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5-13陆潭晟晏凤鸣周晶晶朱晓

高教学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教学实践

陆潭晟 晏凤鸣 周晶晶 朱晓

摘  要:为了应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变化与挑战,该研究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为例,实施教学改革实践。首先,研究开展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两轮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持续改进,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次,依托2020—2022年的教学实践,对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展开验证,分析并总结该模式下课程教学初步取得的教学成效,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最后,提出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有望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10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hang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course of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s an example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Firstly, we research and carry out the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supported by MOOCs, and form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throug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wo rounds of blended learning practice. Subsequently,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2020-2022, this research verifi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supported by MOOC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eliminary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is mode, and giv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hybrid teaching. Lastly, this paper presents strategies for optimize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These strategies hold the potential to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and guidance for the cre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hybrid learning approach.

Keywords: MOOCs; blended learning; model design;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eaching practice

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要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1]。在此背景下,现代高校的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演变,特别是伴随着在线教育研究的兴起,结合在线教育的课堂教学研究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慕课理念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虽然慕课对于群体在线协作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其互动性差、完成度低、评价方式模糊等缺陷也时常为人所诟病,日趋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所需[3]。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发现,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融合传统线下教学与在线教育的优势,重新定义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4]。近年来,多数高校针对线下教学中如何融入线上教学手段已展开诸多尝试,但单单两种方式形式上的相加仅能被称为传统混合式教学,而非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是将慕课内容和技术有机融入传统课程,依托两种教学模式的独特属性与应用优势,创造更为全面立体的学习环境,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发展性的学习需求,对于教育数字化的转型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5]。

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为例,重点围绕“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在该课程中如何体现来展开,并以此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继而提出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  課程特点与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6],该阶段学生基本已经完成专业导论、社会学概论、普通心理学等先修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且拥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与较强的学习动机。

但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多数学生虽然对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有所习得,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所体现,但仍然难以在综合性课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学习过程中构建出系统性的知识架构,没有形成能够将所学知识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之中进行深层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的高阶学习思维,缺乏利用课程知识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相关技巧。此外,学生较难将课程所学内容与社会工作专业特性相融合,容易陷入理论与实践纠缠不清的桎梏,从而阻碍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深度体现。对此,师生都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更有广度、深度、温度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生态课堂,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  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教学痛点以及核心问题,设计实施了以发现问题为开端,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反馈贯穿教学设计全过程,社会实践为现实导向的“一知识(新知识点)、双角色(师生角色)、三课堂(云课堂、学校课堂、社会课堂)、四问题(发现、聚焦、分析、解决问题)、五循环(每知识点由发现阶段到评价反馈阶段后引出下一知识点,导入新的发现问题阶段,形成循环)、六阶段”多项联动混合式教学设计(图1)。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社会服务实践互嵌互融,切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实现动态化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态,阶梯式向上推进高阶育人目标。

(一)  “云课堂”助力课前准备

慕课资源是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学团队建设完成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慕课已于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上线,并以SPOC的形式应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之中,同时依托社会工作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持续改进,优化升级,不断扩充习题库、案例、讨论话题,更新视频课件,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

在課前准备环节,通过推送“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研学,发掘学习难点。要求学生预习与自学课程教材相应章节的内容,并结合慕课中的学习视频、随堂测、讨论题等强化所属章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结合学生自学的薄弱环节,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答疑与辅导。通过慕课堂平台实时进行学情监察,筛选并记录错误率较为集中的题目,将相关题目重新整理编辑,在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给学生进行再测验。

(二)  学校课堂深化课中实施

课中实施环节,通过与对应知识点相关的思政案例视频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学习重点,灵活采用情境式(创建情境、深度参与)、研讨式(合理质疑、小组探究)、交互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境再现),结合课堂虚拟仿真实践(云实训、云实践、云实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由理论到实践,由虚拟到真实,使学生不但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章节的基础知识,且在分析和解决真实社工实务问题时更能运用自如。

1  学而时习之:聚焦问题阶段

首先,进行“云课堂”课前准备环节的总结,引导学生对照班级总体课程数据查漏补缺;其次,结合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回顾线上课程内容与学习任务单,进行课程导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课程知识体系框架;再次,展现慕课测验的作答结果,针对正确率低于90%的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迅速激活知识内容的前后联系,为该课次重难点问题的拓展讲解做准备;最后,引入能够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的思政案例,将该讲内容中所涉及的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元素与学习重点相结合,系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

2  学而知不足:分析问题阶段

根据慕课堂学情分析结果,掌握学生在该知识点中的学习难点与易错点,并开展针对性练习与剖析。在练习之前,需要学生对该知识点有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并能由社会生活上升到理论分析。因此,先对重难点内容展开深化拓展讲解。首先,从课前完成的雨课堂测验题切入,根据高频词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合理质疑与小组探究;其次,创设情境从重难点内容在社会工作中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拓展讲解与核心凝练,为下一阶段解决问题提供知识基础和思考框架。

3  下学而上达:解决问题阶段

课程团队使用自行研发的线上社会服务机构模拟实践平台与陆由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开放平台,合作打造虚拟仿真实践资源库,通过虚拟仿真融入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相结合。首先,为学生呈现相关虚拟仿真实践主题,指导其登录虚拟仿真平台,进入班级群组,按步骤完成与AI的互动以及社工实务的视频学习,在“云实训”的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所学知识点如何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问题解决之中;其次,引导学生紧扣虚拟仿真实践中的具体内容,抓住重点与细节,充分利用小白板,标重点、圈疑问,针对实训视频中所学知识点在应用层面出现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在讨论完成后拍照投稿上传,系统将自动判定最后上传的一组为最终解答,并要求其进行分享汇报,教师进行点评补充;最后,结合研讨结果与点评内容,各小组展开思考,重新设计实训视频中出现的个案场景,系统随机挑选投稿的小组进行表演汇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理解。

4  过则勿惮改:评价反馈阶段

对于课前准备环节与课中实施环节的评价反馈,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教学团队构建了“知识、能力、情感”的评价体系,引入“过程、成长、结果”的全过程综合考核。同时,为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入了“德育”评价环节,从合作精神、学习态度等角度进行德育考察。针对“云课堂”的考核评价由慕课视频观看情况、随堂测验与线上话题讨论构成,并通过慕课堂反映的学情数据来予以判定;学校课堂则以学生在聚焦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三个阶段的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综合师评的形式进行考量。通过线上与线下评价兼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客观、透明地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对应的评价,有助于其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的有效评估。

(三)  社会课堂推动课后延伸

在课程教学所涉知识点全部结束后,利用慕课堂和雨课堂的学情统计、平时成绩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考核完成情况以及话题讨论情况等进行系统考查;引导学生对于该章整体内容进行自主复习与训练,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知识拓展,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及时更新课程材料,并针对授课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链接社会资源,指导其进入下一阶段的社会课堂,展开校外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题主要围绕所涉教学章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工作的现实场域。通过合作的社会组织及服务机构,带领学生进入机构、社区、乡村,现场开展社会工作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章节的相关知识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进行深层应用,结合校外实践后的反思与总结,推动高阶学习思维与能力的形成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社会公益服务纳入学习过程,切实践行公民行动,为民生保障贡献青年力量。

三  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于2021年首次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已实施的两轮,覆盖本校2021、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每教学课次前后都将实施学习预期、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并以此建立混合截面学情评价数据库。利用SPSS统计软件客观分析针对知识建构(学习资源、主动学习、实践挑战)、师生互动(教学设计、教师参与、交流研讨)、信息处理(技术支持、智慧技能、助学引导)和整体收获(情感认知、本课次满意度、立德树人)4个维度、12个指标的课程评价,并在不同课次间进行对比与综合分析,以验证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就2022级混合式教学班受众学生学情分析及课程评价结果而言,各项指标均高于4.6分(0=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N=46)。

为了进一步检验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课程团队对近三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参课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表1),其中2020级为传统式授课,2021级为首次混合式授课,2022级1班为传统式教学模式对照班,2、3班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班。

通过近三次参课学生期末成绩的分布比对可知,首先,使用传统授课方式的2020级学生在期末成绩上的均值为81.97分,而首次使用混合式授课方式的2021级学生则为86.58分,可见首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便带来了较为显著的成效(-5.62,p<0.001);其次,对三个年级七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出,随着教学改革及混合授课方式的日趋熟练,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该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15.38,p<0.001),且Scheffe多重比较结果亦能说明混合式教学下学生的成绩产出显著高于传统授课下学生的成绩;再次,对于2022级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学习成绩的差异比较而言,亦能得出混合式教学对于受众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要显著高于传统授课(t=-7.85,p<0.001)。

总体而言,基于慕课支持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行以来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投入、学习能力、学习产能情况,可以得出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且与往届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受众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中,所获国奖数量及人次皆能有所突破,呈显著增长趋势。

两轮混合式教学不但提高了受众学生的学习效能,为其有效学习提供助力,且对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增进亦能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基于慕课支持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實践中不断补完与优化。首先,学生对于慕课学习参与中的偏向性较为突出。通过学情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慕课学习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教学视频的观看和随堂测、单元测的参与,其次为教学课件的使用,但在拓展性的案例分析、话题讨论以及推荐阅读上的投入程度相对较低。如何提高慕课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仍是后续将要思考的问题。其次,虚拟仿真“云实训”的案例库的体量有待扩充,案例作答解读标准较为机械。目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的案例总量可观,但对于领域众多的社会工作专业而言,要想做到全面覆盖,仍需进一步针对性补充。同时,虽然平台AI会根据学生在“云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来予以不同的说明,但多为预设制式的回答。对于具备高度动态化与弹性化的社会工作实务层面而言,在系统内实现兼顾需求、动机、行为与情境的智慧化评价较为困难,需要教师逐一深入讲解。

四  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  建设多元化、迭代性的教学内容与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应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创新优质教学资源研发方式,开发适应不同师生需求的优质课件和学习辅助材料,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7]。混合式教学正是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8]。在教学实践的准备过程与实施阶段中,可以通过建设或持续改进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慕课配套的数字化“云教材”,丰富雨课堂教学工具中的嵌入性资源,完善与课程相匹配的思政案例库资源,利用自媒体开设微信公众号学术平台,以及累积社会实践资源等形式,充分彰显教学内容与资源的创新之处,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真实连带,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过渡为自主学习,由自主学习迈向有效学习。

(二)  开展活动化、在场性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混合式教学除了纾解传统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贯彻“以生为本”,进一步挖掘“三全育人”的实现途径。通过变教学为活动场域,在合理范围内赋予学生自主权,激发其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使其不再受到单一空间域的桎梏,进而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圈域内展开学习活动,实现现实空间与假想空间的实时联动[9]。同时,借助互动视频、虚拟仿真实训、雨课堂投稿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在场性,使其无论处于现实课堂,还是深入“云端”,都难以偏离核心学习目标的主轴,从接受课程知识转变为探索教学内容,继而将获取并整理后的信息传输至教师及其他学生,从而实现师生双向交互的理想模式,为教学课堂增添更多创造性的元素。

(三)  实现动态化、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混合式教学评价应遵循课程“知识、能力、情感”的评价体系,基于评价维度、评价方式、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引入“过程、成长、结果”的综合考量系统,以实现动态化评价、开放性反馈的教学需求[10]。充分结合线上测试、虚拟仿真实训、学情状况、主题研讨和课堂互动等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的优点,进行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思,在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开放、透明的真实反馈,帮助其更好地掌握自身的学习状况,也便于教师对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作出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建议在评价维度中加入“德育”内容,从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态度等角度进行德育考察,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五  结束语

本研究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云课堂、学校课堂、社会课堂”教学场域的变化,结合学生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的特点,进行基于慕课支持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混合式教学设计,并以此来开展教学实践。就两轮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及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对结果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和高阶性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且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也重新定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提供了助力。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混合式教学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然而得益于其强大的应用价值,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定能有效发挥其优势,成为当下高校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红亮,万里光,刘晨.基于MOOC的有效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3):104-108.

[2] 程海英.基于慕课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9):1061.

[3] 冮明颖,吴静,于常武.基于MOOC平台的PLC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8):81-84.

[4] 马芸,郑燕林.走向深度学习:混合式学习情境下反思支架的设计与应用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3):89-96.

[5] 李泓臻,李爱彬.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10):55-58.

[6] 教育部.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刘海峰,韦骅峰.高瞻远瞩:中国高教2035与世界高教2050[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1-10.

[8] SACAVINO S B,CANDAU V M. Blended learning: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ities[J]. Estudios pedagógicos,2022,48(2):257-266.

[9] JANSE V R E D, OGUTTU J W. Blend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loring the concept,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and designing of learning resources[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22,36(6):285-298.

[10] CONCHA G, L?魷PEZ I. Effectiveness of B-learning as a teaching-learning methodology for oral radiology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dentistry at the universidad de los and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dontostomatology, 2022,16(2):177-184.

基金項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MOOC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G02421JX64);南京邮电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2135);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第四阶段BK21 GLOCAL东亚革新人才养成教育研究团项目“中韩高校协同教学模式探索研究”(NR4ITF-YU-EAC22-00115)

第一作者简介:陆潭晟(1988-),男,汉族,江苏宜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教育。

猜你喜欢

慕课混合式教学教学实践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