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黄芪-金银花治疗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疗效观察
2024-05-13夏自成郭德华张国福曾志奎雷海燕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夏自成 郭德华 张国福 曾志奎 雷海燕(.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骨折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骨折愈合时间,甚至可能进一步导致骨折部位感染、内固定材料失效及肢体活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多方面、多系统、多靶点治疗意义重大[1]。目前临床常规予抗菌药物、外科换药或引流等[2]方法治疗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病程长,切口愈合慢,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必要的。中医药治疗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另一方面从整体观念对促进切口愈合提供多因素、多系统、多靶点的治疗手段[3-4]。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金银花药对具有抗氧化反应、提高免疫力、抗炎抗菌等作用,有利于促进皮肤修复因子及细胞的增殖分化[5-7],但目前缺乏相关临床研究报道。本研究从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等级、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基于 “脾肾相关” 理论探讨药对黄芪-金银花治疗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2 年6 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诊治的43 例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将其分为2 组。对照组20 例,其中女9 例、男11 例,年龄16~72 岁,平均(33.07±5.11)岁,手术时间90~177 min,平均(147.51±20.28) min,手术切口长度8~22 cm,平均(17.46±4.08)cm,骨折部位胫骨6 例、股骨1 例、肱骨5 例、髌骨4 例、锁骨4 例。观察组23 例,其中女11 例、男12 例,年龄18~74 岁,平均(39.79±17.48)岁,手术时间100~175 min,平均(149.47±20.01)min,手术切口长度10~23 cm,平均(18.02±3.92)cm,骨折部位胫骨8 例、肱骨6 例、髌骨4 例、锁骨5 例。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骨折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标准
(1)年龄≥16 岁;(2)首次骨折手术造成的切口;(3)切口清洁程度不限;(4)骨折术后开始出现切口红肿、脓性渗出或术后14 d 切口仍未愈合;(4)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临床资料完整。
1.3 排除标准
(1)依从性差或临床研究期间数据采集不全者;(2)既往有免疫缺陷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3)有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史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伤口分泌物进行一般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至伤口干燥、未见明显渗出液;同时进行伤口常规无菌换药和(或)充分引流,至伤口愈合拆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予口服含黄芪-金银花药对的中药颗粒剂(100~200 mL 开水冲服,每日2 次,饭后半小时服用)。中药颗粒剂均购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 号颗粒剂药房。颗粒剂均为江西百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1.4.2 检测方法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 天,采集2 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 离心5 min 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并作相应分析。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5 观察指标
(1)切口愈合时间、愈合等级;(2)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VAS 评分范围为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3)治疗前、治疗后3 d、7 d 血清CRP、WBC、PCT 水平;(4)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 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愈合时间、愈合等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时间为(19.58±2.3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4.30±3.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等级观察组(乙级15 例、丙级8 例)优于对照组(乙级5 例、丙级15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2组切口愈合时间、愈合等级比较
2.2 VAS 评分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后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VAS评分比较 分
2.3 血清WBC、CRP、PCT 表达水平比较
2 组 患 者 治 疗 后3 d、7 d 血 清WBC、CRP、PCT 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血清WBC、CRP、PCT表达水平比较
2.4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2 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没有具体的医案记载,但根据其创面久治不愈的临床特点,与疮疡的久不收口之症可彼此印证[8]。古籍有云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骨折患者气血首当其冲,加之手术对气血进一步损伤,患者术后常有精神萎靡、纳食不佳、 神疲乏力等脾虚表现,脾虚久病及肾,迁延筋骨,易转变为骨蚀之证。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互资互助,脾健肾强才能气血津液充足,皮肉得养方可使愈合不良的创面腐去新生”[9-10]。因此,脾虚血亏、肾精(阳)不足乃是骨折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之一。在治疗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方面,中医药不仅可以发挥较好的抗炎抑菌作用,还具有化腐生肌之功效,改善术区局部的血液循环,激活人体生长因子,以促进切口愈合[11]。药对中的黄芪古称 “黄耆” ,《本草纲目》注 “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其色黄入脾,具有补气升阳、生血行血、托毒排脓之效,被称为 “疮家之圣药”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难治性疮口[12]。相关动物实验表明,黄芪一方面可增加血液中的血管内皮因子含量,另一方面可促进创面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进而加速伤口愈合。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是临床常用的抗菌消炎类中药,为治疗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用药之一,也被称为 “中药抗生素”[1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黄芪-金银花药对干预后,感染或愈合不良的手术切口再次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切口愈合质量明显提升,并能有效降低患者VAS 评分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究其原因,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常伴有切口炎症、渗出,病程迁延,虚实夹杂。黄芪善补虚托毒治本虚,金银花善解热毒治标实。切口愈合不良早期以局部红肿热痛的阳证为主,可用金银花为君,晚期创面渗出液不尽、久不收口,可重用黄芪,同时临床使用黄芪-金银花药对组方须注意临证加减。现代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表明,黄芪-金银花具有抗氧化应激、提高免疫力、减少细胞凋亡、抗炎抗菌的作用。目前多项临床研究报道,黄芪-金银花药对在治疗骨髓炎、COVID-19、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等病症中取得确切疗效,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14-16]。
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作为临床上较多见的骨折术后不良并发症,其防治措施是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基于 “脾肾相关” 理论应用黄芪-金银花药对,为治疗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但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及现代实验研究仍较少见。随着现代医学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对中医药理论及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及预防中的应用必将会更加灵活与广泛。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随访时间不足等问题,期待开展大样本量、长时间随访的多中心研究及相关动物实验,以进一步明确黄芪-金银花药对治疗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