阅读教学,于是《走进〈西游记〉——说说“紧箍咒”》的教学构思应运而生。
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经典名著的地位和评价,感受名著的无穷魅力。
2.初步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运用跳读法来整体串联相关的故事情节,精读法分析人物形象。
3.增强名著阅读信心,激发名著阅读的兴趣,感受“成长”历程,养成“自律”意识。
以上三个学习目标的确立,旨在让学生对《西游记》这部被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和林庚先生誉为“童心之作”的再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的敬仰之情,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和青少年对理想的追求,养成“自律”意识。
第三次课为“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授课对象为城区学校吴宁一中和山区学校三单初中,两个学校基础不一样,差距比较大,加上本课阅读量较大,需要课前组织好学生围绕“紧箍咒”等情节,共八个章回的原著阅读。受援的山区学校三单初中助教老师要配合,组织学生讨论,与吴宁一中进行辩论。这样需要课前一定的阅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
1.了解《西游记》中“紧箍咒”有关情节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紧箍咒”的深层含义,培养道德与法律的“自律”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到情境中去,一开始我以《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作为背景音乐,启动了学生的情绪,教师亲自唱了几句,要让学生引起“共鸣”,然后教师适时提出,我们今天要探寻名著整本书阅读之路,以此来拉开学习序幕,再从“好读书,书读好,读好书,读整本书”引入课题。
鉴于学生对西游记故事及人物的熟悉,为了体现“会的不教,教不会的”,以及更深层次地开展阅读,就需要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搜集资料,如介绍古今中外名人对《西游记》一书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崇敬之情以及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先安排活动一:我来说说《西游记》的评价。城区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山区学生主要由教师补充: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贵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张书坤(清)
鲁迅先生评论《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并称之为“神魔小说”;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白化文(北大教授)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艾登堡(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法国大百科全书》
七年级语文学习,应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于是,设计了活动二:指导名著整书阅读的方法。(以“互联网+同步课堂”山区学校三单初中和城区学校吴宁一中上课为例)
先从“书读好”引入,引导学生如何读?
1.教师引导三单初中学生先回忆语文教材上关于精读,泛读、跳读方法,再由城区学校吴宁一中学生补充,以加强对旧知的掌握,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2.检测整体阅读效果。简要说说《西游记》主人公师徒四人之特点。
提供唐僧师徒四人的画像,说说你最喜欢四人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辨论赛:唐僧和孙悟空谁更厉害?
甲方:由三单初中主导,孙悟空厉害。
乙方:由吴宁一中主导,唐僧厉害。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需要筛选信息,并进行提炼;二是进行分析比较和思辨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何以被作为凡人的唐僧所“控制”?
4.运用跳读法,快速找出含有“紧箍咒”的章回,然后梳理出《西游记》中的第14、16、27、38、39、56、58、100等章回均有与“紧箍咒”相关的内容,对照表格进行阅读,以便对有关“紧箍咒”的情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精读”相关情节,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较量”(注意以下划线字的句子),唐僧能制约孙悟空靠的是“紧箍咒”,而孙悟空能被“压制”的也是“紧箍咒”。于是设计活动三:精读有关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阅读《西游记》中“紧箍咒”相关材料,分析孙悟空人物形象。
PPT1: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问师父,你这法儿是谁教你的?”——《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以上材料中孫悟空“望唐僧就欲下手”,凸显了孙悟空的野性,从敢打师傅可见一斑,从中感悟紧箍咒对“压制”孙悟空的“野性”还是有必要。
2.分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情节,感悟孙悟空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以唐僧来衬托。以下情节中,孙悟空为何要被唐僧念“紧箍咒”?
PPT2: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那众僧见了,一个个战兢兢的,上前跪下劝解,三藏才合口不念。行者一骨鲁跳起来,耳朵里掣出铁棒,要打那些和尚,被三藏喝住道:“这猴头!你头痛还不怕,还要无礼?休动手!且莫伤人!再与我审问一问!”——《西游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
PPT3:分明是个妖精,那长老也不认得,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行者就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有话便说。”唐僧道:“有甚话说!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你回去罢!”——《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二打老妇人
PPT3:好妖精,按落陰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唐僧道:“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
PPT3:三打老公公 好妖怪,按耸陰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公公,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八戒苦恨不息道:“师父,你莫被他瞒了,他有些夹脑风。你只念念那话儿,管他还你一个活人。”真个唐僧就念《紧箍儿咒》,勒得那猴子眼胀头疼。——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PPT4:话说那孙大圣头痛难禁,哀告道:“师父,莫念!莫念!等我医罢!”长老问:“怎么医?”行者道:“只除过陰司,查勘那个阎王家有他魂灵,请将来救他。”八戒道:“师父莫信他。他原说不用过陰司,阳世间就能医活,方见手段哩。”那长老信邪风,又念《紧箍儿咒》,慌得行者满口招承道:“阳世间医罢!阳世间医罢!”……行者道:“师父,莫念!莫念!待老孙阳世间医罢。”三藏道:“阳世间怎么医?”行者道:“我如今一筋斗云,撞入南天门里……见太上老君,把他九转还魂丹求得一粒来,管取救活他也。”三藏闻言大喜道:“就去快来。”——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PPT5:沙僧果起在半空道:“二位住了手,我同你到师父面前辨个真假去。”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沙僧搀住一个,叫道:“二哥,你也搀住一个。”果然搀住,落下云头,径至草舍门外。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二人一齐叫苦道:“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莫念!莫念!”那长老本心慈善,遂住了口不念,却也不认得真假。——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经典名著的阅读需要读者通过深度思考和解读才能探索出其深层内涵,并感受到当代生活的价值和对人类生命和心灵的作用。作家北村说:“对学生们来说应该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书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这样才会在经典的引导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为此,设计活动四:研学有关紧箍咒的情节,围绕紧箍咒的比喻意义,展开讨论,放大名著阅读的价值。
学生朗读北村的话,引导“精读”名著,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教师提问:唐僧该不该念“紧箍咒”?唐僧是一个怎样的人?
PPT6: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为了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紧接着提出:“紧箍咒”孙悟空该不该戴?
PPT1: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问师父,你这法儿是谁教你的?”——《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以上划线的句子中,引导学生看问题要全面性,孙悟空开始真个是“顽性不改,野性十足”,居然敢打“师傅”,如此,孙悟空该不该戴“紧箍咒”就一清二楚了。
在以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紧箍咒是“控制”还是“修行”?这也是阅读《西游记》价值的重要一方面。
PPT7: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PPT8:孙行者给小行者戴上紧箍时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这箍儿大有好处。昔年是我的功臣,今日是你的魔头。他来寻你,便是你入道之时。安心静养,我去也”。——《后西游记》第4回
名著阅读的“总结拓展”,也是决定其价值意义。
《西游记》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还没读完《西游记》的同学继续读下去,读完的同学不妨再多读几遍,或许每一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着眼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成长史”:从“妖猴”到“圣佛”。“紧箍咒”真的去掉了吗?
生1:我觉得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已经去掉了,从第100回中可看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生2:我觉得孙悟空头上“有形”的“紧箍咒”确实去掉了,但心中“无形”的“紧箍咒”又戴上,因为他已修成“圣佛”,自然对自己有约束,不敢随心所欲,更不敢胡作非为。
学生能够分析“紧箍咒”的“有形”与“无形”,这就是阅读经典产生的美好效应。这就达到了备课时的预期效果,这既是上一环节“西天取经”修成正果的“承上”,又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要不要无形的“紧箍咒”的“启下”。
据此,学生可以拓展讨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头上有没有“紧箍咒”呢?
学生讨论得出:校有校规,社会有法纪,就是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当文明行为习惯成为自觉行动时,就是去掉了外形的紧箍咒,而转化为内在无形的紧箍咒,成为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有“自律”意识。
为了突出重点,再次回归阅读方法。
PPT9:精读之“一线串珠法”以小口切入,带动整本书的阅读。
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可以达到一个境界,知识有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轻轻一碰,那些石头好像受到了点化一样,变成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中奔腾起来。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曹文轩
备完课后,心中不由地对学生说:“悦读吧,你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当我们走进《西游记》你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东西,今天你认识了“紧箍咒”,是否从“紧箍咒”中读出了很多?于是我的脑中又闪现出这样的设计:你能否抓住《西游记》的“三”做做文章?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三入无底洞,尸魔三戏唐三藏……又如你能否围绕《西游记》的“假”与“真”,展开整本书阅读,进而揭示魔幻小说的特点和揭示现实生活的意义?
综上备教手记,我深深感到在实施新课标之际,大力推行学生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脱解”经典阅读的“紧箍咒”,打破固有的思维“桎梏”,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启经典名著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