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审计新模式研究

2024-05-13江玉娜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政策

江玉娜

[摘 要]高校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国家每年都会向高校拨付大量的科研经费,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监督不到位,科研经费滥用、虚报以及贪腐问题也屡禁不止,不仅造成经费浪费,而且不利于科研项目顺利完成。为了促进高校科研产出效果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近些年国家通过“放管服”政策的实施,简政放权,将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权下放给高校,同时也使得科研负责人对科研经费具有更大的支配权。由此可见,在“放管服”背景下,科研审计工作重要性愈发突出。本文首先通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的阐述,指出构建科研审计新模式的必要性;其次结合“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管理的新要求和目标,分析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提出科研经费审计优化建议,构建高校科研审计新模式,为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推动高校科研工作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审计;“放管服”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03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5-0010-04

0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日渐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科技发展,我国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出台一系列政策,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1]。高校作为我国科研的主要阵地,长期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为了激励其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通过“放管服”系列政策的实施,将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权力下放,简化使用流程,优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2]。但是,随着科研经费支配权利的加大,不免滋生出一些诸如科研经费的虚报、挪用或者套取等问题,这些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的问题无疑将降低科研效率[3]。为此,在科技地位日益凸显的现阶段,面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环境的新变化,研究高校科研审计新模式,改善科研氛围,提高科研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高校科研工作者通常只专注于项目研究,加之不熟悉财务知识和报销流程,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科研经费进行精确管理,以往严格的经费管理和审计模式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而且严重降低了科研效率。为了鼓励高校开展科研工作,从2016年开始,国家围绕科研费用管理,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放管服”政策,在将权力下放和优化服務的同时,要求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放管服”背景下,基于专款专用原则,高校将科研资金归于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和核算。学校作为责任主体,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负有监督和管理责任。但是,高校往往只鼓励教师和学生争取科研立项,获取科研经费,对后续的科研经费如何使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加之科研负责人对科研经费支配自由度的加大,近些年来,科研费用滥用以及贪腐的现象不断出现,亟须构建新的审计模式,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不难看出,随着“放管服”政策的提出,

无论是审计环境还是审计目标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要求,现行的科研经费审计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审计作用的正常发挥。

2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放管服”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科研经费管理和服务方式,传统审计模式存在一些不适用问题。

2.1   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放管服”政策,但在具体落实方面,尚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地方规章制度,对于高校来说,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项制度未得到及时更新,依然沿用老旧制度体系,无法适应新的宏观环境和要求,例如现行审计制度要求只能在规定的场所采购项目所需设备和原料,违背了国家精简流程的宗旨。二是缺乏必要的制度补充。较传统管理模式而言,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下,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具有更大的自主权,由此可能导致更多费用乱支问题的出现,传统审计只查问题不惩罚的方式已然不能对相关责任人起到震慑作用,而现阶段高校审计制度依然没有明确惩罚条款。

2.2   审计重视程度不足

受传统审计方式影响,高校未能转变观念,未能足够重视审计作用,影响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一是高校领导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项目的立项上,为了不影响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放松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力度。二是审计部门不具有独立性,审计部门和学校其他学院和科研机构一样,属于同一行政级别,只有建议权,缺乏管辖权,在日常工作流程上,不能要求被审计部门配合,主要依靠协调来完成工作,影响审计效率[4]。三是审计部门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配备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并没有对其开展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日常培训,使得其在审计工作中缺乏高度的谨慎性,而且不能快速发现问题。

2.3   审计重点不突出

传统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主要对财务部门收入进行把关,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和项目用途来核实科研经费用途是否合理,重在事后监督。一是未对科研项目分类,进行“一刀切”审计。科研项目一般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科类通常需要通过调研和访谈来完成,费用去向主要是差旅费、会务费和专家咨询费;而自然科学离不开大量的实验,费用花费主要集中在设备和材料方面。二是没有重点审计预算的准确性。传统审计方式,只注重事后监督,未能足够重视预算环节,导致项目负责人随意列示预算内容,后期项目执行中,多次进行临时修改,不仅增大了审计难度,而且拖慢了审计速度。三是忽视科研经费绩效的重要性。现行的审计方式主要强调科研活动和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过去几年,从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导向来看,重在绩效导向,通过对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提升科研产出效率。现阶段审计对绩效的忽视,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相悖。

2.4   部门联动性差

高校科研审计主要是指学校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费用使用规范,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还原,并给出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意见。实际科研工作的开展,往往牵扯比较复杂的费用使用轨迹,而且涉及费用花费机构、科研负责人和协助研究人员、科研责任学院、科研协助机构以及财务部门。无论是科研负责人还是科研团队其他成员,都会成为经费使用主体,无疑增加了审计难度。同时,花费过程中主要涉及其他科研相关部门、科研项目所属学院和财务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都只有相应部门才能掌握[5]。现阶段,审计部门和这些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属于同等行政级别,没有要求这些相关部门配合审计的权力,而且这些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会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不利于审计职能的发挥。

2.5   审计信息化建设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科研活动和经费使用通过互联网完成,经费使用行为和去向更趋虚拟化,无疑增加了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程度。而现行的审计方式,并没有根据数字化时代出现的新特点构建审计信息化系统,阻碍了科研活动和经费管理数据的共享,进而不利于各部门对数据进行分析,使得审计部门很难追踪到科研经费的运动轨迹,无法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3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优化建议

审计环境和目标均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审计方式无法满足科研经费管理新模式的要求,为了保证审计效果,需要构建新的审计模式,保障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

3.1   完善学校科研经费审计制度

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具有新特点,应该结合传统审计方式的不足,构建完备的审计制度。首先,在研究现存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发现优势和不足,针对新时期经费管理特点,强化优势条文,修改不适合实际情况的条文,以此能够对实际工作进行准确指导。其次健全审计制度,根据审计流程,对应补充对应流程所有环节的制度,使审计制度形成闭环管理。例如,新设项目负责人经费使用信誉跟踪制度和经费违规使用惩罚制度[6]。

3.2   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涉及高校多个部门,只有在突出其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使其他部门充分重视和配合,然后调用充足的资源和人力来实现应有的职能。首先,高校领导应转变传统观念,摒弃短视行为,充分审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自身意识到只有通过审计手段来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才是本校科研能力提升和长期良性发展的前提。其次,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将审计部门置于校领导直接领导之下,直接向校领导汇报,级别高于其他科研和教学学院,以便于要求其他部门配合审计工作,审计意见也免受其他同级部门的影响,更利于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最后,考虑到现阶段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和新要求,应该招聘复合型人才来补充审计团队,为了应对审计工作出现的新变化,应定期组织审计机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3.3   健全审计流程

传统审计方式偏重于事后监督,而忽视了事前和事中监督的重要性。科研项目从申请到结项,通常需要1到3年,时间跨度比较大,如果只是進行事后监督,很难对项目完成之前的长期过程风险进行把控和预防,无法对可能出现的损失结果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学校应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全流程审计,在立项之初,审计部门人员应了解项目内容,并将项目进行分类,明确审计重点工作,做到有备无患。项目过程中,应及时与其他有关部门沟通,及时掌握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在项目完结后,给出客观准确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其他项目审计提供参考。同时,应在充分领会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管理施行的“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大政方针,将过去以合规为主的审计指导思想向以合规和绩效并重方向转变,在不妨碍项目顺利执行的前提下,加强审计监管力度。

3.4   完善学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

科研经费管理涉及学校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实施成效[7]。首先是提高审计部门的行政级别,只有行政级别高于其他相关部门,才能有权要求其他部门的配合,并独立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其次,明确规定学校审计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权利设置,其他部门能够对审计部门实行监督,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义务的规定,避免其他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使其能够自觉配合审计工作,利于提高审计效率。最后,应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当审计工作引起学校各部门纠纷或者出现意见不统一时,应由校领导牵头组织校级会议,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沟通,化解纠纷,统一认识,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

3.5   构建完善的审计信息化平台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增大科研经费管理审计难度的同时,也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性。高校应以先进的网络手段为技术支撑,构建符合现阶段科研经费管理审计要求的信息化平台。首先,应利用信息化平台,充分收集并存储与科研项目以及经费管理有关的线上和线下信息,尽可能反映出项目经费管理的全貌。其次,利用信息化平台来消除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隔阂,为学校各部门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使得学校各部门能够快速将有关业务资料和数据上传到指定位置,利于其随时随地调用和分析,形成一体化交互式平台,能够实现学校各处室对审计工作的高效协作。最后,借助信息化平台,不仅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公布审计结果,督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整改,而且能够快速且全面地获得整改反馈信息,跟踪整改进程,提高审计工作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践的指导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科技逐渐演变成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程度决定了科研项目绩效的实现水平。近些年,国家为了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出台一系列“放管服”政策进行简政放权,在保证项目负责人具有更大的科研经费支配权的基础上,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和产出效果。与此同时,“放管服”政策也极大地改变了科研经费管理环境和目标,学校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监督的主要责任主体,需要构建新的科研审计模式,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薛阳,王健康,弓冬强.环境规制方式、科研经费投入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90-101.

[2]张耀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成效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地方政府和高校政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22(10):75-81.

[3]吴涛.科研院所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研究[J].财会通

讯,2022(20):119-122.

[4]雷洋昆,刘芝玮.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数据式审计框架探究:以高校办学和科研业务为例[J].会计之友,2021(12):25-30.

[5]沈凡凡.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影响与审计思考[J].会计之友,2022(3):92-97.

[6]张浩,郁秋亚.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8):29-33.

[7]齐天.高校科研经费协同治理多元主体范式探讨[J].财务与会计,2022(11):70-71.

猜你喜欢

放管服高校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国家发改委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放管服”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