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实录与思考
2024-05-14谭波李婉瑜周惠汤获
谭波 李婉瑜 周惠 汤获
“三角函数的概念”是人教A版(2019年)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初中阶段的锐角三角函数和高一阶段第一章集合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內容作铺垫,同时又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建模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期,笔者在内蒙古赤峰市S中学见习,观摩了A教师一节“三角函数的概念”课,现结合教学过程实录提出一些思考.
1 教学过程
1.1 回顾旧知,概念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用什么函数模型刻画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和抛物线运动?
生: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师:在客观世界中,许多运动有着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周期性.今天我们以圆周运动为例,学习周期性现象的函数模型.
2 思考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抽象思维
三角函数的概念涉及几何与代数两方面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部分学生缺乏数学抽象思维,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概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将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三角函数概念引入前可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坐过摩天轮吗?”(通过PPT展示伦敦眼的图片)“摩天轮在转动的过程中,座椅离地面的高度会变化,那么如何描述游客所在的位置?”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2)引入数学文化,拓展学生视野
数学文化应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适相应的数学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向学生阐述学习三角函数的必要性,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比如,在引出三角函数的概念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数学史:公元6世纪,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使用了“半弦”和“余角的正弦”,我们现今学习的“正弦”和“余弦”就源于此;古代阿拉伯天文学家使用“横影”和“竖影”,现今的“余切”和“正切”即源于此.三角函数数学史的引入,有利于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发展历程.
(3)注重深度学习,组织概念教学
题目本来就是用来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的,而不是用习题去理解概念.本节课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理解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也加深了对函数一般概念中对应关系的理解,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培养;师生教与学的信息交流非常好.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概念,而且还要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加强练习、
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积极意义.比如,教师在习题巩固的时候可以采用闯关的模式.第一关: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7π6的三个三角函数值.第二关:已知角α的终边过点P(-12,5),求角α的三角函数值.第三关:已知点P在半径为2的圆上按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1 rad/s,求2 s时点P所在的位置.让学生深度学习、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组织好概念性习题的教学,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