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4-05-14徐雪华
徐雪华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可以帮助教师深度审视自身教育生活,实现教育经验和规律的自我构建,做到“实践”与“研究”并进,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然而,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写作上都面临“难以捕捉教育情境中的写作问题”“难以实现写作内容的创新”“难以实现对经验的提炼与表达”的困境,需要明晰写作导向、搭建写作支持体系、丰富写作活动载体,从而不断提升教育写作能力。
关键词:教育写作;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教师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可见,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初中语文教师从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要求出发,通过教育写作,深度审视教育生活,实现教育经验和规律的自我构建,做到“实践”与“研究”并行。在实践中反思,提升专业水平;在研究中精进,改进教育实践,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对自身职业身份与角色的完整认知。近年来,我们针对县域内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以教育写作为抓手,积极探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的路径和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的价值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把自己定位为教育实践工作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站稳讲台才是教师的看家本领,而教育写作是一种总结、提炼和推广教育教学成果的方式,并不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学术训练,写作时要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往往让老师们感到困难重重,由此带来较強的写作挫败感,大家把这种挫败也归结为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份带来的局限。英国著名课程学者斯腾豪斯提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思想,明确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事实上,教育写作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没有文章,思想就行不远。倘若你只能上课,你成不了教育家,就是100节课、1000节课也不行。一定要有理论的构建,要有著述,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1]肖川教授在《论教育写作与教学》中也指出,写作的四要素“主题、素材、技巧、语言”,与教学的四要素“主题、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是一一对应的,好课的标准其实与好文章的标准是一致的。可见,教育写作能帮助教师实现“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并进,实现身份认同。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并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点。对教师而言,教育写作并非是纯粹的创作,而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具有写作爱好的教师,总是睁大思考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世界、人物;具有写作兴致的教师,总是拥有一个理性的头脑,理智地审视自我的生存状态;具有写作冲动的教师,总是保持一种敏锐的目光,悉心地体察身边的冲突和矛盾,凝集点滴心灵感悟,汇成思想的洪流。
教育写作还能将教师零散的经验明晰化、系统化、结构化,实现个体经验向教育生产力的转化。“苏派教学”代表人物薛法根在《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一书的阅读回应中提及,他的大学导师朱永新教授曾经在“教育在线”上与人打赌,每天写500字教学反思,坚持三年,仍一事无成的他愿意无条件赔偿。果然,很多人试着每天写500字,有的不到一年便大有长进,有的不到两年变成了骨干,有的不到三年居然写成了一本书。教育写作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时代,专业表达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写作就是一种专业表达方式。地处江苏如东偏僻乡镇的马塘小学坚持科研和写作,从1997年起,全校实现了三个“百分百”:即百分百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百分百教师有文章发表,百分百教师有论文获奖。学校形成了一个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勤于笔耕的“集团化”教师研究群体。一所乡镇小学先后培养出三位省特级教师、三位省劳动模范、三位全国优秀教师,为各级教育管理岗位输送了30多位优秀行政管理人才,被业界称为“马小现象”。[2]
教育写作还能帮助教师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语文教师的工作十分繁杂,教学、管理、研究、继续教育等任务常常让教师忙得团团转,其教育生活只有一个旋律,即“实践——实践——再实践”。于是,大多数教师的教育生活就会在不断的重复实践中陷入倦怠。教育写作是摆脱单调、倦怠生活的敲门砖,能够帮教师打开一扇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生活之门。教育写作连接着实践与反思,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帮助教师将渐进式的成长轨迹存留下来,让人不断对过往的反思进行再反思,继而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通过教育写作,教师对备课、作业、考试等日常教育生活的审视与重建,不仅给平凡的教学生活带来新鲜感,也能不断积累对教育、对孩童、对课堂等的丰富感性经验,这些恰好形成了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资源库。教师就能深入思考为何这样做,明晰这样做的理念,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不断摆脱“匠气”,学做“人师”。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的困境
为了摸清语文教师教育写作的现状和需求,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2021年9-10月,我们根据课题研究和工作实际,精心设计了《县域内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现状问卷调查表》,通过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两种形式,在县域内20所中学初中语文教师中开展调查,其中:农村学校有欧江岔镇学校、泥江口镇中心学校、石笋学校等15所180名教师,城区学校有海棠学校、梓山湖学校、赫山中学、龙洲中学、金银山学校5所124名教师。调查发出纸质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收到有效网络问卷180份,共计收到有效问卷245份。综合分析调查情况,我们发现县域内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写作上的问题主要有写作意识薄弱、写作导向不明、写作能力缺乏。尽管90%的教师认同“教育写作于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独特意义与价值”,但积极主动进行教育写作的人数却只占15%。六成以上的老师认为平常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写作,导致习惯难以养成。老师们教育写作尝试越少,畏难情绪越重,以致不愿提笔写作。究其原因,还是老师们对自身身份认识的局限性所致。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育写作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范畴,一线教师只需教书育人、站好讲台;较少有老师意识到,教育写作可以成为自身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它来源并服务于我们的教育生活。因此,老师们把教育写作当成了教学工作之外的额外任务,心理有排斥感。调查中,因上级要求和职称评定而写作的占75%,为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专业成长的只占18%。可见,县域内初中语文教师们的教育写作普遍带有较强的应付性和功利性。没有正确的写作导向,创作者的心理幸福感大大减弱,作品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于漪老师说过,写一辈子教案的人有可能一辈子当老师,但认真撰写三年教学反思却有可能成为教学名师。但我们认为于漪老师所指的写三年教学反思,除了时间上的保障,更多的应是写作导向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撰写教学反思列入对老师们的常规教学要求,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写作导向,即使写一辈子的教学反思,在专业上也难以精进。
调查数据显示,县域内初中语文教师在学术性期刊、报纸上发表教育作品数量偏少,仅2人有正式出版的著作,占比0.81%;没有发表过作品的人数有132人,占比约54%。许多初中语文教师觉得教育写作就一个字: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难以捕捉教育情境中的写作问题。研究来源于问题,大部分老师表示自身研究意识不强,对教育教学现象敏感度不够,在周而复始的教育生活中,很难发现并捕捉我们日常教育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问题。第二,难以实现写作内容的创新。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时政和前沿理论关注不够,平常也没有订阅学科专业期刊的习惯,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也不多,没有开阔的眼界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导致写作内容是老生常谈,缺少创新。第三,难以实现对经验的提炼与表达。一线教师做的多,梳理提炼的少。因此,要把自己的所做以经验性的文字梳理出来,难度不小;而要挖掘经验背后的学理支撑,严谨规范而富有逻辑的文字表达,则是难上加难。鉴于此,县域内95%的初中语文教师表示,在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科研论文等领域亟需专业引领。
三、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能力的路径
(一)明晰写作导向,激发写作动力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用这段话来解释以下三种教育写作的价值向度同样合适。在教育寫作初级阶段,价值取向是功利性的,就是解决人与物的问题——这一阶段关注的是写作能够获取的外在利益;在中级阶段,则是为了专业发展,因为所谓专业水平如何,归根结底是如何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问题;教育写作的第三阶段,是为了追求人生幸福,这是解决人的内心问题,这个阶段的写作,更加关注人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关注能否通过写作获得内心的幸福与安详。
总之,教育写作的目标与价值取向是一个“功利中心”向“职业中心”再到“人本中心”的提升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由外在到内心的转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教师对教育写作及其价值取向的理解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从低层次起步,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教育写作的价值所在。结合调查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采用个体研究和集中研讨的方式,带领老师们对余映潮、李镇西、王荣生等语文名家的教育写作经历进行个案研究,形成《教育写作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余映潮、李镇西、王荣生教育写作经历剖析》培训文案,通过县域内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坊平台向老师们辐射,激发写作意识,明晰写作导向。接着,我们邀请当地的作家老师做《辽阔大地的精神抒写——浅谈语文教师的写作训练》等讲座,介绍他们如何从一名教师走上专业写作的历程,分享教育写作对其专业成长的意义,坚定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写作的信心。我们还组织开展以“教育写作——推开教师生命成长的一扇窗”为主题的研讨活动,让教师分享自己的写作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强化写作意志。
(二)搭建支持体系,提升写作水平
教育写作如何写,从哪里起步,这是探讨策略的关键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教师的教育写作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写作是一个由低门槛起步、逐渐提升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遵循教育写作的发展规律,在写作内容安排上做到由浅入深,在写作方式安排上遵循由叙到议。首先,指导老师们撰写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促其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的提升。我们聚焦“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提质增效、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等主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来引领教师深研文本、深耕课堂。教师自身通过教育写作,可大大促进文本研读能力的提升,他在文本研读时会有意识地关注“写什么”与“怎么写”两个层面,并把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接着指导教师撰写读书心得与教育随笔。通过撰写读书心得引领教师好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应该是兼具文人气质与审美情趣的人。为此,我们注重指导老师们撰写教育随笔,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育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积淀自己的专业情怀。最后,才是走向教科研领域,聚焦县域内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开展理论学习与策略探寻,通过教科研论文的写作,做到“实践”与“研究”并进,在实践中反思,提升专业水平;在研究中精进,改进教育实践。
我们遵循教育写作的操作流程,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选取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关联度较大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读书心得、教育随笔、教科研论文撰写为研究内容,分别从其概念构成、价值内涵、要素构件、写作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团队采取文献查阅与个人实践相结合、个人思考与集体研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如下培训文案:《优化教学反思,引领专业成长——如何撰写教学反思》《做教学的有心人,做教育的思考者——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向教育的最深处漫溯——如何撰写教育随笔》《由实践走向研究——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对于每一类教育文本的写作,注重从材料的发现能力、意义的发掘能力、文字的表述能力、理论的提炼能力及评鉴能力等方面构建写作支持体系。在指导教师如何观察积累材料时,我们列举苏霍姆林斯基与余映潮老师的事例。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说:“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纪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和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3]而余映潮老师从30岁开始每年订阅学科杂志,边阅读边做摘抄,并坚持用卡片制作来分类积累资料。这些例子都能给教师以积极的引领与指导。
如何把激发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在县域内引向纵深发展?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我们遵循教育写作的现实需求,多线并进,搭建了“学科坊指导——名师工作室引领——学科教研组实践”的培训引领体系。首先,依托学科工作坊、名师工作室平台去辐射引领县域内的名师骨干。接着,名师骨干在各学校教研组开展写作指导,并通过写作实践活动让教师学以致用、反思完善。最后,我们通过名师工作室、学科坊平台分享教师的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县域内设立了六个研究基地校,城乡兼顾,以点带面,积极营造敢写、能写、乐写的教育写作氛围。据此,构建了“培训引领——实践提升——反思完善——展示激励”的写作支持系统,全方位指导县域内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育写作实践,提升写作能力,促其生命成长。
(三)丰富活动载体,营造写作氛围
要激发教师的写作兴趣,除了明晰写作导向,让教师在写作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也很重要。因此,我们组织实施丰富多样的教育写作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一是县级层面以赛促写、以评促思。我们组织开展优秀教学反思与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叙事撰写竞赛活动、“教育写作——推开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扇窗”区域研讨交流活动,同时每年举办一次教科研论文撰写竞赛。教师日常撰写的作品择优在名师工作室、学科坊平台推送,多渠道给教师的作品提供展示获奖的机会。
二是基地校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六所基地校教师积极开展阅读写作实践活动,以此引领孩子们阅读写作,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湖南省《初中生》杂志“书香校园”“最美母语校园行”栏目组走进芙蓉学校、海棠学校、金银山学校、梓山湖学校,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是教师争做“读书的种子”“写作的达人”。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县域内良好写作氛围,促进了县域内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生命丰盈,一批“敢写、能写、乐写”的初中语文教师涌现了出来,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人数显著增多。
综上,教育写作之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综合素质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要实现县域内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必要培育一支高素質的教师队伍。今后,我们将扭住教育写作这个“牛鼻子”,发挥名师骨干示范引领作用,总结推广基地校实践经验,丰富活动载体,让教育写作走进县域每一所初中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激发教师教育写作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教师爱上写作,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注释:
[1]冯卫东.李吉林:在“学、思、研、著”中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8(19):59-63.
[2]丁昌桂.名教师是写出来的:基于专业发展的教育写作路径与方法[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2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1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县域内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立项号XJK21CJC09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